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100年03月08日
總統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報導相關問答全文
  總統本(3)月3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報導相關問答全文如下:
  問:日前宣布開放中國大陸來台投資的項目包含科技在內,這會不會引起部分臺灣民眾顧慮?例如中國大陸的公司可藉此汲取台灣的科技能力,一如我們已經看到對岸已藉此獲得高鐵技術,原先許多與大陸合作的德國和日本公司因此失去商機?
  總統:在過去2年9個月中,我們跟大陸一共簽了15個協議,達成1個共識,這個共識就是開放陸資到台灣來投資;我們已經開放2年了,但是數量很少,只有1億多美金,大陸公司來台灣一共只有80多位幹部,創造了3千個工作機會,我們當初的政策也是逐步開放,經過檢討後,覺得可以進一步開放,但是我們開放的幅度也不是很大,只有幾十項,同時對於大陸的參股投資也有一定的限制,這代表我們採取的是循序漸近的做法。國內一方面有人覺得我們去大陸投資太多了,他們卻都不來台灣投資,因此希望陸資能夠來台;但是也有人就如您剛才說的,會不會投資多了對台灣造成影響?不過我們權衡輕重覺得應該開放,但是是逐步開放,這樣對台灣的衝擊不會太大,但是又能促進雙方在投資方面的交流,所以我們認為這樣是一個比較妥適的做法。

  問:前總統李登輝曾稱ECFA為一終極的統一計劃,部分評論家更認為這是一個陷阱,大陸可藉此讓台灣在經濟上更依賴大陸,在政治上更為親近,您有感受到大陸這樣的想法嗎?如果真有陷阱,您是否有信心台灣可以避開此一陷阱?
  總統:我們跟大陸距離這麼近,在血源、種族、文化、歷史也有這麼深的關係,大陸又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順差來源與第一大投資地區,而這種現象的形成,也不是只有我們執政的時候才這樣,民進黨執政時也是這樣,可見這種經濟形勢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我們主觀的意願而改變,所以我們只有勇敢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的事實,沈著因應可能發生的變化。譬如說,我們整體策略就是「壯大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我們把台灣打造成為一個「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全球總部」與「外商區域總部」,這樣的政策就是一方面可以運用我們與大陸的關係而促進台灣的發展,二方面也可以藉此重返世界經濟的版圖,讓台灣能夠走出去,讓世界能夠走進來,我們當然瞭解與大陸發展關係有它的風險與挑戰,但它也是一個能夠創造商機的機會,所以我們採取這樣一個平衡的作法,我相信大多數人民都認為這樣做是符合台灣利益的。

  問:您曾提到經濟上的整合,如ECFA的好處之一便是可以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我們知道台灣已經開始跟新加坡洽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也許也跟日本、印尼甚至澳洲等國洽談,但北京可能會施加壓力,要求其他國家不要與台灣簽訂協定。您是否收到北京的明確保證,簽訂ECFA後可以與其他國家簽協定?
  總統:「自由貿易協定」(FTA)基本上是在「世界貿易組織」下的一個「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主要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他都有自由可以與其他的成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其它形式的經濟合作,我們現在和大陸已經簽了ECFA,我們與大陸都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同樣的新加坡也是,至於說我們要和哪些國家或地區簽呢?主要看我們的經濟與他們的經濟彼此是不是有互補性,我們是一個主權國家,我們自己會決定哪一個國家來和他協商,也不見得每一個國家我們都要去簽,完全要看雙方的意願,以及在客觀上經濟能不能夠互補,所以我們會一直採取這樣的政策,當然大陸對我們這種做法也許有自己的看法,不過,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看法。

