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4月30日
副總統出席「兩岸經濟協議」(ECFA)與東亞經濟整合」國際學術研討會
蕭萬長副總統上午在「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蔡勳雄、主任林祖嘉等人陪同下,出席「兩岸經濟協議」(ECFA)與東亞經濟整合」國際學術研討會。
副總統表示,ECFA不但拉近兩岸關係,且是我國經貿整體戰略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未來的兩岸關係有深遠的影響;亞洲經濟整合則是全球經貿關係的重大議題,ECFA也將提供東亞經濟整合正面的動力,期盼此次研討會有豐碩的成果。
副總統致詞內容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是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機制,實現了GATT創始會員以貿易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達成多項成果,包括建立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但多邊貿易自由化談判並未自此步入坦途。
另一方面,「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與歐盟的擴大刺激各國自1995年起紛紛投入區域貿易協定(RTA)的談判。東亞經濟整合起步較晚,但發展十分迅速。根據WTO的統計,2000年之前,東亞地區只有5個生效的RTAs;到了2010年,已增加為45個。
東亞區域整合風潮最初是以雙邊協定為主流,但在2002年底中國大陸與東協簽訂「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發展出以東協為核心,向外連結的整合模式;另外還有2005年起發展、目前正在談判中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這些令人矚目的競合互動,將東亞經濟整合從一個討論性議題,推進成為各國政府與民間都高度重視的政策選項。
東亞地區在全球供應鏈的特色之一為區內國家間進行二次或多次加工的情形十分普遍,跨國生產鏈所產生的重複關稅與運輸成本也較高,因此東亞經濟整合具有很高的經濟合理性和互補性。
台灣雖小,卻是東亞第4大經濟體、全球第16大出口國及第17大進口國,而且台灣為東亞國家中,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零組件中間材供輸國,已在東亞地區建立緊密的產業分工網路,以及全球運籌的靈活生產模式,是支撐東亞為全球最大製造業生產基地的重要力量。因此台灣若無法參與東亞經濟整合,東亞的垂直分工產業鏈將不再完整,競爭力也會被削弱,而被其他區域所取代。
無疑地,東亞經濟整合並不容易,首先東協(ASEAN)還在努力克服會員國間競爭性較高、互補性較低的問題,以此做為東亞經濟整合的平臺頗具困難度。另外,中國大陸與日本在東亞經濟整合都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免有爭取主導權的心結,如果不能化解,東亞經濟整合將無法真正實現。而同時與中國大陸及日本均有深厚歷史淵源及密切經貿關係的台灣,正可扮演中介橋樑的角色。但是在參與東亞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先處理好兩岸關係。
我過去40年公職期間,參與台灣對外貿易談判及經濟政策規劃,深深瞭解到台灣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程度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程度密切相關。而台灣要推動全球化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最大的挑戰便是兩岸關係。
1949年以後,兩岸中斷往來長達30多年,至1985年大陸轉口貿易合法化、1987年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雙方商品與人員往來快速增加,除了1993年兩岸政府的對口單位曾經舉行過一次會談外,兩岸關係一直維持「經熱政冷」的僵局。
2008年馬總統上任,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下,展現「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海基、海協兩會協商機制恢復運作。截至目前為止,兩會一共進行6次會談,簽署15項協議。其中2010年6月29日簽署ECFA,是60年來兩岸關係一個新的里程碑,不僅改變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地位,也激勵國內外企業以台灣做為營運基地的信心。
由於兩岸政治立場及經濟規模的差異懸殊,在ECFA談判過程中,台灣內部一直有被「吃掉」的憂慮,選舉時也成為爭議話題。但是ECFA正式簽署後,人民瞭解到ECFA為對雙方均有利的經濟協議,民調也顯示台灣民眾高度支持ECFA,證明馬政府以「先經後政、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原則來處理兩岸關係,是正確的作法。
未來如何利用ECFA所增加的互信,做為後續更為艱鉅談判的動力,對兩岸政府都是很大的挑戰。台灣對於經濟開放有堅定信心,但兩岸問題甚為複雜,因此我們在步驟上先求局部成果,再逐步擴大,才能行健致遠。
兩岸簽署ECFA等15項協議,為台海帶來和平、並進一步將兩岸和解的態勢,自台灣海峽延伸至國際領域,也為東亞經濟整合塑造良好的氛圍。因此未來兩岸應以務實的作法,繼續深化與擴大合作範圍,以大中華市場結合兩岸及港澳四地優勢,做為促進東亞經濟整合的另一股力量。
除了兩岸,海外華僑及國際社會也均給予ECFA高度的肯定,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德國、法國、新加坡、紐西蘭、泰國等國家及WTO秘書長LAMY紛紛表示歡迎。新加坡與台灣也在2010年8月,同時宣布兩國開始進行自由貿易的協商,我們希望儘速完成這項談判及簽署協議,並繼續推動台灣參與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未來東亞經濟整合模式的前景尚未明朗,也經常會受到亞洲區域政治與軍事變數的影響。但若吾人以歐洲整合經驗為師,似可確定,東亞國家在推動經濟整合時,應學習歐洲追求和平、共同發展經濟的精神,並透過組織安排,來進行溝通協調。
1950年5月9日的「舒曼宣言」,揭開歐洲整合運動的序幕,該文件指出:「歐洲的成立並非一蹴可幾,也不是透過單一計畫就可以達成,而是要透過一些具體作為的完成,進而展現真正的團結而成功」。
台灣海峽曾經是東亞地區的衝突熱點,但是兩岸透過經濟協商,創造互惠雙贏的合作關係,開啟兩岸關係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新局,便是此等具體作為的最佳範例。
東亞經濟整合雖然明顯符合本地區的共同利益,但還需要各國做出多方面及具開創性的努力。我認為,首先要在區內人民間建立好感和信賴關係,並透過民主制度強化人民對自由與公平貿易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確保整合過程的開放性,以及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各國的領導人才會有充分的政治決心與社會支持,實現東亞經濟整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