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07月23日
副總統出席「建國百年 經建特展」揭幕典禮
  蕭萬長副總統下午出席經濟部舉辦的「建國百年 經建特展」揭幕典禮,於致詞時期盼經由這次「經建特展」,讓民眾回顧先進先賢及各行各業,在國家建設發展過程中的努力與貢獻,並凝聚全民對未來發展「創新經濟、樂活台灣」的信心與願景。
  副總統表示,今年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政府與民間舉辦了許多慶祝活動,本項「經建特展」將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寓教於樂,巡迴高雄、台中、花蓮與台北四個城市舉行,展示我國經濟發展豐富而曲折的歷程。
  副總統談到,台灣在過去60年中,從戰後滿目瘡痍的惡劣環境,創造出舉世欽羨的「台灣經驗」,最重要的就是靠勤勉的人民、靈活與創新的企業,以及政府正確的政策,才能屢次化「危機」為「轉機」,再成為「商機」。
  副總統指出,民國55年12月3日全國第一個,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兼具自由貿易區和工業區功能的加工出口區在高雄前鎮成立,才兩年多就不敷需求,故政府在民國57年又在楠梓及台中繼續籌建新的加工出口區,這些加工出口區對於拓展貿易、吸引投資、引進技術與增加就業,做出很大的貢獻;高雄也逐漸發展成為我國鋼鐵業、石化業及造船業的重鎮,奠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固基礎,成為我國經濟起飛的領頭羊。
  副總統說,全球經濟重心逐漸從西方移向東方,預計5年內,亞洲的經濟規模將相當於美國與歐盟的總和;而在15到20年內,中國大陸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面對此一趨勢,我們必須借力使力,推動兩岸經貿制度化與自由化,並積極參與東亞經濟整合,才能掌握未來的商機。
  副總統提及,面對全球化的競爭與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必須以新的思維發揮高雄的優勢。例如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在愈來愈多開發中國家加入競爭後,我們以代工為主的製造業,普遍面臨微利化的問題;未來,我們必須以創意取勝,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而行政院現正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等,並不是要淘汰舊的產業,而是要鼓勵業者創新研發,發展高質的產品、自有品牌以及服務業國際化,來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及競爭力。
  在「角色定位」方面,副總統認為,兩岸簽署「經濟合作協議」(ECFA)後,台灣可以利用大陸市場,特別是在大陸十二五計畫發展其內需市場時,台灣的服務業可在大陸找到施展的舞台,讓外商利用台灣為跳板進入大陸;台灣如以經貿樞紐為定位,將可讓台灣在亞太的舞台變得更大,而高雄絕對有實力扮演關鍵角色。
  副總統強調,高雄如想重現昔日風華,恢復台灣早期經濟發展領頭羊的地位,應該利用既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海空運輸樞紐的優勢,再加上政府的規劃,提出一套可以吸引投資、增加就業及優質樂活的有利政策,即有機會再度成為台灣經貿發展的火車頭。
  隨後,副總統在行政院長吳敦義、秘書長林中森、經濟部長施顏祥及螺絲公會理事長陳明昭等人陪同下,參觀經建特展。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