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8月26日
總統出席「2011南方領袖教育學院(五)」閉幕式
馬英九總統今天表示,在經濟方面,中華民國不僅要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及「外商區域總部」;在教育層面,更要變成亞太的高等教育重鎮,為區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總統是在下午前往高雄市出席「2011南方領袖教育學院(五)」閉幕式時,作以上表示。
總統也告訴現場與會者,他的國政規劃是以八年為期,前四年是要「撥亂反正」,後四年則要讓國家「脫胎換骨」;此外,他對國家發展與建設並非僅著眼於三、五年,而是三十年、五十年,他有信心將工作做好,希望大家也跟他一樣有信心,共同努力,達成目標。
總統表示,他的施政規劃共有六大目標,包括活力經濟、廉能政府、公義社會、永續環境、和平兩岸及友善國際,上述目標均非光喊口號,而是每項都已有初步成果,未來更會以此為目標,積極擘劃達成。
以活力經濟而言,總統指出,去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達10.88%,成績亮麗,縱使三年來平均成長率為3.6%,仍比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1.7%為佳,雖然當前刻正面對歐、美債問題之衝擊,但經濟活力已顯著展開。
在廉能政府方面,總統說,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今年5月發表評估,在全球受評比的59個國家中,台灣連續兩年「政府效能」排名全世界前10名;其中針對肅清貪污,政府積極成立「廉政署」、制定「法官法」,希望加強民意對司法的監督。
有關公義社會方面,總統表示,近兩年來政府連續兩次提高基本工資,並修改「社會救助法」,將貧窮線提高至10,244元,更放寬認定標準,使受惠者從26萬人增加至85萬人,照顧更多需要照顧的弱勢朋友。
針對永續環境,總統談到,2000年至2008年台灣碳排放量持續增加,他上任後將之扭轉,2008年台灣碳排放量為百分之負4.1,空氣污染指數迄今也降為約1.7,其餘如廢棄物處理、垃圾回收等成效,都有明顯成長;更重要的是,政府停建國光石化,以及將原本的「蘇花高」轉換成「蘇花改」,減少了對東部地區環境的破壞。
在和平兩岸部分,總統說,經由政府三年來的努力,兩岸已見和平曙光,而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他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以維持台海和平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做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在此框架下,台海和平是可預期、並可持續的。目前我們已與中國大陸簽訂15項協議,有效地避免台灣在區域整合的趨勢與潮流中被邊緣化。
就友善國際方面,總統表示,兩岸關係改善後,台灣增加了許多國際朋友,不僅23個邦交國邦誼穩固,更三度應邀以觀察員正式身份,派遣部長級官員參與世界衛生大會,這是過去的政府做不到的,但現在的政府做到了;另外,世界衛生組織私下文件稱呼我為「中國台灣」,我友邦美國衛生部長公開以記者會宣示,聯合國無任何專門機構可片面決定台灣的國際地位,也是有史以來首次。至於給予台灣免簽證待遇的國家與地區也由54個增加了63個,達117個,顯見國際社會對台灣愈趨友善。總統說,這並非他會變魔術,而是他讓世界知道台灣是個愛好和平、自由民主並願意幫助別人的國家。
關於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將扮演何種角色?總統則認為,首先台灣要成為「和平的締造者」,例如歐巴馬總統曾公開稱道樂於見到兩岸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其次,「人道援助的提供者」則是要儘全力協助其他國家,例如海地強震、日本海嘯,台灣都發揮十足愛心,協助救援資助,讓世界都看到台灣的愛,同時爭取了更多的友誼;三、「文化交流的推動者」就是促進雙方的文教互動,教育部刻正推動讓台灣成為亞太高教重鎮,已先後與越南、印尼、泰國、印度分別簽約,未來10年內將派遣公費生來台就讀研究所,與馬來西亞也將就相互承認學歷進行簽約,凡此均是過去幾十年無法做到的;再者,「新科技與商機的創造者」則是發揮台灣的創新能力,台灣年輕人深具活力,在多項國際展覽賽事屢奪佳績,紛紛成為台灣之光與國人的驕傲;最後是「中華文化的領航者」,中華文化的特色是進取而不掠奪,更從未發生宗教戰爭,這是我們重要的文化資產,台灣一定可以做更多事,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總統強調,他對國家的發展與自我期許,均非僅著眼於短期,而是要讓台灣永續生存,讓中華民國在世界上變成受人尊敬、讓人感動的國家,他相信他做得到,也希望國人對國家未來要深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