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09月26日
總統接受美國西東大學榮譽教授楊力宇書面提問相關問答內容
  馬英九總統日前接受美國西東大學榮譽教授楊力宇書面提問,相關問答內容如下:
一、您主政已三年多,您如何為自己定位?您認為您是怎樣的領導人?您是否有意擔任「全民總統」?您的大政方針為何?作為國家領航者,您希望把臺灣帶往何方?請說明您的路線及方向。您希望做出哪些歷史貢獻?您期盼未來史家對您的貢獻如何評價?

總統:
  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總統任期至多二任八年。我希望第一任做到「撥亂反正」,打通臺灣發展的任督二脈。連任成功之後,第二任將使臺灣「脫胎換骨」,提高國際競爭力,開創黃金十年。所以我對自己的定位,就是讓臺灣「撥亂反正」與「脫胎換骨」的總統。
  三年來,我努力落實競選政見,民眾可以很清楚感受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的差異。身為總統,我服務對象是全體國民,當然要做「全民總統」,這是我的責任,也是民眾的期待。
  我希望任內達成下列目標:活力經濟、廉能政府、公義社會、永續環境、和平兩岸與友善國際,這些工作都有明確的規劃與具體的進展。整體而言,三年多來,我們復甦了經濟、淨化了政府、保障了弱勢、保護了環境、穩定了兩岸、活化了外交,徹底扭轉了臺灣的頹勢。
  我對臺灣深具信心,因為臺灣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文化資產、勤奮進取的人民、良好的基礎建設,只要我們充分運用這些軟實力,不僅人民得以享有富足的生活,國家也可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今年元旦時,我曾表示中華民國願意貢獻力量,在國際社會扮演五種角色:第一、和平的締造者,第二、人道援助的提供者,第三、文化交流的推動者,第四、新科技與商機的創造者,第五、中華文化的領航者。我相信未來的十年將是臺灣黃金的十年,我們會抓緊機會,朝既定目標前進。

二、您參選連任,如獲勝選,在下一任期內希望完成哪些任務?施政重點為何?您擬如何領導臺灣從民主亂象邁向優質民主、從政黨惡鬥邁向健康的兩黨民主政治?

總統:
  我如連任,施政大方向不變,但具體政策會微調。2008年總統大選時,我提出的四百多項政見,例如愛臺12項建設,大部分已完成,部分需要八年時間完成;這三年多,我又增加一些政策。如果獲選連任,我會繼續努力落實這些政策,兌現對選民的承諾。
  針對當前民眾關心的貧富差距、生態保育、居住正義、少子化以及老年照顧等問題,我已規劃具體政策,將積極推動。臺灣的經濟不可能只靠內需,必須與全球做生意。所以維持兩岸的和平,對臺灣的發展極為重要。兩岸的政治問題不易解決,但我們應該好好管控,使其往正面發展,不要惡化。我相信透過兩岸人民深度交往,經過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逐步建立互信,當可在中華文化的指引下,找到化解紛爭的方案。
  臺灣民主化的時間並不長,卻兩次和平移轉政權,顯示臺灣民主已逐漸成熟。兩個主要政黨雖然有爭吵,也都是在憲政軌道上運作,所以我感覺臺灣的民主基本上是成功的,美國總統布希還曾稱讚臺灣是「亞洲與世界民主的燈塔」。我認為臺灣的民主對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都大有幫助。如果在野黨能在這個基礎之上,多與執政黨廣泛而深入進行政策論辯交流,相信會更有助於凝聚臺灣內部共識。

