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1年04月15日
總統接見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思
  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下午在總統府接見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教授時表示,紀登斯教授作為阿扁總統的經師可說是當之無愧。
  訪談時,總統首先對紀登斯教授的來訪表達最高歡迎之意。總統指出,紀登斯教授不僅是享譽全球的政治學理論大師,也是「新中間線路」政治思想的倡導者,所造成的影響不只在英國及其它的社會民主國家,也包括台灣在內。
  總統說,一九九六年他就注意到美國總統柯林頓在面臨許多爭議性問題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連任成功,這和柯林頓總統提出「議題革命」息息相關;以及一九九七年英國工黨一舉成功贏得國會大選,使得布萊爾成為一八一二年後,英國最年輕的首相,布萊爾首相提出「新工黨、新英國」的願景並大膽調整、修正、甚至揚棄工黨一些過時基本教條是重要關鍵。另外,一九九九年四月在他台北市長連任失利、展開學習之旅時,也發現柯林頓總統、布萊爾首相、德國總理施洛德等一起參加北約組織高峰會時所談論的重點是所謂的「中間路線」,證明「中間路線」已成為二十世紀末的新政治潮流。
  總統進一步指出,台灣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當然不能自外於世界潮流,所以他在參加公元二○○○年總統選舉時,即大膽而正確提出台灣的新中間路線,就教於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事實證明,這個議題的提出與最後的勝選,關聯甚大。而他在所著的「台灣之子」第五章,即詳細介紹新中間路線的政治哲學,以及他個人的信念與主張;另外,在一九九九年七月十日民進黨提名大會的演講,他也介紹了新中間路線,並說明國家安全、財經政策、公共政策、人文台灣、知識台灣、志工台灣的六大訴求。
  總統也告訴訪賓,當初總統競選活動開始時,他的選情低迷,大家普遍不看好,尤其在九二一地震後,他的民調排名甚至降至第三,但是他仍舊充滿信心,因為他知道新中間路線是台灣必走的一條正確道路;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他應紀登斯教授之邀,前往倫敦政經學院,以「台灣新中間路線:一個全新的政治視野」為題,發表專題演說,揭櫫伙伴政府、綠色矽島、全球化公民社會、兩岸關係正常化從經貿正常化開始,並以積極管理代替消極管制等理念。回國後,選情即開始逐漸回升,漸入佳境。總統有感而發地表示,紀登斯教授身為世界級社會學大師,知音難尋,是寂寞的、孤獨的,但大師畢竟是大師,和大師一起走,一定不會錯,並且獲致最後的成功,也才能於今日在總統府歡迎紀登斯教授;由於紀登斯教授「第三條路」政治思想對總統的影響與啟發,所以總統說,作為阿扁經師,紀登斯教授可說是當之無愧。
  紀登斯教授則表示,新中間路線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逐漸演化變動,新中間路線現已超越第一個演化的階段,有關公部門的現代化、公有化與私有化之間的均衡等問題,是新中間路線第二階段的問題;但因為國情不同,無法以一個國家做為新中間路線的典範,整體而言,英國工黨、布萊爾首相是成功的。
  總統非常認同紀登斯教授的看法,他說,因為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相同,我國雖然無左、右派的爭議,但卻有別的國家所沒有的統獨、族群、省籍等問題;總統認為,有些問題並非是絕然的二分,我們可以超越意識型態,試著調和省籍、統獨、市場經濟與社會福利、個人與集體利益等。
  總統並強調,他倡議建設台灣成為「綠色矽島」,也是認為在發展科技的同時,要兼顧台灣的綠色革命,重視台灣的永續發展。而他也曾提及「入股台灣」的理念,強調政府、民間、企業的伙伴關係,地方能做的中央不要做,民間能做的政府不要做,政府不再是主導者或管理者,而是推動者與支援者。
  總統最後除再次歡迎紀登斯教授的來訪外,並表示紀登斯教授有關新中間路線與公部門的現代化觀點,將是我國政府改造、公部門進一步現代化並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參考。
  紀登斯教授下午是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魏哲和、外交部次長邱榮男、總統府國策顧問黃國俊及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處長寇大偉(David Coates)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吳釗燮也在座。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