  問:那麼您認為簽訂ECFA之後有任何改變嗎?過去台灣要和其他國家簽訂類似的協定都會遭受政治,地緣政治的阻礙,而您最初對ECFA的倡議就是簽訂ECFA有助於和其他國家簽訂協定,那麼現在那些政治阻礙已經消失了嗎?簽訂ECFA後,台灣現在難道不能用簽訂ECFA之前簽訂協定的方式與其他國家簽訂協定?(Can you not now sign deals in a way you couldn’t sign deals pre-ECFA?)
  總統:中華民國在過去的60年當中,在國際事務上一直有許多的障礙需要克服,但是我們也發展出許多非傳統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例如我們目前只有23個邦交國,但是我們卻和超過150個國家,有貿易、投資、文化或其它的關係,我們也在100多個國家設立大使館或代表處。換句話說,中華民國的國際關係在過去60多年來,採取的是一種非傳統的方式,也是因應強大壓力下的一個應變措施,但這條路我們畢竟走出來了;換句話說,各國也都能接受,因為中華民國的存在,對這個世界是有貢獻的,也許有很多國家都願意和我們打交道。所以我們也努力讓海峽對岸瞭解,台灣在國際社會能夠繼續發展,不受到打壓,是兩岸關係能夠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這兩年多來,我一直提倡一種良性循環的觀念:當我們有機會在國際社會有更多的參與,我們的人民將有更大的意願來昇華兩岸關係,這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而不一定是相互衝突的。這也是當我在追求兩岸和解的時候,也同時希望增加我們對國際社會的參與,而且雙方都可以獲利,這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

  問:美聯社報導您可能在第二任期內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但遭到駁斥,這是否代表您在第二任時不可能或排除展開與對岸政治對話的可能性?
  總統:我們一貫的態度就是兩岸關係的發展應該是「先經後政、先急後緩、先易後難」;換句話說,應該是循序漸進。我們目前在經濟、文化各類問題上都已經讓我們忙不過來了,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去討論其它問題,包括政治的問題。上次「美聯社」報導說,我下一任就會討論政治問題,我從來沒有這樣說過,因為我們沒有時間表。另外一方面,現在包括像ECFA,實際上我們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還有蠻長的路要走,因此我們應該把這些工作都做好,因為這些工作對民生比較有關係,人民的生活、台灣的經濟是民眾最關心的,政治的問題目前並沒有急迫處理的必要。事實上中國大陸也採取這樣的態度,包括國台辦的領導人也常說兩岸關係應該「穩中求進」,這其實跟我們的看法是一致的,在這個階段應該一步步把基礎打好,把迫切的問題先解決,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問:無論您任內是否進行兩岸間政治對話,對話是否觸及軍事接觸或兩岸關係之定位呢?現在關於兩岸未來的關係走向仍是模楜,請問你所謂的兩岸政治對話是指?
  總統:因為我們還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所以當然也不可能現在就去規劃。不過有關兩岸關係部分,我們的一貫態度,就中華民國來說,我們主張在中華民國憲法之下,維持台灣海峽「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來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這是我們一貫說法,也是我們對有關兩岸政治面一個很清楚的立場,而這個立場已經很久了,在我當總統之前就這樣主張。

  問:您剛說ECFA目前只完成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請問其他未完成部分的後續發展方向?是否將有更多項目,或其他的經濟議題,您希望能在第二任任期內推動?
  總統:在ECFA的十六項條文裡面,除了貨品貿易及服務貿易之外,還有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其實這兩個部分也非常重要。貨品與服務,尤其是貨品的部分,就是我剛所講的,大概只是四分之ㄧ到三分之ㄧ的規模,還有許多項目雙方都還未降稅的,甚至還有些項目根本還未開放進口,這些都還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另外,我們正在協商的包括投資保障協議及爭端解決協議,其實兩岸貿易、投資已經二十多年了,居然沒有這些協議,放在全世界的國際社會來看,都是很罕見的,我們要趕快把這些完成,這樣對雙方的投資都會有正面價值,所以這些議題都還需要繼續討論;同時,在ECFA的第六條,有經濟合作的規定,等,在一些領域譬如說高科技及綠色能源等,雙方其實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間,我們還在探索中。所以你可以想像,ECFA是一個「架構」協議,涵蓋面向很大,因此我們應該把這些對雙方都有利的議題,先充分地探索與討論,形成共識,所以還有很多事要做。