三、我曾仔細閱讀您的《原鄉精神》、《治國》等書及三年來的重要講話,但仍無法全面瞭解您的政治哲學與治國戰略。請完整說明您的政治哲學與治國戰略。

總統:
  「原鄉精神」寫的是臺灣歷史中與中華民國的連結。「治國」則是蕭副總統與我的共同政見。
  過去二十多年,臺灣從威權轉型到民主,一些舊的觀念與做法仍有待改進。我的政治哲學與治國策略是「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以,第一,我決心要做一個不貪污、不濫權的總統。這點卑之無甚高論,但在新興民主國家卻是很重要門檻,必須跨越。如果總統能以「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的著名警句為念,做到自己不貪污、不濫權,他的屬下大概也不敢貪污、濫權。如果養成這種風氣,臺灣的政治就清明了。握有權力的人,一定要謙卑,要知道無論權力多大,都是人民的付託,人民賦予權力是要為人民服務,不是用來謀取私利。我永遠惦記的是,要傾聽人民的心聲,為人民做事;要讓人民安居,國家才會安定。
  第二,我要做一位突破現狀,勇於改革的總統。從上任以來,我們緩和臺海緊張情勢,促進兩岸的交流合作,我也積極推動內政與經濟改革,包括中央政府組織再造,地方政府合併升格,努力改善臺灣的體質,提升對外競爭力。我所推動的改革,許多已經延宕幾十年,卻能在我手裡完成。但是改革必然有陣痛,甚至有可能造成選票的流失,可是只要對的事,我會堅持做下去。因為民眾關心的就是生活環境能否更好,而不是政治。
  第三,我要做一位促進族群和諧的總統。有些人勸我不要繼續在「二二八」道歉。事實上,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我還沒有出生。我道歉的原因是「面對歷史,就事論事;面對家屬,將心比心」,當年政府做錯了事,造成一些冤、錯、假案,我身為總統要設身處地,替受難者及其家屬著想。所以,每年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紀念日,我都會參加,代表中央政府表達對這些歷史悲劇的歉意,並宣示絕不容許這種違反人權的事情再度發生。
以上所述,是我治國的基本態度與風格。

四、針對有人認為您「傾中」、「賣臺」、「親共」、「一中統派」、「放棄臺灣主權」。您如何維護現狀、臺海和平、臺灣的安全、安定、繁榮與主權?

總統:
  三年多來,我們與中國大陸簽署了15項協議,這些協議不僅改善兩岸關係,也解決了兩岸因貿易及投資往來衍生的諸多問題。批評政府「親中賣臺」、有損主權的人,到現在為止都無法舉出我們哪裡賣臺?哪裡傷害主權?我們與大陸交往始終秉持「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在主權與尊嚴議題上,從未讓步。去年我們與大陸簽署ECFA,曾被民進黨批評得一無是處,可是現在蔡英文主席已改口說:如果當選會延續我們的政策;同時,民進黨的縣市長也到大陸推銷水果。為什麼他們就沒有「親中賣臺」呢?因為增加做生意的機會,對臺灣民眾有利。
  從就任以來,我們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與大陸恢復協商合作,促成臺海的和平。
  關於如何維護臺海現狀?我認為臺灣的安全應該靠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兩岸關係制度化,讓兩岸透過貿易、投資、文化及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創造良性循環,使任何一方都不想變更現狀,否則就會付出高昂代價。第二道是增加臺灣對世界發展的貢獻,我一再強調中華民國要做「和平的締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新科技與商機的創造者」、與「中華文化的領航者」。這些都有助於臺灣在世界上做出更多貢獻,使臺灣成為世界的資產,而非負債,使得各國都願意與臺灣打交道,並且幫助臺灣。最後一道防線則是國防與外交,我們必須維持足夠的嚇阻力量,因此我們有必要向美國購買防衛性武器,也唯有如此,臺灣才會更有信心深化與大陸的交往。

五、對某些善意的批評,您有何看法?有人認為您可能有「兩力」(能力與魄力)問題?您如何評估自己的治國能力與魄力?

總統:
  我對善意批評,一向重視,也虛心接受。但說我有能力與魄力問題,完全不符事實,我的政績表現可以證明我們不僅有能力與魄力,還更有耐力。
  臺灣是民主社會,身為總統必須遵守憲法、尊重國會與民意。即使我們掌握國會多數,但推動任何一項法案與政策,必須花費很多時間,爭取各界的支持。不是總統講一句話,就超越法律、超越國會,搞定一切。那是專制國家的現象,中華民國不會有,也不該有。
  縱然如此,過去三年多,不論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國際參與的顯著擴張、中央政府的組織精簡、地方政府的合併升格、乃至二代健保的定案、修正「社會救助法」,提高貧窮線並大幅放寬認定標準、設立廉政署、嚴辦貪瀆、課徵奢侈稅,打擊短期房地投資、停建國光石化、增加63國家(地區)給予臺灣免簽證待遇,使總數增加到117國家(地區)等等,我們都進行了歷史性的大變革,我們不怕各種壓力,勇往直前;這些變革又因為我們有耐心的溝通、協調,沒有造成太多的衝突,而得以完成。我們的政績充分代表執政團隊的能力與魄力。否則一個既無能力,也無魄力的總統怎麼做得到這些改革呢?
  我們執政團隊的能力與魄力與耐力經得起各界的檢驗。民調總是有起起伏伏,我對政績有信心,我相信多數民眾支持我推動的政策,也看得見我們的努力,這是我贏得連任的重要基礎。

