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4月30日
總統與青年有約:與暨南國際大學學生座談
馬英九總統上午以「態度決定高度:大學生該知道的兩岸大小事」為題,向暨南國際大學學生發表演講,暢談兩岸關係的發展戰略、成果及未來展望,並就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及兩岸開放進程等議題與在場學生交換意見。
總統特別提到,「開放帶來興旺、閉鎖必然萎縮」,超越地理侷限是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關鍵。自先民400多年前來台灣後,就是靠著不斷開創與交流帶動進步,所以要發展就不能置外於世界;因此政府提出「壯大台灣、連結兩岸、布局全球」的戰略目標,而要達到此一目標,就不能忽視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去年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基於這些客觀事實,面對中國大陸絕不能迴避與閃躲,而必須找出對我們最有利的策略。
總統指出,兩岸自1949年來長期處在對立狀態,他上任後即以和平繁榮為目標,提出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發展兩岸關係,讓雙方保持自己的看法,尊重對方的立場;2年多來,兩岸關係不僅因此獲得和緩,互動增加,簽署了15項協議,同時也進一步拓展我們的國際關係,例如與23個邦交國邦誼穩固,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政府採購協定」(GPA)及亞太經合會,與新加坡洽商經濟合作協議,以及獲得113個國家與地區給予我國人民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其中,免簽證待遇是國人最有切身感受的一項成就,因為不僅節省金錢與時間,更象徵其他國家對我國人民素質的信任投票,代表國家受尊重,人民就有尊嚴。
總統強調,兩岸關係與國際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換言之,中國大陸在國際上的干預越少,就越能增加其他國家與我們交往的信心,所以我們希望「以和解消弭衝突、以協商取代對立」,與中國大陸和平相處及相互協助。總統說,兩岸關係改善所帶動的國際參與,已在經貿拓展及觀光效益方面展現出具體成果,例如全台鳳梨酥的銷量從20億元成長到去年的250億元、高雄屏東石斑魚銷量增加了87倍,其它包括農產品外銷、機械工業出口及觀光客人數等均有顯著成長,在在顯示台灣越走向世界,所得到的效益就越大。
總統也向與會學生闡述,政府將自今年9月份起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學的政策,其目的在藉此讓兩岸年輕人於人生較早階段就開始建立「不卑不亢、將心比心」的態度,相互認識與交流。對於學生提問如何將台灣年輕人的優勢轉化為實質競爭力,總統認為,校園國際化就是一個重要方向,例如目前在台灣的大學生有130萬人,外籍學生約占3.3%,而暨南國際大學的外籍學生比例有6.75%,居全台之冠,希望其他大學也能向暨南國際大學看齊,讓10年後全台灣的大學外籍生比例能達到10%的目標。
總統說,現在台灣的周邊國家無一不積極推動國際化,台灣必須加緊腳步,透過互相學習以增加自身的能力;尤其台灣擁有豐富的人礦與腦礦,從近年來台灣許多年輕人在各項國際設計競賽均名列前茅,即可看出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力;希望年輕人有機會多出國增廣見識,透過合作與競爭,促進自己的競爭力與發展潛能。
總統也舉近年來台灣學生參與國際志工的人數越來越多為例,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希望大學生多多參與國際志工事務,特別是台灣一直希望能在國際上扮演「人道援助的提供者」角色,這些努力都將能提升台灣的形象及增加台灣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