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05月04日
總統接受日本「朝日新聞」專訪相關問答全文
  總統5月4日接受日本「朝日新聞」專訪,相關問答全文:

  「朝日新聞」:首先是有關這次日本東北大地震的問題,這次日本東北大地震,除了地震,還發生海嘯及核能事故,全世界各國都伸出援手,但是所有援助的國家裡,台灣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捐贈日本超過57億新台幣的善款,善舉感動許多日本人。請問,台灣人民為什麼會對日本震災如此高度關注?且提供許多慰問與援助?
  總統:您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其實這個問題在台灣內部也有很多人問。因為就像您所說的,3月11日發生大地震、海嘯及隨後的核能災害,台灣人民普遍的感受是震驚與難過,因為台灣與日本有非常深厚的關係。在經貿方面,日本是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國家,也是逆差最大的國家,同時亦是我們前往旅遊人數第二大的國家,再加上許多歷史及文化淵源,所以台灣人民對日本一向十分友好,也因為彼此都有許多朋友,所以當東北地區發生這麼大的災害、死傷這麼慘重,大家都非常震驚和難過。另外一方面,過去十多年,台灣發生過兩次重大天然災害,包括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及2009年的八八水災,日本也是第一個向台灣伸出援手的國家,不只是捐錢、派救難隊,還捐許多物資,大家都感受到日本對我們很友好。台灣人對友情一向非常眷顧,所以朋友有難,我們一定要全力相挺。我們看到,幾乎每一天都增加差不多一億元新台幣的捐款,這個趨勢讓我們感到非常震撼與欣慰。到今天都已經快兩個月了,捐款還在增加,我認為不久就會超過60億元新台幣,這展現出台灣人的愛心非常充沛,感情非常深厚。

  「朝日新聞」:相信日本人民會對總統剛剛的說明感到非常高興。事實上,其他國家也非常擔心這次大地震會對往後的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總統剛剛提到日本與台灣是非常強而有力的貿易夥伴,這次東北大地震對台日兩國經濟有何負面影響?
  總統:這是震災發生之後,我們在財經方面的憂慮,不過從3月11日到現在,日本對台灣出口的關鍵零組件影響還不算很大,因為東北地區不是最大的工業區,同時,經過關鍵零組件供應者與我們進口商協商之後,這個問題大致上已得到解決。另外一方面,日本漁產品在台灣的銷路當然受到一些影響,相對使得本地漁產品價格上漲,大概是這方面有些影響。另外我們看到3月份日本到台灣的訪客,不但沒有減少,還稍微增加了一點,所以日本來台的觀光客,沒有什麼太大影響,台灣去日本的觀光客,影響就比較大。但是我們也採取一些因應措施,例如北海道本來旅遊警戒是紅色,我們將之降到灰色;北海道的知事高橋女士特別來信,希望我們能夠適當處理,我們也做了正面回應,希望去北海道的觀光客不會受到影響。換句話說,我們非常注意情勢的發展,讓雙方非常密切的經貿、旅遊關係,影響能夠降低到最小。我們希望經貿、旅遊情況,能夠恢復到震災之前的程度,而且繼續往前發展。

  「朝日新聞」:這次東北大地震還有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就是核能輻射外洩的問題,世界各國也因為福島核能輻射外洩的緣故,都在重新檢討本國的能源政策。台灣與日本在能源供應方面,核能發電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是不是台灣也會因為這次福島的核能外洩事故而重新檢討核能政策?
  總統:是的,我們和其他使用核能發電廠的國家一樣,在福島核能事件發生後,進行兩方面的檢討。第一是核能的安全,就現有的三座核電廠及興建中的龍門核四廠,檢討其安全設計有沒有問題?初步的結論是,目前的情況可因應一定強度的天然災害,但是如果超過的話,就需要再強化,因此,包括經濟部、台電、原能會都在規劃強化核能安全的措施。我們的核電廠大約都是在三、四十年前興建的,我們希望能夠比當時所預測天然災害的強度,提出更高的標準來預防。
  另外在能源政策方面,核能是整體能源政策的一環,目前我們從國外進口的能源約占99.4%,日本跟我們很相似,但我們跟日本比較不同的是,這些進口國幾乎都是沒有邦交的國家。所以萬一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能夠承受的能力,相對會比較弱,當初我們發展核能也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因此在檢討這個政策時,除了核能本身,其它政治、經濟的因素也必須納入考慮。
  發展綠色能源也是我國目前非常重要的政策,儘管現在綠色能源的經濟成本、可靠度與普遍的程度也許還不夠,不過我們會不斷追隨全球的腳步,增加供應量,並同時檢討如何以綠色能源逐步取代核能。目前核能占我們的供電,大概將近20%,當然是非常的重要,所以現在不可能立刻把所有的核電廠都廢除,或者停轉。我們正緊鑼密鼓地評估,未來一定會提出一個完整的核能與能源政策,以減少發生核災的機會,或者一旦發生時,提升我們抗災的能力。在另外一方面,如何增加潔淨能源、乾淨能源的使用,讓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則是我們未來思考的方向。事實上,我們的法律有這方面的規定,我們一定會按照「環境基本法」,來進行相關的評估與改善工作。

