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11月03日
副總統出席「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年會開幕式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年會開幕式,並以「ECFA對兩岸貿易投資關係的影響」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副總統在演講中提到,「兩岸經濟協議」(ECFA)於今年9月12日正式生效,是開啟兩岸經貿交流正常化、制度化的里程碑,讓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潮流,兩岸人民得以分享更多和平交流的利益,不僅是兩岸,海外華僑及國際社會均給予高度的肯定,包括美國、歐盟、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以及WTO秘書長Pascal Lamy均表示歡迎。
  副總統指出,ECFA的簽署與生效,帶給台商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是台灣跳脫東亞經濟邊緣化的起步,參與東亞區域整合的開始,並讓台灣有更公平的機會與其他對手國競爭。
  今天陪同副總統與會者包括主席宏碁集團創辦人、「亞洲公司治理協會」董事施振榮、「亞洲公司治理協會」主席楊曹文梅 (Linda Tsao Yang)、元大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顏慶章等人。
  副總統演講內容為:
  今天非常榮幸應邀出席第10屆「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年會,首先感謝施董事長的熱心推動,促成本協會首度在台灣舉辦年會,謹代表我國政府與全體國人,歡迎各位海外貴賓蒞臨台北。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亞洲國家逐漸重視公司治理議題,並推動相關改革。「亞洲公司治理協會」適時地在1999年成立後,積極在亞洲地區提倡公司治理制度,針對各國公司治理成效提出客觀的評比與建言,與政府管理部門進行建設性的對話,並辦理高品質的研討會。短短的10年內,「公司治理」已成為亞洲企業文化的重要部份,這都要歸功於「亞洲公司治理協會」的努力與貢獻。
  除了對公司治理制度的長期關注以外,相信在座各位會員對當前的區域發展趨勢亦十分關心,特別是台灣與大陸簽署ECFA之後,東亞局勢如何演變,未來有何投資的新機會等。因此,今天我很樂意以「ECFA對兩岸貿易投資關係的影響」為題,與各位分享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歷經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景氣正在逐漸回穩,台灣在政府迅速採取相關因應措施下,景氣也逐漸復甦,根據主計處今年8月最新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8.24%;其中,第1-3季經濟成長率皆為正成長,且第1、2季更呈現兩位數成長,分別高達13.71%及12.5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測,2012年至2015年間,台灣經濟成長率將分別從4.69%成長至5.0%,比其他亞洲四小龍韓國、香港與新加坡還要好。另外,相關資料也顯示9月失業率已降至5.05%,未來還會持續改善,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好的消息。
  ECFA是開啟兩岸經貿交流正常化、制度化的里程碑,讓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潮流,兩岸人民得以分享更多和平交流的利益,不僅是兩岸,海外華僑及國際社會均給予高度的肯定,包括美國、歐盟、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以及WTO秘書長Pascal Lamy紛紛表示歡迎。新加坡與我國並於今年八月間正式對外宣布,雙方同意在WTO架構下,開始探討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的可行性。美國、歐盟、韓國、日本等,對於ECFA簽訂後對他們可能的影響極為關注。美國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PIIE)學者Daniel Rosen 及Zhi Wang於上星期剛發表”The Implications of China-Taiwan Economic Liberalization”論文中,就ECFA對兩岸與亞洲區域整合的影響,以及美國亞洲政策的啟示,有深入的分析。報告中指出, ECFA開啟了亞洲更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進而對整個區域的經濟整合注入動能。
  ECFA是FTA的一種,但與一般FTA主要的差別是,ECFA不是一步到位的FTA。兩岸問題較為複雜,因此目前已簽署的協定主要是針對未來的諮商架構建立一個制度性的安排,另外雙方對於部分貨品貿易與服務貿易也達成一個早期收穫協議。
  依據早期收穫協議,貨品貿易部分,台灣與中國大陸將各自開放267項與539項的進口項目,佔雙邊貿易額大約15%。服務貿易部份,台灣開放9項,陸方開放11項,台灣業者在設立銀行分行、電腦等三項服務業可獨資設立、及電影片進口配額方面將享有較大的優惠。
  依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結果評估,簽署ECFA後我國經濟成長率將增加1.65%~1.72%,國內生產毛額(GDP)增加約69~71億美元、總就業人數成長2.5%~2.6%,約增加25.7~26.3萬人,對台灣總體經濟呈現正面效益。ECFA簽署後的實質效應包括:
一、跨國企業紛來台投資成立研發中心
  我國向來鼓勵外商來台設立研發中心,迄2009年止共有42家外商來台設立,包括IBM、易利信、摩托羅拉、葛蘭素史克、Sony、杜邦、康寧、富士通及艾司摩爾等知名大廠。自2009年12月兩岸啓動ECFA協商以來,各國大廠受到兩岸關係改善的鼓舞,加上台灣原有的產業技術優勢,紛紛提前來台布局,2010年已有9家外商來台申請設立研發中心,突破往年紀錄,第一家由微軟拔得頭籌,陸續有比利時微電子中心(IMEC)、惠普(HP)等已獲核准,另有6件申請案尚待審查中,包含日立、爾必達等,遍及工具機、綠能、雲端與資通訊產業等廠商,顯示外商掀起來台設立研發中心熱潮。
  