  問:中國大陸之政治民主改革尚不深刻,比如北京政府對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一事之激烈反彈,及日前大陸警方對「苿莉花革命」之鎮壓。畢竟台灣為一深具活力之民主社會,您對中國大陸目前之政治現況看法為何?
  總統:您剛提到的茉莉花革命或是其它的民主運動,不管是在世界其他地區或是中國大陸,我們都非常關心,我在上個禮拜也曾經發表聲明,對於大陸的情勢表示關心,呼籲大陸當局能善待異議人士,並且採取具體的民主與法治的改革行動;我們對這些議題的關心不是從現在才開始,去年十月當劉曉波被頒授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候,我們也曾經明確地表達,一方面恭喜劉曉波先生,二方面也呼籲儘快恢復他的自由。我們這樣做,當然大陸當局一定會不高興,但這是台灣的核心價值,而且我常常把這個議題,當做是兩岸之間是否能拉近距離的指標,因為在台灣,就誠如您所說的,不管是自由、民主、人權與法治,基本上都已經落實,儘管還有改善空間,但是我們的人民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看到大陸對於人權與法治有傷害的作法,台灣人民當然會關心。我們關心的出發點,一方面這是普世價值,二方面在中華文化裡面,也有「內行仁政、外倡王道」的說法,「民胞物與」一向是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也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在這個議題上一直都沒有缺席過。

  問:談到兩岸的軍事平衡,你認為台灣的國防武力是否仍能維持自我防衛?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當然我們絕對不樂見,你認為美國還會為臺灣出兵嗎?
  總統:兩岸關係在過去的60年當中,從軍事對抗逐漸變成冷戰對抗,不過在1996年時也出現軍演危機,這都是在我上任前發生。而我上任後,就提出積極的步驟改善兩岸關係,主軸就是「以和解消弭衝突,以協商代替對抗」;兩年多來簽了15個協議及1個共識,有效降低台海緊張。換句話說,今天要保衛台海安全,靠得不完全是軍事力量,也包括其它的軟實力,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希望戰事不要發生,能維持台灣安全、中華民國主權及台灣尊嚴。事實上,這兩年多來,我們發現這條路是可以走得出來。我們跟美國還要維持很緊密的安全合作,當然是為了台灣的安全,還有需要繼續向美國採購防衛性武器,來汰舊換新,保衛台灣的安全。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只靠武器,我們沒有能力跟大陸進行軍備競賽,事實上也沒有這個需要。所以我們需要維持的是一支能產生嚇阻力量的國防武力,更重要的,要讓造成戰爭發生的因素愈來愈少,甚至於不存在;各位可以看看在過去二年中,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確實發揮相當的成效,海峽和平的曙光已經出現。去年是韓戰六十週年,可是在朝鮮半島仍然是戰雲密佈,到現在為止都是如此;但是台灣海峽每個禮拜有370架次的班機,雙方來往的旅客,從台灣去大陸的超過500萬,大陸來台灣的超過160萬,換句話說,我們希望打造的環境,就是使對方根本不會思考要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我覺得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問:長期來說,你認為兩岸統一(unification)是可能的(possible)或是希望的 (desirable)選項之一嗎?或是您認為兩岸統一不應該或不會發生?
  總統:我想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兩岸應該要和平相處、共創繁榮,我們現在做的正是這件事情,我的兩岸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就是「不統、不獨、不武」,所謂「不統」,就是在我任內不會跟中國大陸討論有關兩岸統一的問題;所謂「不獨」,就是我們不會採取台獨的路線;所謂「不武」,就是不用武力來解決雙方的問題。實際上我們都一步步在實現這樣的作法,其它的問題就可以透過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階段讓兩岸人民深度交流,然後逐步、逐步找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到底要多長也沒有人知道。但最重要的是,在追尋的過程中,海峽兩岸能夠保持和平、共創繁榮,這對人民的意義比較大。所以我們為什麼在上任之後就積極改善兩岸關係,除了做生意、投資貿易外,我們也開放大陸學生到台灣來,為什麼要這樣?就是希望不光是這一代,也許還需要下一代的兩岸人民都能夠建立友誼,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發現一些雙方的共識,我覺得這才是最好的辦法。其實雙方領導人都有這樣的認識,所以我覺得您剛剛問的問題,目前沒有辦法答覆。但最重要的不是多久,而是在這個階段中,能不能夠為兩岸人民創造一個和平與繁榮的環境,這才是我最關心的。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