  「朝日新聞」:總統經常接見日本國會議員、地方縣市首長,現在正是日本黃金週連休假期間,有相當多日本訪賓在近幾天陸續到貴國訪問,總統非常重視對日本的關係,個人也要表示敬意。總統對日本的期待為何?台日之間是否有需要簽署更緊密的經貿合作相關協定?
  總統:台灣與日本的經貿關係非常密切,去年雙方貿易額約700億美元,日本是台灣第二大貿易夥伴,日本在台灣投資也相當多,再加上剛才所說的文化與歷史關係,如果能夠在經濟合作方面有更制度化的安排,我們都樂觀其成,但最後要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及在哪一個時機進行,雙方可以進行討論。
  我們在過去幾十年中,不論是官方或民間都有非常多且密切的管道來就此一問題交換意見,而且雙方一定會很積極來進行。

  「朝日新聞」:日本國會在今年春天已經正式通過海外美術品公開促進法,駐日代表處馮大使也向朝日新聞投書,相信這個法律的通過,長年來大家非常關心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在日本展出的問題已排除掉一個相當大的障礙。朝日新聞及日本其他媒體也都非常關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何時可在日本展出?
  總統:今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這項法案,我個人可說是最感欣慰的人之一,因為這是我上任後積極推動的項目。我希望中華民國在國際社會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和平的締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外,就是「文化交流的推動者」。故宮文物已經在過去十多年出國4次,1996年到美國、1998年到法國、2003年到德國、2008年到奧地利,出國展覽的經驗非常豐富。尤其是第一次到美國展覽,我當時擔任法務部部長,親自參與有關法律方面的問題。這次在日本國會通過的法律,當時在美國本來就已經有這樣的規定,這也是我們會提出此一請求的原因。其他包括法國、德國及奧地利也都有這樣的法律,這樣就使得第一個障礙排除了。第二個就是故宮博物院的全名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我們希望出國時能用正式名稱,剛才說的這些國家也都能配合,所以我們認為,如果這個問題也可以解決,故宮就會積極籌備。如果一切順利,2013年應該是一個適合的時機。
  當然我們也希望日本大的、國立的博物館也能夠將最精彩、國寶級的文物送到台灣來展覽,因為我覺得這是雙方進行深度瞭解最有效的辦法。這些國寶級文物蘊含大量的歷史文化意義,透過廣泛交流,可以使好幾代人民都能瞭解到對方文化的精髓。因此我熱切期盼這一天早日到來,如果日本博物館的文物也可以同時來的話,效果會更好。無論如何,我們希望能成為雙方未來交流的重要活動,而且要多次舉辦,如此雙方的瞭解就更為增加,這是我個人熱切希望達成的。

