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05月05日
副總統出席2011「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
  蕭萬長副總統上午在「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副院長龔明鑫及經濟部次長梁國新等人陪同下,出席2011「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期盼透過此次研討會,讓社會各界共同關心亞洲總體景氣、區域發展及產經情勢變化等,並為台灣經濟前景提供前瞻性的展望。
  副總統致詞內容如下:
  回顧過去15年的國際性經濟危機,不論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2年的網路泡沫以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亞洲國家雖然都受到重大衝擊,但全球經濟重心逐漸移向亞洲的趨勢並未改變。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亞洲開發中國家GDP的全球占比,1997年為18%,2010年已成長為28%。IMF預估亞洲開發中國家未來兩年GDP年成長率為7.9%,也超過全球4.5%的平均成長率。
  針對台灣經濟景氣,摩根士丹利公司去年1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台灣受惠於兩岸和平紅利及亞洲成長,將自2011年起進入黃金十年的「超級循環」 (Super Cycle)。主要的原因為:兩岸人員往來及投資增加、台灣品牌日趨重要、觀光業成長、以及台灣將成為大中華研發中心與亞洲高科技產業籌資中心。
  但今年通膨壓力也逐漸浮現,除了有國際熱錢的投機因素外,糧食主要生產國如俄羅斯、澳洲等國的嚴重天災,以及中東與北非地區的政治衝突和不安定,也是此次推升國際原物料價格的重要因素。另外,我們應密切注意主要國家現階段的寬鬆貨幣與擴大財政支出政策,中長期對貨幣實質購買力的影響。
  短期因素所造成的供需失衡與物價上漲,較容易被克服,國內也已經做了適當的因應;但幣值變動導致的長期輸入性通膨壓力,我們應該更謹慎地預擬因應作法,例如分散進口來源、建立區域貨幣穩定機制等;此外,為了降低對進口資源依賴,我國應該積極發展關鍵材料、綠色產業及服務業。
  我們也可以從這些因應策略,來思考大會今天安排的第二項議題,也就是強化區域經濟整合及開發新興市場。最近大家都很關心日本311大地震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因為我們很多的關鍵材料必須從日本進口。這一次日本大地震將促使國際品牌企業,更重視分散上游零組件的供應風險,因而將提高日本關鍵材料供應廠往其他國家布局的需要性。我們應該掌握這個台日經貿與產業合作的新契機,在上游加速關鍵材料的自主發展;在中游擴大轉單效應,積極打入國際供應鏈;在下游善用ECFA與全球布局進軍大陸與其他新興市場,從上中下游強化日商與台商合作的需要,而由台灣扮演亞太經濟整合者的角色。
  大會今天安排第三項議題,探討產業軟實力與文創產業發展,與政府當前產業策略相當契合。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從早期的要素驅動,歷經製造業驅動、高科技業驅動,現在正走向創新驅動的關鍵時刻;而文化創意與設計產業強調差異化、重視消費者感受的創新性活動,可以為台灣已深具基礎的製造業加上服務、人文及科技等「軟實力」元素。
  由國際3大設計社團組織(Icsid、Icograda及IFI )所組成的「國際設計聯盟」(IDA)在今年10月將舉行首次的世界設計大會,台北市在全球13個國家、19個城市中脫穎而出,獲得主辦權,顯示出我國在設計等文創產業,已具有相當堅強的國際競爭力,值得我們好好來發展。
  景氣展望的預測需要考慮到很多變數,但其中必然不變的是,我們要針對未來投資足夠的資本與人才,最重要的工作則是要提高教育水準。
  安永(EY)會計師事務所2011年3月「全球趨勢追蹤」(Tracking Global Trend)報告便指出:雖然全球人口未來將繼續增加,但是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卻更為短缺,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問題,比已開發國家更為嚴重,例如在中國大陸與印度有84%企業,無法找到符合需求的人才,其他亞太國家則有78%,美國有52%情況較佳。另外,該報告也指出過去十年跨境移民成長約42%,顯示人才的跨境流動愈趨普遍。
  台灣要扮演亞太經濟整合者的角色,人才將會成為關鍵,但是近年來中國大陸發展快速,不僅吸收了龐大的資金,更使得包括我國在內的優秀人才開始前往大陸,造成我們人才逆差的危機。因此,未來我們應更努力提高教育水準與國際化的程度,不僅要吸收國際級人才來台,更要培養出優秀的國際人才,並留住國內優秀的人才。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