二、帶動外資來台投資的意願
  我國2010年1月至6月僑外投資金額為22億1,809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2.5%;其中79.3%為重大投資案,主要投資來源為新加坡商福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日商丸紅株式會社、英商滙豐亞太控股公司、美國超微電腦股份公司、荷蘭商BASF Taiwan B.V等,其中僅7月份來台重大投資即高達7件,且後續日商Sony、講談社、樂天、日立均表達有意來台新增或加碼投資,顯示洽簽ECFA後帶動外資來台,另併同產創條例通過的效應,我國投資環境較以往更具吸引力。
  
三、資本市場活絡,外資來台發行存託憑證(Taiwan Depositary Receipts)
  我國自1999年即開放外商來台發行存託憑證,惟截至2009年底外商來台發行TDR意願仍不高,在ECFA洽簽後,一方面鑒於台灣的資本市場較活絡,另一方面在ECFA帶動下,兩岸政治局勢較趨穩健,因此新加坡商繼亞東科技、福雷電子及歐聖集團來台發行TDR後,包括東南亞著名品牌超級咖啡、滬安電纜、聯合環境以及詩肯柚木等共10家均表達有意來台上市,另大陸揚子江造船公司亦已於9月初在台發行TDR,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顯示我國資本市場在ECFA作用下,提高吸引外商來台籌資之興趣。
  
四、早收清單中受益產業及金融業競爭力提昇
  (一)早收清單效益評估
  依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對ECFA早收清單效益評估,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0.4%,增加約17億美元、就業增加6萬人,節省關稅約8億美元,全國受惠廠商約1萬1,104家,占全體廠商家數14.3%,受惠產業包括石化、機械、紡織、汽車零件、小家電及鋼鐵等。
  (二)石化、紡織、機械、汽車零件為ECFA四大贏家產業
  石化、紡織、機械、汽車零件業,是台灣主要創匯來源,每年出口額高達605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額三成,該等產業均列入早收清單,其主要的意義在於讓台灣產業能有與東協國家相同的立足點,同時也使產業鏈根留台灣。又紡織、機械業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日、韓,在ECFA加持下,台灣在大陸市場將較日、韓更具出口競爭力。此外,倘能利用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契機,加速產業升級並發展自有品牌及建立通路,台灣的產業將有另一番榮景。
  (三)金融業
  ECFA服務業中,大陸給予台灣早收清單有11項,我方給予大陸為9項,台灣在金融服務業方面尤有斬獲,其中大陸對台灣銀行業承諾台資銀行在ECFA架構下將較外商銀行提早2年核准辦理一般人民幣業務,在承作台資企業人民幣業務方面,台資銀行將比外商銀行快3年核准辦理。我國彰化銀行、第一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台灣土地銀行、國泰世華銀行、華南商業銀行已分獲我金管會及大陸銀監會核准升格為分行;大陸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亦獲我金管會核准來台設立代表人辦事處。
  此外,ECFA的簽署提升台灣在亞太區域的經濟戰略地位:
一、加入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全球布局
  面對東協加一,加三、加六及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積極推動,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我國而言,雖有面臨東亞區域邊緣化的危機,然我商在東亞各國早已投資布局,在越南居外人投資第1名,在泰國居外人投資第3名(次於日、美)、在馬來西亞居外人投資第5位、在菲律賓居外人投資第7名、在印尼居外人投資第8名,並與大陸建立起綿密的供需網路,在ECFA簽署後,上述供需網路將更可發揮供應鏈的功能,並成為外商拓展亞太市場最佳的夥伴。
  