六、兩岸經貿關係頗多進展,未來如何推展政治關係?針對中共對臺的武力威脅(如大陸針對臺灣的一千多枚飛彈部署)及外交打壓(大陸至今只同意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您有何對策?如何面對中共的威脅及突破北京的打壓?您認為臺灣應如何與大陸相處?臺灣面對強大而強勢的大陸及殘酷的國際政治現實,您如何強化臺灣的國防、競爭力及國際地位?您如何突破臺灣的困境?如何抗拒中共的統一及統戰攻勢?

總統:
  首先說明,我國除了可以用「中華臺北」名義,派衛生署長以正式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外,也加入了「政府採購協定」(GPA)。同時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袖會議的代表。也提升到前副總統層級。
  兩岸在政治問題仍有許多歧見,短期不太可能解決,必須擱置一旁,先從經貿、文化交流入手。過去三年多,兩岸之間的互動頻繁,簽署15項協議,已經發展出一套互動模式。縱然如此,我認為開始商討政治爭議的條件並不成熟,尤其臺灣已經走向民主,對於兩岸間的政治議題,內部共識不足,我們不會急著處理政治問題。
  近幾年,兩岸關係雖然緩和,但對岸在軍事與外交施予我們的壓力依然存在,這也是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難以改變的原因。記得我在就職演說中,曾經表示如果臺灣在國際社會不再被孤立,兩岸關係才能順利的發展。
  兩岸間爭鬥幾十年,今天能夠頻繁交往,已經不容易,我們要有耐心,也要有堅持。過去三年,我們在維護國家主權與臺灣尊嚴的前提下,大幅改善兩岸關係,同步也拓展了國際空間,代表我們的策略是對的。我們創造了條件,讓對岸逐步體會沒有必要與臺灣爭得你死我活,雙方應該珍惜兩岸關係發展的成果,因為這對雙方都有利。處理兩岸關係與對外關係必須非常審慎,我們也要爭取足夠的防衛武器,以建立國人的信心。推動這些工作固然不時遭遇困難,但我們有信心可以克服,而且我們已經做到了。

七、有人認為今日臺灣內部最嚴重的問題即是族群矛盾、朝野惡鬥、統獨爭議及國家認同之爭。對這些問題您有何看法?您如何面對、緩和、化解這些問題?

總統:
  族群、統獨問題在臺灣存在了幾十年了,並不是新問題,但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問題的嚴重性也開始改變。從我13年前第一次選臺北市長到現在,族群統獨問題的尖銳性已逐漸降低,因為大環境已經不一樣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這些問題並沒有很強烈的感受,他們關心的問題還是生活、就業、薪水等現實的問題。
  不久前我在個人臉書上發表:「血統上,我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我熱愛中華文化;身分上,我認同臺灣,為臺灣打拚,我是臺灣人;國籍上,我是中華民國國民。而我也是中華民國總統。」
  族群問題有著很複雜的歷史因素,問題形成的時間久遠,唯有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才有機會化解。多年來,我和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家屬有多次相聚的機會,靜靜傾聽他們的心聲,深層去體會這些家屬的心情,我內心只有一個企盼,就是執政者要勇於承認錯誤,使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讓臺灣永遠和平、自由、民主。這也是為何我們每年參加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紀念活動,都會表達歉意的原因。事實上,這兩個事件都不完全是族群問題造成,但有若干關連,必須審慎處理。
  不論前面提到的歷史傷痛,或者統獨爭議、國家認同,都不是馬上可以解決的問題。臺灣的民眾也很理性,大多也了解這一點,所以只有在選舉時這些問題才會被炒作出來。好在我們有民主制度,任何的政治主張,不是少數人可以獨斷獨行,多元包容的公民文化在臺灣逐漸生根,因此儘管臺灣有各式各樣的主張或者不同的認同,大家卻可以共同相處,這是臺灣民主的可貴之處,也是我們的驕傲。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