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5月29日
總統出席「2011青年學生領袖大陸政策研習營」
馬英九總統下午出席「2011青年學生領袖大陸政策研習營」,以「大學生應該知道的兩岸大小事-兩岸關係定位與大陸政策目標」為題,向學生發表演講,並接受同學提問;在隨後的自由互動時間,總統也詢問現場同學與大陸民眾交流互動的經驗,同時進行現場民調,瞭解大家對現階段兩岸交流速度與開放陸生來台所設限制的看法。
對於為何要與大陸交流,總統認為,兩岸隔海分治60年,直到1987年政府才開放赴大陸探親,而事實上在此之前,不論是赴大陸探親、旅遊或投資,均已無法以人為方式加以遏止,因此政府開始規劃建立一套制度化的交流管道。
總統指出,兩岸開放後所遭遇的許多問題,包括兩岸政府歷經接觸、會談、關係緊張的轉折,而同時,民間的交流則持續增加,從2000年到2008年,台灣對大陸投資增加3.8倍、貿易增加2.8倍,2003年起大陸成為台灣第一大的貿易夥伴,大陸也逐步對外開放,由世界第四大、第三大、到最近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不斷累積政經實力。總統說,對我們而言,大陸雖是一個風險,但也是機會,這3年來,政府首先恢復兩岸協商,簽訂了15項協議,涵蓋層面從兩岸直航、陸客來台、食品安全、商品檢驗、金融合作、司法互助、共同打擊犯罪及醫藥合作等,使得兩岸關係逐步朝向制度化邁進。
總統強調,在增進接觸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面對複雜的兩岸情勢,我們的基本理念就是所謂的「新三不」,即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發展兩岸關係;而且兩岸協商一定秉持「對等、尊嚴、互惠」的原則,做到「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在總統演講後,包括台大、政大在內的4位同學分別就兩岸政策的長期規劃、台灣在中國大陸民主化過程所扮演角色、最近所發生的WHA名稱事件及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政策的優劣等議題向總統提問。
總統回答時表示,國際社會對近來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均持正面肯定態度,我們以「不統、不獨、不武」的方式,維持動態的現況,進而積極推動雙方進行深度交流,目的就是讓兩岸在中華文化的共同背景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同時,總統也肯定台灣的民主制度對大陸的正面影響,總統指出,台灣在常民生活中自然傳遞出自由、民主的風氣,對大陸人民而言是一股很大的影響力,但民主價值的實踐需要時間,大陸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產生大規模的結構性改變。
對於最近世界衛生組織內部文件要求所屬機構稱呼中華民國為「中國台灣省」、矮化我國格的問題,總統嚴正強調,我們絕不接受、不承認,而且會據理力爭;我自從1997年起,即著手於推動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但直到2009年才得以重返「世界衛生大會」(WHA),雖然我國參與國際活動仍遭遇許多困難,但已逐步打開僵局,例如在名稱上從「中國台灣」變成「中華台北」;在身分上,從個別的專家變成政府的觀察員;在層級上,則從司、處長級提高到部長級;參加的會議也從技術性的會議變成大會;在聯絡方式上,我們都是直接聯絡WHO,不需經過中國大陸; 相較於SARS時期,我們得不到任何資訊,這次H1N1期間,我們拿到病毒的毒株以研發疫苗;更重要的,美國衛生部長塞比留斯(Kathleen Sebelius)召開記者會公開宣示,聯合國組織不宜片面決定台灣地位,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期盼朝野都能正視,一起為爭取台灣的尊嚴及國際參與繼續努力。
現場同學在自由互動的過程中,除了踴躍分享個人與大陸民眾交流的經驗,也對總統提出的現場民調-「現階段兩岸交流速度是否太快?」「政府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所設的限制是否太嚴格?」暢所欲言,總統均仔細聆聽同學的意見,並鼓勵同學經由意見交流的過程,思考兩岸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