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總統水扁先生今天在「總統每週談話—阿扁傳真」中指出,有心地去接近、瞭解一個族群的文化,不僅是個人知識成長的一部份,更是對人和土地的鍾愛,最自然的流露。
總統也表示,語言除了是與一個族群溝通最基本的工具之外,也是進入一個族群的歷史、文化最重要的啟蒙,更重要的是,一個語言一旦被整個社會接受,族群也就更有信心。
「總統每週談話—阿扁傳真」第十六集內容為:
各位親愛的鄉親、老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
我知道,我的客語發音一定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改進,但是你也許不知道,學習客家話,一年多來,一直是阿扁最大的樂趣。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就連出國訪問,阿扁也會把教材拿出來唸一唸。
記得在阿扁擔任台北市長的時候,發現在台北其實有許多的客家族群,都在各行各業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我就率先成立客家文化會館,客家藝文活動中心及客家文化基金會,以發揚光大客家族群的傳統精神與文化。
客家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蘊含著許多至今仍然顛撲不破的生活哲學,當阿扁想進一步去瞭解的時候,一個客家朋友跟我說,如果,要進入一個族群的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習他們的語言開始著手。因為台灣的漢人族群雖然有著共同的文化和語言起源,但是由於經歷過不同的遷徙、不同地區不同生活方式,以致在語言上、生活傳統上就有了差異。
所以,語言除了是跟一個族群溝通最基本的工具之外,也是進入一個族群的歷史、文化最重要的啟蒙。而,更重要的是,一個語言一旦被整個社會接受,族群也就更有信心。所以,那時候,阿扁就堅持在台北的捷運系統中,一定要有客語廣播,讓客家朋友覺得,台北,也是他們的新故鄉,而客家朋友們,也是大家的好夥伴。這樣,也才能把對故鄉和族群的直接情感投注在這個城市,而讓這個城市的文化建設有新的風采、新的活水。
當選總統之後,阿扁除了責成行政院成立全國性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之外,也全力促成在中央大學成立客家學院暨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並且催生客家電視台。阿扁還在幾天前的開播儀式上,第一次客串擔任主播,那時候,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來自福建詔安的客家之子。
本地族群的生活語言,在台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被冠上無謂的政治意涵,或者被視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方言」。現在,當不同語言的文藝創作,包括歌曲、電視節目、舞台表演都能在公開市場上出現的時候,我們知道,台灣真的進步了,舊時代的舊思維也都成為歷史的遺跡了。
所以,有心地去接近以及瞭解一個族群的文化,阿扁覺得,不僅是個人知識成長的一部份,更是對人和土地的鍾愛,最自然的流露。最後,祝福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大家團圓、大賺錢,承蒙大家,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