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9月14日
總統出席「臺美60年夥伴關係(60 Years of Partnership)」慶祝酒會
馬英九總統晚間出席由「臺北市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與外交部共同舉辦的「臺美60年夥伴關係(60 Years of Partnership)」慶祝酒會,再度呼籲美方儘早給予我國人免簽證待遇、恢復召開「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雙邊諮商,並售我F-16C/D型戰機,以期進一步強化臺美關係。
總統以英文致詞表示,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也適逢臺北市美國商會60歲生日,今天的慶祝酒會選在「臺北賓館」舉辦,深具意義;因為「臺北賓館」是1952年「中日和約」的簽訂場所,而「中日和約」對臺灣主權在1945年回歸中華民國做了再確認,過程中美方的協助是重要因素,因此在此慶祝臺美夥伴關係60年,別具歷史意涵。
回顧臺美關係,總統指出,這60年來有幾個重大里程碑,包括:1950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協防臺灣;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8年蔣介石總統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發表共同聲明,宣布我將以三民主義之非武力方式收復中國大陸,確認我處理兩岸問題的立場;1979年美國通過「臺灣關係法」;1982年美「中」簽署817公報前,美方提出對臺「六大保證」等,均彰顯臺美深厚的夥伴關係。而在經貿交流方面,臺灣於1950至1965年接受美援,逐步發展產業並引進科技,創造了經濟奇蹟,現已成為全球第16大出口國、第17大進口貿易國,約4,0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高居全世界第4,經濟表現亮眼。
總統指出,「在地」60年的「臺北市美國商會」對臺美關係發展有許多貢獻,例如許多人收聽的英語廣播電臺ICRT(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adio Taipei),是在1978年由該會會長Robert P. Parker宣布接替「駐臺美軍廣播電臺(Armed Forces Network Taiwan)」而成立;1979年,該會在國會的證詞與對國會的具體提案,協助促成「臺灣關係法」的制定;此外,該會每年出版「臺灣白皮書」(Taiwan White Paper)提出呼籲與建言均受到我政府重視,而該會也一向支持我政府的政策與改革,例如該會大力支持我洽簽「兩岸經濟協議」(ECFA),今年初發布的「2011年商業景氣調查」,有近九成受訪會員表示,ECFA對臺灣整體有正面影響。
總統談到,他上任後秉持「零意外」及「低調」原則處理臺美關係,目前已恢復高層互信,雖然現在仍有美牛議題待解決,但希望臺美能儘速恢復TIFA雙邊諮商,亦盼美方能早日售我F-16C/D型戰機,以提升臺灣自我防衛力量。
針對免簽證待遇部分,總統也特別強調,目前已有117個國家及地區給予我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而我國人每年赴美訪問超過41萬人次,赴美簽證拒簽率在2010年為2.2%,我並自今年7月起全面實施首次申辦護照者親辦措施。總統以英國為例指出,英國於2009年予我免簽證待遇後,2010年我國訪英人數成長150%,雙邊貿易則成長25%,顯示免簽證待遇對雙方關係甚有助益,希望美方能儘早給予我國人免簽證待遇。
包括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庫瑪爾(Suresh Kumar)、臺北市美國商會會長魏世民(Bill Wiseman)、「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胡為真及外交部長楊進添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