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9年09月23日
副總統出席「2010大陸台商秋節座談聯誼活動」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晚間在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嘉義市長黃敏惠等人陪同下,出席「2010大陸台商秋節座談聯誼活動」。
副總統致詞表示,這是他擔任副總統以來,第二次參加海基會所舉辦的台商聯誼活動,上一次在台中舉辦時,曾承諾政府一定會做台商朋友最堅強的後盾,兩岸將會「擱置爭議、共創雙贏、求同存異、正視現實」,不讓意識形態干預國家的經濟發展。在政府2年多來的努力下,兩岸已簽署14項協議,逐步建構了兩岸經貿制度化、正常化的環境,務實解決攸關民生的相關問題;尤其今年6月29日簽署的「兩岸經濟協議」(ECFA),更是台灣經濟「轉骨」的關鍵,象徵著台灣勇於面對挑戰、追求雙贏,擺脫經濟發展障礙,開創台灣經濟黃金十年的信心與決心。
副總統指出,台商在全球經濟洪流中求生存,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競爭,身經百戰,必定深刻體會「不進則退」的道理;不論是政府或企業,都必須面對經濟全球化、大陸經濟崛起、綠能經濟抬頭、知識經濟驅動,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新常態」等趨勢,而政府不能忽視國際的現實與大環境,否則只會損害自己的競爭力,不斷被鄰近國家超越。
副總統表示,政府推動簽署ECFA,就是衡酌全局,在「壯大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的整體戰略下,提升台灣的經濟地位。同樣地,台商投資事業,也必須揚棄以往「微觀」的作法,而需以宏觀的視野,重新進行相關評估,不管是國際經濟情勢、國內整體環境,或者是兩岸關係,都應該予以關注,不能只想到短期的利益,要將眼光放高放遠,才能夠維持及促進永續發展。希望台商能以綜觀全局的思維,理解並支持政府政策。
副總統表示,政府與台商是協力的關係。過去十餘年來,由於台商的努力,讓台灣對大陸出口成為經濟成長主要來源,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一定會考量台商的利益。目前台商在大陸所享的一切優惠待遇或措施,隨著大陸經濟與國際接軌,如果沒有實力堅強的政府做靠山,終將因缺乏談判籌碼而逐步減少,甚至消失;因此,台商在關注自身利益時,也要顧及台灣整體的利益,確保一個有力的「娘家」,才是維繫長久競爭力的作法。
副總統說,目前中國大陸雖然已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大型企業不斷發展,但是經濟成長並不是世人評價中國大陸的唯一因素;同樣地,台商也應該提升視野,不以利潤做為唯一思維,更重要的是在盈利之外,要以國際化的「高度」,及誠懇、勤奮、專業的「態度」,贏得大陸官方及民間的敬重,並爭取台商在中國大陸發展不可動搖的地位,這就是台灣的軟實力;政府會與台商共同努力,讓「品質」及「品牌」成為台灣企業及產品的代號,為個人企業及台灣樹立典範。
副總統強調,ECFA的協商結果,或許有些企業不太滿意,認為未爭取到最大利益,但ECFA僅是架構性的協議,不可能一次談完,未列入早期收穫的產品,政府會在後續協商中努力爭取;此外,我方協商團隊除爭取產業利益外,更需維護主權、尊嚴,過程備極艱辛。
副總統指出,ECFA在協議生效後6個月內,將展開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及爭端解決等4項議題之協商,政府將持續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推動相關工作;其中投資保障協議,預期將在第六次「江陳會談」中簽署。政府也將結合民間的力量,透過協商,為兩岸關係創造出更多的「和平紅利」,增進台灣人民的福祉。
副總統強調,因應兩岸簽署ECFA後的新情勢,政府除持續進行兩岸協商外,也已同時進行多項對內及對外工程。在對外方面,政府積極與其他國家洽簽FTA,加速與國際接軌步伐,並平衡對外經貿關係;此外,將積極推動「全球招商」,藉由與國際產業及商業連結,創造台灣在經貿上的樞紐地位。在對內方面,政府正積極推動6大新興產業、4項智慧型產業、10項重點服務業,並改善租稅及產業創新環境,營造產業發展有利條件。
副總統指出,在政府及民間共同努力下,依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發布的「2010世界競爭力」,我國競爭力排名由去年的第23名,進步到第8名;又依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9月19日公布的最新報告,我國投資環境評比為全球第4名。此外,今年上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達13.1%、出口成長率達49.1%、進口成長率更高達64.8%,在全球均是屬一屬二的好表現。
明年就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副總統呼籲民間企業應與政府共同合作,珍惜台灣的民主、多元文化特性,秉持台灣人苦幹、實幹的精神,捍衛及爭取台灣的最大利益,為子孫留下美好的環境;也期許台商回台投資,設立全球營運總部,協助台灣發展成為亞太的經貿樞紐、全球的創新中心,為中華民國再創下一個百年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