  「朝日新聞」: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可說是相當重要的成果,但是明年初有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相信兩岸關係也會是焦點,也必須要提出一個新的兩岸政策方面的論述,尤其是選舉接近時更是無法避免。對於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請問總統的評價如何?民進黨也在檢討他們所謂新的兩岸政策,總統的看法如何?
  總統: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台灣距離中國大陸只有1百多公里,我們不得不要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政策,而這個政策一定要能夠促進兩岸的和平與繁榮,而不是帶來更多的對立與衝突。在我上任之前,對立、緊張、衝突似乎是兩岸關係的特色,而有許多應該發展的關係都沒有發展。
  各位想想,2003年大陸就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可是一直到我上任後,2008年時兩岸才有直航,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每一年的貿易額都超過1千億美金了,可是卻不能直航,顯然是雙方在兩岸關係上的進展太有限。這與當時的政府有很大的關係,當時雖然有零星的直航,但只限於春節包機,對於雙方關係的改善並沒有幫助,所以我上任之後,很快地就把這個情況改變了。而我們改變這個情況,一方面是便利雙方的往來,增進雙方的經濟、經貿關係,更重要的是,當雙方能夠直航、雙方人民能夠更自由往來的時候,很明顯的,也比較能夠促進海峽的和平。事實上,在軍事方面, 2005年之後,就向大陸傾斜,因為他們在這方面的投資遠超過我們;另一方面,我們本來也不可能和大陸進行軍備競爭,最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和平的環境,使雙方遭遇問題時,自然地想到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這才是長久之計,否則雙方持續升高軍備,反而會使區域更為緊張。所以我們採取這個策略是非常正確的,就是以「和解、繁榮」做為主軸,把兩岸緊張關係降到最低。過去3年來,事實上也是兩岸60年來最緩和的時刻,在我上任之前,一年頂多10幾、20班的飛機,而目前每一個星期就有370班,而且機位還嚴重不足。
  兩岸關係改善之後,雙方的貿易投資都增加了。例如,在我上任前一年,到大陸旅行的台灣人大概超過450萬,我上任之後,超過500萬,但更重要的是,之前從大陸到台灣來的,大概沒有超過20萬人,現在已經超過160萬人,換句話說,也讓更多的大陸人到台灣來,瞭解台灣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樣的機會是以前沒有的。以前大陸有不少人可以接觸到台灣去的人,可是來台灣的人非常少,他們不太瞭解在台灣,我們除了經濟生活,還有政治活動與社會生活。現在大陸經濟發展起來了,他們看台灣的硬體建設,有的可能還不如大陸,但是他們感覺到,台灣在落實中華文化與自由民主制度方面,確實是大陸所沒有的,這就是台灣的價值,其實這一點意義更為重大。
  我們對大陸的政策非常清楚: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海峽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依據雙方在1992年所達成的共識,稱之為「九二共識」,來推動兩岸的關係。同時雙方是在對等、尊嚴與互惠的情況下進行及推動兩岸關係,希望能做到「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們都做到了,因為我們和大陸簽了15項協定及一個共識,這些在事前都向國會報告,事後都公布全文,完全透明。例如ECFA從今年1月1日開始降低關稅,有的部分還沒有全部免稅,可是3個月(第一季)來我們對大陸的貿易,超過300億美金,比去年(同期)成長了14%,去年又比前年成長了37%,在這麼高的基期下,還能夠再成長14%,就表示雙方貿易量確實在增加。同時,我們與美國的貿易成長了百分之三十幾,我們與歐盟、東協國家都大幅成長,成長的幅度還超過我們對大陸的成長。這代表我們與大陸簽了ECFA之後,我們在全球的貿易都在成長;換句話說,這不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每一個籃子都分配到雞蛋,這就是我們所希望的情況,這對大陸也有好處。因大陸與台灣的合作交流,進一步穩定了兩岸的情勢,使得兩岸處在和平的狀態,這對雙方人民都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是雙贏的局面;對這個區域包括日本及亞洲其他國家來說,也都是正面的。因為日本和我們一樣,同樣在東北亞都有兩大憂慮,一是朝鮮半島,一是台灣海峽,而如果台灣海峽的警報大致上已解除的話,對日本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也表示我們這3年來的政策是正確的。
  您剛提到,不管立委或是總統的選舉,兩岸政策一定都會成為焦點。在國內有一部分的人說我們是所謂「親中賣台」,但是到現在為止,他們都無法舉例我們哪裡賣台?事實上,我前面所提到的15個協議大家看得很清楚,完全沒有所謂大陸上所說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譬如我們與大陸簽司法互助協議後,困擾我們很多年的詐騙案件大量減少,為什麼?這些詐騙犯都跑到大陸,利用大陸打電話來台灣騙錢。而兩岸合作後一年多,雙方逮捕的嫌犯兩邊加起來1千多人,使得詐騙案件減少超過四分之一,還在持續減少,而且遣返人數也相當多,這些都是過去沒有的。過去只要跑到大陸就沒有辦法捉到,變成犯罪的庇護所,現在這種情況已大量減少,當然還沒有完全解決,還是有一些人沒有遣返,我們還在努力中。我們不但沒有傷害到主權,反而能夠把在大陸犯罪的人送回台灣審判,反而增加了主權。我們常強調兩岸關係的改善,不僅使得雙方有了和平與繁榮,我們中華民國的主權、台灣的尊嚴、人民的安全都有更多的保障。
  在我上任時,台灣人民出國旅行拿著我們的護照,能夠在53個國家及地區有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待遇,現在是113個,增加60個國家與地區,這是前所未有的,這與兩岸關係的改善有絕對關係。大陸在這方面都沒有進行任何阻撓,就顯示出我常說的,兩岸關係和國際關係相輔相成,成為良性而不是惡性循環。當兩岸關係改善時,我們的國際關係也擴張,當我們的國際關係擴張時,人民感受到尊重,就更有意願、有更大的信心來推動兩岸關係的深化。這是雙贏,大陸不干擾我們的對外關係,這些國家能順利把免簽待遇給我們,對雙方而言都很好。
  過去,我們和日本沒有打工渡假協定,我上任後完成了;在札幌沒有設處,現在設處了;東京羽田和台北松山機場沒有直飛,現在都通了;這對大陸沒有什麼不好,對台灣和日本都很好,這當然是雙贏。例如故宮文物赴日本展覽,大陸也沒有阻攔,也希望我們的故宮國寶能到大陸展覽,我們也在研究,這不是很好嗎?這些都顯示,開放政策對大家都有好處,是雙贏乃至多贏的局面,這個政策當然應該繼續下去。
  我們如何做到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統、不獨、不武」、「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換句話說,對於「一個中國」,雙方有不同解釋,但雙方都相互尊重,在這前提下才能做到這一步,不管是哪個政黨執政,如果不支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難免會進入不確定狀態。這是全民共識,為了中華民國的主權、台灣的安全、人民的尊嚴,現在的政策是很符合台灣的需要。

