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6月18日
總統與屏東美和科技大學同學座談及出席該校畢業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天下午前往屏東美和科技大學,並以「族群觀、國際觀、兩岸觀」為題與該校同學座談。
總統首先以近來有關台語、客語、閩南語及台(語)文使用所引發的爭論做為引言,希望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都能以相互理解、包容及欣賞的態度,保存各族群不同的文化特色。
總統說,他自己的祖先來自陝西扶風,而後經江西遷移至湖南,他父親常說,他們是湖南的客家人;多年前偶然得知苗栗「馬家庄」的堂號也是「扶風」,「馬家庄」的祖先們是從陝西扶風,經福建、廣東,最後遷來台灣,顯現了中華民族在遷移史上的悲歡離合,但最後大家都來到台灣,在這塊土地上定居生活,所以應該把握此一難得機會,欣賞彼此的優點,創造共同的文化。
總統並以「生物多樣性」能促進物種發展的生物學理論,比喻「文化的多樣性」同樣能促進文化及民族的發展,希望國人的「族群觀」能從此一角度出發,相互包容、尊重及欣賞,學習求同存異,才能保存各族群優美的文化特色。
隨後,總統也以客語吟唱劉禹錫的「烏衣巷」表達客語的聲韻之美,並提到三年前他的訴訟案一審獲判無罪時,是以閩南語「田螺含水過冬」形容自己當時「忍辱負重」的心境,至二審獲判無罪時,則以客語「山高不會遮住日頭」來描述「真相總有大白的一天」,說明不同族群的語言,同樣能貼切表達自己的心情,這就是理解、欣賞及包容不同文化之美的好處。
談到「國際觀」,總統強調,凸顯「國際觀」最簡單明瞭的方法,就是以人性、平等的態度對待在台工作的外勞,人與人之間彼此的身分不應有高低之別,只有角色的不同,這就是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重要象徵。總統告訴同學們,所謂「國際觀」,簡而言之,就是要「不卑不亢、就事論事、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尤其台灣要在國際社會立足,所仰賴的不是飛機大砲,而是要扮演「人道援助提供者」的角色,以「軟實力」提昇台灣在世界的能見度。
至於「兩岸觀」,總統說,兩岸分隔60年,有各自不同的經濟、社會及政治制度,對歷史的看法也不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相互瞭解,這需要時間,但一定要開始,因為我們不可能忽略大陸的存在,尤其不能將自己鎖在井裡,必須向前、向外推展,我們唯有昂首闊步地交流,才能在未來既競爭又合作的兩岸關係中,立於不敗之地。
座談會結束後,總統出席屏東美和科技大學(進修部及進修學院)畢業典禮,致詞勉勵畢業同學們應秉持著「做人誠懇,做事認真」的態度在社會上立足,同時也要提昇語言能力,增加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對於畢業同學所關心的就業問題,總統表示,他已要求行政院勞委會、教育部及經濟部進一步做好媒合工作,同時也鼓勵廠商提供體驗的機會給社會新鮮人,特別是國內許多科技大廠感受到技職體系的畢業同學在外文方面仍有增進的空間,故已指示外交部、教育部、經濟部及行政院勞委會開設為期三個月的短期密集英語訓練班,以增加同學們的就業機會。
總統指出,教育不僅是良心事業,也是一項產業,台灣的高等教育質量充沛,推動高教國際化,使台灣成為亞太地區高等教育的重鎮,是政府的重要政策,而教育部也已研擬「高等教育產業輸出連結亞太-深耕東南亞計畫」,除了可在當地設置大學,也歡迎東南亞地區的大學生到台灣就讀。去年我國的境外學生是4萬4千人,占國內大學生比例的3.3%,希望在2020年時,境外學生人數能達到15萬人,占大專校院在學學生人數的10%。
總統再度強調,台灣要在國際社會立足,仰賴的不是飛機大砲而是軟實力,教育就是擴充軟實力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美和科技大學招收許多越南籍學生就是很好的起步,希望美和科大在校園內能真正實踐相互包容、欣賞及尊重的文化。
稍早,總統也參訪屏東美和中學德馨園,除欣賞美和棒球隊戰舞表演外,也前往美和科技大學護理系臨床模擬教學中心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