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7月26日
副總統出席「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第8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
蕭萬長副總統下午出席「中華民國商業總會第8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包括大會主席張平沼理事長、行政院長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及經濟部長施顏祥等人均出席是項活動。
副總統致詞內容如下:
今天很高興來參加這場盛會,商業總會到今年已經有65年的悠久歷史,所屬會員涵蓋我國企業界的菁英。商總多年來擔任政府與業者間的橋梁,不僅有效協助會員拓展商機、反映建言,也熱心配合政府推動各項政策與措施;尤其在張理事長的領導下,商總業務蒸蒸日上,團體會員數從張理事長5年前上任時的82個,持續增加為103個,令人感到欣慰。
貴會是我國服務業的龍頭社團,所以今天我想藉此機會,談談我國服務業的現況與展望。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重心在製造業,但隨著內外經濟情勢的變化,服務業在整體經濟中的重要性也持續上升。在台灣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工業生產毛額占 GDP 的比重最高曾達四成左右,到了今日,工業占 GDP的比重已降至三成,但是服務業增加約達六成五左右,已達先進國家的水準。
但是我國服務業尚未充分發揮其潛能。在就業方面,2010 年服務業占總就業人口比例只有59%,與服務業占 GDP的比重相較過低,與先進國家差距也甚遠;在投資方面,服務業固定資本形成占整體固定資本形成的比重從 1990 年代中開始即一路下滑,現在比重不到五成;此外,在研發方面,服務業占企業總研發經費的比重太低,2009 年還不到 7%,不僅遠低於世界上多數先進國家,也不及韓國。顯示我國服務業在利用研發創新,以提高附加價值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此外,我國服務業的出口競爭力太過薄弱,出口值占全球的比重大約只有 1%,全球排名從 2000 年的第 19 名下滑至 2010 年的第 24 名,不如新加坡的第8名、香港的第11名以及韓國的第14 名。
我國服務業並不缺乏人才或創意,事實上,台灣早已發展出許多獨具特色的服務業型態,如高密度的便利商店、精準的物流與宅配、精緻餐飲、作月子中心,完整的婚禮服務和殯葬服務等。
但是我們的服務業要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還必須克服一些癥結,例如:
1. 服務業缺少可以複製的普遍性商業模式,也因為不能複製,所以無法形成具規模的產業,故降低產業競爭力。
2. 服務業的市場有限,必須藉助開發外國市場,擴大市場規模,以建立整套的服務系統及品牌。
面對經濟轉型的趨勢,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並重」的發展策略,並陸續提出許多服務業發展政策。
行政院於2009年核定的六大新興產業中,觀光、醫療照護、文化創意及精緻農業等四項都是屬於服務業的發展範疇;行政院經建會也在2009年7月擬訂「服務業發展方案」,規劃了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加強研發創新、創造差異化服務、強化人才培育與引進、健全服務業統計及發展新興服務業等六項策略。
之後,我在總統府主持財經諮詢小組,提出了十大重點服務業的建議,行政院吳院長也大力支持,交代相關部會,推出了各種推動方案。
從台灣目前的經濟結構與國際大環境來看,面臨勞動力、環保、國土開發及水電等問題,製造業要像過去繼續擴大發展已經非常困難,故台灣經濟的未來勢必仰賴服務業的擴張,而服務業的擴張有兩種方式:一是服務業的在地深化與精緻化;另一個是服務業的國際化。因此,我認為我國服務業應就以下幾點進行調整與改變:
第一、服務業要改變傳統的「手工」或「簡單加工」的製造業心態,投入創新研發,開發新的服務產品與營運模式,並且以「複製」方式創造經濟規模的效益,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
第二、服務業要針對客戶需求,開發系統性的服務模式,提供全套服務方案 (total solution)。透過異業結合或策略聯盟,系統性服務可以發揮整合與規模的綜效,提高服務的價值,並且增加競爭對手進入市場的困難度。
第三、服務業要建立品牌,由於服務業往往有一定的在地特性,台灣服務業在品牌的發展上,應從區域品牌開始,再逐漸嘗試擴大,即從台灣開始,逐漸擴大到兩岸再到華人社會。
第四、服務業要開拓新的國際市場,避免台灣類似廠商在相同市場中過度競爭。新市場可以是地域性的,如東南亞國家與印度等,也可以是具有特殊屬性的,如穆斯林市場。服務業一定要走向國際,才能開創新的未來。
第五、服務業要設法吸引人才與培養人才。台灣的教育體系一向重視培育科技與製造業人才,而目前我們不僅需要科技人才,更需要培育行銷人才,服務業也應效法科技業以分紅配股等,來吸引高素質的年輕人投入服務業。
今年1月1日「兩岸經濟協議」 (ECFA)正式生效,加上大陸的十二五規劃逐漸轉變為「內需拉動」的新增長模式,提供台灣的服務業打入大陸市場的嶄新機會。政府也寄望 ECFA 的後續服務貿易協議洽談,能爭取大陸服務業市場的開放,為台灣服務業在大陸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昨日與一位在大陸經商12年的台商談到,當年他帶10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00萬元去大陸上海投資麵包店,用心經營並建立品牌,迄今有42家連鎖麵包店,營業額達3億多元人民幣,但他仍認為僅在上海發展不夠,從很小的區域品牌將來應到華北發展,此需要跨域整合與異業結合。
從其營運模式來看,經營者如何開拓大陸市場:其一、大陸還有許多商機,就看經營者如何抓住機會;其二、人才很重要,經營者要如何吸引人才;其三、經營者要能吃苦,同時要小心謹慎,因商機多、陷阱也多。
我們應改變大陸是代工市場的觀念,大陸推行十二五計畫後,應抓住其內需市場的需求,積極發展服務業。但要掌握這些機會,我們政府與業者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要重視培養人才與吸引人才,才能突破過去的發展限制。
幾十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面對許多危機但都安然度過,現在所面臨的既非經濟性的問題,也非政府政策性的問題,而是結構性的問題,因為在新興國家的競爭之下,已經陷入就業減少與所得停滯的困局。
總之,為使台灣經濟進一步發展,也為了提升就業,改善人民的生活,台灣勢必要全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的未來不僅要在地深化及精緻化,更要走向國際,才能做大台灣經濟的大餅。而服務業要能擴張,一定要揚棄傳統心態,以創新模式、系統服務和品牌來開發新市場,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值。
以上意見提供各位企業先進與商總參考,並期勉各位與政府繼續為開創我國服務業未來的美好前程共同奮鬥。預祝大會圓滿成功,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