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06月03日
總統出席「100年全國反毒會議」
  馬英九總統上午出席由行政院衛生署所舉辦的「100年全國反毒會議-無毒家園、健康一百」時,揭示兩岸聯手反毒及控制第3類以下毒品的蔓延,為政府未來反毒工作的主要目標。
  總統於致詞時表示,18年前在法務部長任內曾邀集教育部、衛生署等相關單位共同發起「全國反毒會議」,規劃反毒工作,扼阻毒品氾濫;美國「毒品管制策略報告」自民國89年起,即不再將我國列為毒品轉運站,足見我國反毒工作的成效。而從過去幾年陸續查獲多起製毒工廠及毒品走私案件,則顯示台灣因生活富裕,已逐漸成為毒品的目標市場。
  總統指出,近年來,第3、4級毒品大量增加,已占全部各類毒品的三分之二,其中九成原料如鹽酸麻黃毒及羥亞胺等均來自中國大陸,因此兩岸聯手反毒業成為政府反毒工作的重要目標。
  總統表示,「毒品」也是一項商品,同樣適用經濟學的供需法則,因此必須採取「斷絕供給」與「減少需求」的做法,以控制毒品數量;最近法務部及警政署採取「溯源斷根」的做法,從阻絕原料的進口,進而減少毒品的製作,即非常正確。此外,教育部所推動的「春暉專案」亦在各校園獲致相當成效。
  總統強調,反毒最重要的工作是「減少初犯」,進而達到「減少再犯」的目標;由於毒品犯的再犯率極高,目前監所受刑人約有42%為毒品犯,因此行政院衛生署推動「美沙冬」替代療法,以解決罹毒癮者無法戒絕而反覆入監的問題。
  針對目前毒品危害情形,總統表示,近年毒品氾濫已出現海洛因減少,而K他命增加的現象,相較於海洛因,成癮性較低及戒斷症狀較輕的新興三、四級毒品已逐漸盛行,為避免施用者可能繼續使用更高等級的毒品,因此政府應採取不同以往的策略,遏止新興毒品的蔓延。
  總統說,政府目前對吸毒犯的定位採取折衷做法,已不將之完全視為「犯人」,而係先視做「病人」,在接受適當戒癮治療後若再犯,方採取刑法制裁,這項做法目前已達到部分成效。此外,總統也舉在台北市長任內,對毒品使用者採取每個月驗尿兩次的方式減少再犯率為例,期勉內政部警政署、法務部、教育部及衛生署等相關單位,繼續努力協助毒犯拒絕毒品的誘惑。
  總統指出,相較於早期,現今毒犯與其他犯罪相互結合的情形很多,法界雖對吸毒係自殘行為不構成犯罪的論點仍有所爭辯,但毒犯在取得毒品過程中的犯罪則影響國內治安甚鉅,相關單位應積極持續查緝,以產生正面的遏止效果。
  隨後,總統也親自頒發獎座給「反毒有功人士團體」及99年「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聯合視導」考評特優單位,並接受行政院長吳敦義呈送的「100年反毒報告書」。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