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12月29日
副總統出席「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關係之發展」學術論壇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由經濟部、行政院大陸委會、海峽交流基金會以及臺北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關係之發展」學術論壇,與海內外產官學界菁英,共同關心兩岸經貿的未來發展。
  副總統致詞時表示,馬總統上任以來,各界最關心的兩岸經貿關係,不論是質或量,都有正面發展;今年6月簽署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是60年來兩岸關係的新里程碑,也是1993年辜汪會談以來最重要的發展。ECFA的貨品及服務業早收計畫於明年元旦生效後,將可為兩岸擴大貿易,促進互利雙贏,提供先期試驗機會;另兩岸也將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就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等四大協議展開廣泛協商,為進一步擴大兩岸貿易及投資做出具體安排。這是兩岸經貿合作制度化的關鍵起步,也是推動兩岸自由貿易的奠基期及耕耘期。
  副總統指出,ECFA的重要意義在於啟動台灣全球布局的經濟戰略,讓兩岸關係回歸經濟現實面,對我未來經貿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副總統說,兩岸政府都曾委託學術單位就ECFA的經濟效益進行研究,但是類似的研究只能利用量化數據與經濟模型預測雙邊貿易的變化與經濟影響,因此與實際情形有很大差距,例如ECFA的早收清單雖未正式生效,但許多效益已開始發酵,其經濟效益至少還包括以下三個面向。
  第一、ECFA是台灣經濟邁向全球化的里程碑:台灣位於東亞地區的樞紐,具有雄厚的民間實力與國際化經驗,但過去民間的充沛活力受到兩岸政治對抗的壓抑,許多台商與外商捨棄台灣,選擇中國大陸為發展基地。ECFA讓台灣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中避免被邊緣化,同時也增加其他國家與我洽商經濟合作的意願,進而提升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地位。
  第二、ECFA為台灣經濟成長帶來轉機與新動能:台灣經濟每15-2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轉型,最近一次發生在1990年代,當時我們選擇以電子及高科技產業為發展主力,到了2000年代,我們又面臨製造業出走大陸的問題,台灣有20多項產品產量占全球第一,但大多是「Made by Taiwan」,而不是「Made in Taiwan」。現在我們發展的重點是智慧密集型產業,而中國大陸的製造能力與市場規模,給予我們發展新階段產業所需的後勤支援及發展空間,有助於我們突破目前的成長瓶頸。
  第三、ECFA有助於兩岸經貿制度化,增強雙方互信及深化合作意願:這種信心建立的過程對未來兩岸經貿談判非常重要,讓雙方以「循序漸進、先易後難」的原則,逐漸充實一個完整自由貿易區的內涵。
  而對於ECFA所帶來的效應,副總統表示,ECFA雖為台灣帶來新的繁榮契機,但也引起部分疑慮與不安,有人擔心台灣的中小企業與弱勢產業無法承受市場開放的競爭,也有人認為ECFA會造成我們的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副總統認為,兩岸經濟規模差距懸殊,因此,在市場開放上必須兼顧短期商業利益與經濟、社會長期穩定發展,以穩步向前,不疾不徐的方式推動,避免過於快速的開放導致調適困難;換言之,在經貿政策開放上,我們要對自由貿易有信心,但面對複雜的兩岸議題,步驟上應先求局部成果,再逐步擴大,並做到可放可收。
  談到後ECFA時代兩岸產業發展方向,副總統指出,兩岸產業各有所長,在後ECFA時代,雙方應放眼全球市場,在具競爭優勢的產業領域,或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上,截長補短,重點突破,開拓產業發展的全新版圖,同時利用雙方在全球供應鏈上的特殊條件,創新發展模式,共創市場品牌,擴大市場占有率。此外,台灣應積極發展服務業,以提升全球競爭力,兩岸也應結合善用台灣的加值服務能力及中國大陸潛在的龐大內需市場,積極發展高品質、高價值的服務業,創造更大的經濟發展利基。
  副總統進一步表示,兩岸經貿關係已從過去的「政冷經熱」,重回正軌到制度化合作階段,期盼兩岸能就各自的經濟規劃尋求交集,建立新的分工合作模式,為雙方經濟的再突破或轉型升級,創造有利條件。台灣在後ECFA時代所推動的「黃金十年」願景,即在為台灣經濟發展尋求突破;中國大陸明年起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則側重於加快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因應中國大陸內外經濟變局,兩者均展現求新求變、再創新局的企圖心。副總統期盼,兩岸經貿關係能以按部就班、穩健踏實的方式推展,而產官學各界菁英也能踴躍提供意見,做為政府政策規劃執行的參考。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