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04月04日
總統出席「二二八受難英靈追思系列活動-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醫師受難忌日追思會暨張七郎遺物致贈儀式」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二二八受難英靈追思系列活動-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醫師受難忌日追思會暨張七郎遺物致贈儀式」,代表政府再次對受難者家屬表達深刻的歉疚之意。
  總統表示,二二八是台灣近代歷史上最悲慘且重要的事件,影響台灣超過60年,其中張七郎及其子遭虐殺,堪稱二二八最悲慘且無公義的事件。
  總統指出,張七郎是位仁心仁術的醫師,在花蓮開設仁壽醫院,為當時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的花蓮地區提供現代化醫療服務;為改善當地生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張七郎成立鳯林農校,提供當地學子受教機會。而他也是一位具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在日據時代堅持不穿和服,是一位典型傳統文人,極受地方人士尊敬;台灣光復後,被選為參議員、議長,民國35年被選為台灣18位制憲國大代表之一,親赴南京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張七郎長子張宗仁醫師及三子張果仁醫師早年在中國東北行醫,台灣光復後,奉父命回到花蓮行醫,為地方服務。
  總統強調,此一事件讓他深刻感覺,當時的政府犯下嚴重且無法挽回的錯誤,6年前他親赴鳯林向張七郎、張宗仁及張果仁靈前致意時認為,若還有一絲人性,將心比心,體會受難者家屬當時的感受,相信每個人都會像他一樣覺得對不起,必須深刻道歉。或許有許多人認為,他關心二二八事件將近20年,也道歉很多次,應該差不多了,但只要看到受難者及其家屬的遭遇,他就無法停止向家屬們致歉。
  總統說,政府無法祈求張七郎先生家屬的原諒,只能不斷向民眾保證,事件絕對不會重演、也不會被遺忘;「面對歷史」要「就事論事」,「面對家屬」要「將心比心」,歷史的錯誤或許可以原諒,但歷史的教訓絕對不能遺忘,這是他終身絕對不會改變的原則。
  總統指出,張七郎事件雖已逐漸獲得平反,但他完全可以體會家屬對政府仍有極大的疑慮,儘管張七郎先生受難原因到目前為止仍隱晦不明,政府仍將透過基金會、學術研究單位繼續挖掘歷史,此事件已經過去64年,沒有任何禁忌與禁區,只要有資料政府都會面對,唯有如此才能對受難者及其家屬盡到一份讓事實真相大白最起碼的要求。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