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07月04日
總統出席「孫中山先生與美國」特展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由「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AIT)與國父紀念館共同舉辦的「孫中山先生與美國」特展(Dr. Sun Yat-Sen and the United States)開幕式,並在AIT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陪同下,觀看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在美時期的照片與信件等珍貴資料檔案。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年適逢孫中山先生創建中華民國100週年,且今天又是美國獨立紀念日,「美國在台協會」特別選在此時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特展,對台美兩國而言均具有重大意義。
  總統指出,孫中山先生與美國的關係是千絲萬縷,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創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不但具有民族革命精神,也兼具民主思想;而後創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首次提出民生主義的理想,三民主義的理念至此日臻完備,而其民生主義理論主要就是受到美國人Henry George所著《進步與貧困》(Progress and Poverty)一書的深刻影響。我國政府於1946年制憲時,更在憲法第一條中明訂:「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明確將1863年美國林肯總統在蓋茨堡演說中的精神納入我憲法條文,完整闡述兩國立國精神的共通性,意義重大。
  總統說,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革命成功、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後,他的許多理念仍無法完全落實,迄至民國14年逝世時,遺囑中仍不忘叮囑國人要努力達成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目標;直到1943年我與美英簽署平等新約,當時媒體以「百年桎梏,一旦解除,全國軍民,歡欣鼓舞」大幅報導,中華民國終於成為真正自由、平等及獨立的國家。
  總統強調,孫中山先生從發起革命、在美奔走尋求援助,到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都受到美國很大的影響,不只得到美國人士包括李荷馬將軍(Homer Lea)等的行動支持,美國的自由民主普世價值更是其理念倡議的思想泉源。總統也談到,台美間舉凡1950年韓戰爆發後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1954年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0-1965年提供台灣經濟援助,1979中美斷交後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持續維護台灣安全等互動關係,均係基於雙方自由、民主、人權及法治的共同核心價值,盼望台美雙方在理念相同的基礎上,繼續維持穩定不墜的關係,讓彼此友誼永固長存。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