二、保障台商的權益和強化兩岸產業的專業化分工
  據保守估計,台商對大陸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廠商數超過3萬家,近6年台商營收成長2倍,2009年總營收高達2,635億美元。明年中國大陸將啓動「十二五規劃」,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資訊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倘台商投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行列,在兩岸經貿正常化與制度化,台商投資有保障下,ECFA營造之兩岸較少投資障礙環境將使台商在大陸茁壯。故ECFA洽簽後台灣具差異性及利基性的下游產品將會在兩岸重新取得發展的機會,三通便利及調降營所稅等優質投資環境,將使得我國產業在兩岸供應鏈之布局更加完整,投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助於在中國大陸市場拓展及建立區域品牌。
  
三、創造台灣產品的長期競爭優勢
  過去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簽署貿易協定,使得台灣貨品進入中國大陸市場遭受不公平待遇,ECFA不但一舉消除此種不公平競爭現象,甚至部分早收貨品獲得比美日韓歐進入中國市場更佳之競爭優勢,同時由於服務業進入將帶來新的商機;另一方面,中國對智慧財產保護尚未完備,對保護產業採取高關稅,歐美國家倘於中國投資生產,可能會有技術外洩的風險,故可選擇法制與IPR保護較周全的台灣作為台灣進入大陸市場之跳板,合作在台生產加工,再利用ECFA出口中國的優惠,預料對台灣之投資比重預期將會上升,台灣產業在資金及技術挹注下,將可擴大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技術差距,並利用中國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創造臺灣的長期競爭優勢。
  
四、外商前進中國市場的橋樑
  台灣具有技術力、效率高、法規健全等優勢,可作為各國拓展亞太市場產品的測試平台,俾完善產品功能,不但可提高拓展市場的成功率,亦可降低成本,以醫藥業為例,台灣即可作為臨床資源整合者,作為外商與中國大陸醫療業的整合平台。另歐美企業在中國遭遇文化限制及行政障礙多,尤其是服務業,而台商在同文同種及已有經營成功的個例;於ECFA洽簽後,台商將較外商限制較少,將可作為外商前進中國市場的橋樑,例如:在中國經營有成的大潤發公司即為一例,歐商與該公司合作,從1998年在中國開設第1家店,到目前己達130家店,預估明年可能突破200家,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已打敗國際大廠家樂福及沃爾瑪(Walt-Mart),充分顯現外商與台商合作所能獲得之高效益。日本瑞穗銀行(MIZUHO)最近的調查報告亦指出,日商企業單獨赴大陸投資的成功率為68.4%,若台日合作赴大陸投資的成功率可提高至79.8%。
  
  「開放政策」有利有弊,端看我國產業本身是否做好準備,接下來我國政府將積極推動下列重要工作:
  一、兩岸繼續協商,於協議生效後6個月內,儘速進行「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爭端解決」之協商。
  二、加速全球布局,採取相關措施提供良好投資環境,例如將營所稅從25%降至17%;開闢與東亞主要城市對飛航線;吸引國際廠商來台投資與技術合作,共同進軍大陸內需市場,同時亦布局全球新興市場。
  三、健全產業結構,增加升級轉型的籌碼。我經濟部正研擬配套措施,推動傳統產業全面升級、發展六大新興產業(生物科技、觀光旅遊、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緻農業、文化創意)、四項新興智慧型產業(雲端運算、智慧電動車、智慧綠建築、發明專利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國際醫療、國際物流、音樂及數位內容、會展、美食國際化、都市更新、WiMAX、華文電子商務、教育、金融業),發揮我國的軟實力,積極發展自有品牌,以優化產業結構。
  ECFA的簽署與正式生效,帶給台商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是台灣跳脫東亞經濟邊緣化的起步,參與東亞區域整合的開始,並讓台灣有更公平的機會與其他對手國競爭。政府已宣佈成立「全球經濟策略小組」,督導追蹤創新、招商、投資等工作,並積極打造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及「外商區域總部」。行政院也於10月28日核定「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籌資平台行動計畫」,規劃在2013年達到籌資新台幣2680億元目標,擴大我國資本市場。
  最後,我期盼藉由今天會議的舉行,讓各位對台灣的投資環境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希望大家多投資台灣,為台灣的經濟發展注入更多動能。謹預祝本次會議順利成功,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E)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