  「朝日新聞」:請教有關台灣經濟的問題,去年台灣經濟成長達到10%以上,表現非常亮麗,但要持續成長擴張並不容易,同時,台灣也面臨貧富所得差距逐漸擴大的嚴苛問題,相信也將會是明年總統大選中受矚目的議題,總統看法如何?
  總統:這是中華民國政府長期以來注意的問題。我們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所得分配是採取「五等分法」,前20%與後20%(的家庭所得)相比,曾經達到約4.3倍,那時日本也差不多是這樣,日本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隨著經濟發展,所得差距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做到不擴大的,都會逐漸地(發生),只是擴大程度的問題;再加上過去十年中,出現兩次經濟衰退,在民進黨執政的2001年,所得分配以「五等分法」來看,曾達到6.39倍;我們在2009年曾達到6.34倍,一個是第一高,一個是第二高。隨著經濟情況改善,我們希望把這個情況拉近,「五等分法」是一種衡量的標準。另一種是用「基尼指數」(Gini index),以Gini index來講,我們始終沒有超過0.345,換句話說,在這方面做得不算太差;尤其在華人的國家或地區,包括新加坡、香港、澳門及中國大陸,台灣的所得分配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相比,絕對不會比他們高,但是我們國人自己的感受,覺得好像貧富差距會再擴大。所以政府所採取的辦法,一方面經濟必須繼續發展,因為不繼續發展的話,就沒有足夠資源來幫助這些比較貧困的人,我們在去年已經修改「社會救助法」,把貧窮線拉高,過去我們全國貧窮線的總平均大概為8,000、9,000元新台幣,我們準備從今年7月1日開始,提高到10,244元,這代表受政府照顧的貧戶可以從26萬人增加到85萬人;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這些比較貧困的家庭,你給他就業機會,他也不可能賺很多錢,更何況許多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根本沒有工作能力,只有政府提供他社會救助及社會福利才能夠有一點收入,這樣可以減少差距拉大。另方面,即將在6月1日開始實施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一般稱做「奢侈稅」,對於短期的不動產「投機」,如果是在兩年內(出售)的話,我們就課徵10-15%的稅,以遏止房價不當上漲,許多中產階級及低收入的人都認為,這是符合「居住正義」的作法。同樣的,我們也提供其它的協助,包括從今年開始實施五歲的孩童可以免學費進入幼稚園及托兒所,以及從今年開始,如果家庭收入在114萬元以下,高職生就可以免學費。我們有很多這樣的社會福利,來幫助低收入戶或新組成家庭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在整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會被忽略。中華民國是一個實施三民主義的國家,我們的民生主義是強調「均富」(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wealth),就是公平的所得分配,當然這是一項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因為經濟成長很難可以完全減少所得分配的差距,我們會一直當做是重要政策來推動,使差距不至於擴大。

  「朝日新聞」:這三年來,總統在兩岸政治及經濟成長方面,可以說是樹立一個相當大的典範與良好功績,但總統個人的支持率卻不見相對成長,不曉得就這點總統如何自我評估?
  總統:這一點我也在深刻檢討,如何讓民眾感受到經濟發展或兩岸關係的改善所帶來的福祉,我相信當更多的人瞭解到我們這三年努力的成果後,這種情況可以逐漸改善。實際上,相較於去年,我們的情況已有進步,我相信還會持續地進步,因為我們做了許多幾十年來都沒有推動的改革,也許民眾在第一時間沒有辦法完全感受到,但是經過一些時間,應該就會感受到。當然,我們也要檢討哪些施政讓民眾產生誤會或帶來不方便。但最重要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我們給台灣帶來了和平與繁榮,我們的所得分配可以更平均,我們會繼續努力。對於環境保護,我們要付出更多心力,所以我們最近決定停止國光石化的開發,避免對環境有超過限度的利用;這些都是我們重視「社會正義」、「環境正義」,以及更重視「世代正義」的作法,我相信民眾應該會感受的到。還有一點很重要的,這三年來,我們是一個很清廉的政府,我們不可能再走回頭路,因此,在這方面也是我們可以向人民交代的,打造「廉能政府」一直是我努力以赴的目標。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