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12月08日
總統主持總統府月會
  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並聽取美國「軟實力之父」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S. Nye, Jr.)博士以「國家未來的實力(The Future of Power)」為題所做的專題演講。
  奈伊博士演講內容重點摘要如下:
  21世紀的實力有2項大變動,一是由西方移到東方國家的實力移轉;另一則是由政府移轉到非政府的實力擴散。
  權力由西方往東方移轉,常被稱為「亞洲崛起」,或稱做「亞洲復興」,1750年代,亞洲人口佔全球一半,囊括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生產,但到了1900年代,因為工業革命在北美、歐洲地區進展較快,亞洲地區的生產量降至全球20%,直到日本明治維新後,工業革命進入亞洲,20世紀中期後,亞洲才又回復到以往情形。
  權力由政府擴散到非政府成員,是前所未見,由於資訊科技的影響,計算能力及通訊成本在過去30年內下降1,000倍,價格下降代表進入市場的障礙低,例如在1970年,台北與倫敦要進行即時通訊,技術可行但會非常昂貴,只有公司或政府才有能力負擔,但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網路即時通訊,甚至不需要付費。
  政府和國家在國際政治版圖上仍然很重要,只不過,現在的參與者更多了,例如「維基解密」能夠公開政府機密、蓋達組織在911恐怖事件中殺死的人比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還多。資訊科技的影響是造成權力擴散的一項原因,在資訊時代,軍隊多強大不重要,因為政府要面對很多非政府成員的挑戰,所以,我們要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實力。
  21世紀的成功策略就是要結合硬實力及軟實力,即是所謂的巧實力(smart power)。
  權力由西方移轉到東方的現象,媒體常指是中國大陸興起,很快將追上美國;很多中國大陸學者也認為美國正在衰退,金融危機讓美國經濟雪上加霜;60%美國人也認為美國正在衰退,但這其實是反映人民的心理而非實力。
  即使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但在21世紀前半仍不太可能超越美國,高盛公司預期2027年美國將被中國大陸趕上,但歷史並非線性,是會變動的,中國經濟成長飛快,規模大,但經濟內涵不一樣,即使 2030年中國經濟總額達到和美國一樣,但每人平均GDP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
  另外,只看經濟力量成長的單一面向是有問題的,實力有軍事實力、經濟實力、軟實力三個面向,瞭解所有面向後,就知道中國大陸很難與美國並駕其驅。
  以軍事實力而言,中國大陸很難在接下來幾十年內超過美國;軟實力部分,2007年胡錦濤表示要發展軟實力,並投入數十億元進行設立孔子學院、廣播宣傳等工作,但投資報酬率並不高,調查發現美國雖曾在國際事務處理中犯錯,但軟實力仍比中國大陸強。中國大陸要完全發展軟實力的前提是要改變其政治生態,軟實力來自於自由的公民社會,中國大陸不肯在此部分放手,就無法發揮軟實力,例如不肯釋放劉曉波,就等於讓數十億元的投資付諸流水;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要再20年才會和美國差不多,經濟實力也無法在2030年超越美國,所以美國毋需過於擔心,應關注中國大陸的興起,尋找合作機會。
  實力就像人體的卡路里,太多不見得是好事,太多實力可能會讓人變得自大傲慢,而採取不明智的策略,因此對實力的錯誤認知會導致危險的決策。
  21世紀的實力就像3D拼圖,最上層是單一軸心現象的軍事實力,美國仍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第二層是多軸心現象的經濟實力,除了美國,還有歐盟經濟體;下一層是跨國間的關係,如氣候變遷、傳染病、恐怖主義、網路安全等跨國事務,均非單一政府能夠控制。
  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中合作的誘因在於彼此面臨同樣問題,只有合作才能因應跨國界的威脅。
  台灣的成功需要巧實力策略,且台灣已經走在正確的路上。台灣要保持軍事實力,確保人民解放軍無法輕易進犯,繼續發展民主、人權等軟實力,以吸引中國大陸的新一代,長期而言,充分發揮軟實力,演進發展巧實力,對台灣的未來絕對有幫助。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