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100年02月24日
本府回應媒體有關兩岸議題之報導
針對今日某媒體報導,馬總統昨日出席六大工商團體新春團拜時希望擴大陸資來臺,與中國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提到擴大陸資來臺說法相互呼應,以及中國大陸國臺辦發言人楊毅針對馬總統要求政府文書一律稱以「中國大陸」或「大陸」給予「積極評價」;並以此兩事指稱兩岸對「一個中國」隔海唱和。總統府聲明如下:
總統認為,公務人員應稱對岸為「中國大陸」、「大陸地區」、或「大陸」,而不稱「中國」,並非討好對方,而是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將對岸定位為「中華民國大陸地區」,從民國80年李登輝前總統主導修憲後就是如此。20年來,即使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亦未改變此一定位。這樣的稱呼不但不會矮化主權,反而因為使用憲法的定位更加鞏固中華民國的主權,怎會是與對岸相互唱和?
同時,兩年前政府開放陸資來臺投資時,即已宣布今後會依據兩岸關係發展逐步開放。兩年來,來臺陸資僅有一億多美元,來臺大陸管理人員80多人,卻創造3,000多個工作機會。今年初經濟部即在檢討進一步開放的可能,與陳雲林先生來臺毫無關係。
總統上任後,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維持海峽兩岸的現狀,並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做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執行步驟上,基於「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理念,採取「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立場,迄今已有效緩和兩岸緊張,促進臺海和平,獲得國內外正面評價,其中尤以一月間美國總統歐巴馬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公開肯定,最具代表性。
總統當然瞭解,我們與對岸在自由、民主、人權以及擴大臺灣國際參與等方面,仍有許多歧見。政府在這些議題上,始終堅持立場,從未犧牲國家主權與臺灣尊嚴。我們深盼各界平衡看待總統的兩岸政策,當總統呼籲擴大兩岸交往與投資時,他也不斷要求大陸當局改善人權情況,善待異議人士,具體推動保障人權法治的政治改革,並且將之視為兩岸關係遠近的重要指標。
民進黨執政八年,採取鎖國政策與烽火外交,讓兩岸關係陷入困境,與目前兩岸朝向「雙贏」局面,不能相比。對於這樣的差異,相信國人及國際社會都了然於心,深盼部分媒體體察事實,善盡職責,莫再以僵硬的意識形態,誤導視聽,徒增社會紛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