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7月30日
總統出席「創新.協力.永續家園-莫拉克颱風災後家園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
莫拉克風災即將屆滿兩周年,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創新.協力.永續家園-莫拉克颱風災後家園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檢視2年前政府風災應變的過程,總統特別以「預防不足、救援吃力、安置快速、重建妥速」16字總結,深切期勉國人從災難的橫逆中學習經驗,面對天災提早做好因應。
今天的國際研討會在高雄市中山大學舉行,包括行政院重建會執行長林中森、副執行長陳振川、原民會副主委夏錦龍、國防部陸軍副司令嚴德發、慈濟基金會慈善事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副秘書長謝昭隆、台灣世界展望會八八水災重建專案執行長全國成等政府單位首長、民間團體代表,以及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均出席與會。
總統致詞時表示,台灣地理環境特殊,颱風、水災、地震發生機率頻繁,屬於全球天然災害的高敏感地區,兩年前的莫拉克颱風,帶來將近3千毫米的雨量,造成近700人死亡,回顧當時的救災過程,仍有值得檢討改進之處。
總統說,災害處理包括防災(prevention)、救災(rescue)外、安置(relocation)及重建(reconstruction)四階段。在防災方面,莫拉克風災是等到災害發生了才開始撤離居民,亦即「災中撤離」,因為時機太晚導致許多人撤離不及,造成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相較於後來的芭瑪颱風,政府立刻啟動撤離機制撤離7,863人,99年9月凡那比颱風及早撤離16,584人,故沒有傳出重大傷亡,由此可知,莫拉克風災是因未能做到「災前撤離」,才會釀成重大災情。
總統認為,「芭瑪」、「凡那比」等幾次颱風的防災成效,充分凸顯「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的重要性,也說明莫拉克颱風造成重大災害的主因是防災工作做得太晚,而非政府救援速度太慢,例如,在當時天候惡劣、按規定直升機不得起飛的情況下,政府仍於第一時間進行搶救,調度直升機5,000多架次,救出災民13,000多人。
總統指出,從莫拉克風災我們得到的教訓是,不論再好的救災工具或精良的救援部隊,都不如在災害發生前提早將民眾撤離危險地區。因此,防災一定要重於救災,而且要秉持「料敵從寬,禦敵從嚴」、「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的原則,在颱風發布時就做好隨時撤離的準備,尤其是高危險地區的居民;同時,國人要建立生命是最寶貴的,財產損失可以再賺回來的觀念,一旦有了這樣的觀念,災害發生前就更容易進行撤離。
在安置方面,總統談到,政府當時的因應作為是立即調用軍營、學校,民間團體也主動提供場所協助安置災民;之後,政府採取「離災不離村」原則,以興建「永久屋」安置受災民眾做為重建政策的主軸,由政府提供土地、民間興建的模式,提供災民使用,而且不只是讓受災戶有居住的地方,也為他們打造真正的家園。
總統進一步說,政府除了重視家園重建,也推動文化重建,讓社區居民重建屬於自己的文化或傳承原有的文化,並透過心靈重建安定對新環境、新未來的不安;而另一方面,產業重建則可提供社區居民就業機會,發展特色產業,達到真正的安居樂業。總統指出,八八風災永久屋興建的合作模式也成為我國為海地蓋1,200戶永久屋的「台灣模式」,此一經驗也曾與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分享。
總統也談到,莫拉克風災後有人主張總統應發布緊急命令,但事實上,政府考量到緊急命令的規範內容均已納入《災害防救法》,故只要依據《災害防救法》啟動機制,不需特別發布緊急命令,即可辦理各項救災任務及搶修救援;所以,政府於8月15日隨即成立重建會,8月底通過「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取得法源與經費編制,著手進行重建。目前大部分重建工程預計將在100年底前完工,部分複雜度較高的大型工程亦可望於101年初陸續完成。
最後,總統以英文向與會的國外學者專家重申,莫拉克風災帶給台灣重大教訓,我們從中學到深刻經驗,對未來各種防救災與重建工作,都將帶來正面省思與啟發。馬總統致詞後也與與會貴賓共同點亮「希望之燈」,象徵走過八八風災傷痛,迎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