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8月19日
總統出席「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開幕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開幕典禮,對環保與經濟議題提出「環保與經濟兼籌並顧」、「依法行政並務實尋求折衷調和之道」、「公共利益與信賴保護兼顧」以及「低碳生活」等面向的闡述。
  總統強調,「中華民國憲法」明文規定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應「兼籌並顧」,「環境基本法」也提到「兼顧環境保護」的理念,但經濟開發對環境有嚴重影響或傷害,應以環境保護優先;換句話說,孰者優先應從所造成的影響來確定,這就是需要「環評」的原因,任何理論都不應無限上綱,各種利益才能得到均衡發展的機會。
  總統表示,面對此議題應採取透明化、科學化的方式供大眾檢驗,來尋求折衷調和之道,以「蘇花高速公路」改為「蘇花替代快速道路」為例,一方面減少環評壓力,另方面也幫助花蓮人有一條回家的道路,更進一步改善花蓮其他連外道路及宣導東部地區開發應尊重環境倫理的概念。總統說,台灣不能沒有經濟,也不能沒有環保,因此他在就職兩週年前夕發表「六國論」,第一是「創新強國」、第二是「文化興國」、第三就是「環保救國」,顯示出對腦力資源及知識經濟的重視之外,也強調環保的重要,因此這不僅是環保政策,更要達到「政策環保」的層次,因為對環境的傷害是無法回復的,所以更要努力找出並存之道。
  總統指出,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93條及「行政程序法」第117條規定,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同時也要注意人民「信賴保護」利益,這是維繫經濟發展及一個做為法治國家的重要原則。另外,總統也期盼「低碳生活」成為台灣人未來的生活方式,目前台灣排碳量已逐年降低,能源使用效率則不斷提升,代表工業界與全國人民皆重視環境保護,希望未來在此一領域能成為模範國家,甚至成為發展能源產業的先進國家。
  總統表示,今年會議主題是「厚植產業軟實力、優化結構創新機」,就產業結構調整提出許多前瞻性的看法,包括「區域經濟整合,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優勢」、「因應節能減碳潮流,促進產業綠色成長」、「強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及「調整人力結構,並兼顧就業提升」,此與去年他所提出的4項「具有台灣特色的經濟復甦」概念不謀而合。
  總統指出,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協議文本及4項相關配套法案,他感到非常欣慰,因為這項協議可以「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尤其是在全球競爭版圖上必定會讓其他國家重新評估台灣的實力。中國大陸很可能即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無法避免地必須與其打交道,但必須找出對我方最有利的方式來進行,所以政府所提出的方案就是要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經濟合作協議,這是針對主要的貿易夥伴及經濟上具互補性的國家。總統強調,「兩岸經濟協議」並非萬靈丹,這一步只是在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雙方龐大貿易量所需要建立的秩序還有待後續協商,而於協議生效6個月後,就會與中國大陸繼續洽商貨品貿易、服務業貿易、投資保障及爭端解決等項目,並預計在明年1月1日逐步將產品降至零關稅。
  總統表示,「兩岸經濟協議」只是台灣全球經濟布局的一環,而不是全部,8月5日我與新加坡共同宣布雙方探討洽簽經濟合作協議的可行性,並在下半年進行諮商,新加坡只是領頭羊,希望陸續能與其他貿易夥伴洽簽相關協議。總統說,我們不能忽視全球的競爭情勢,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雖然經濟得以大幅成長,但其他國家成長速度更快,因此我們必須加緊增強本身的競爭力。
  有關「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今年提出「2010年白皮書」建言,針對加速推動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以及打造「兩岸經濟協議」架構下的動態競爭策略部分,總統表示,政府都有充分因應準備,特別是此次中國大陸輸台的267項產品,當中並未包括原先擔心的17項弱勢產業,經濟部並且規劃10年950億元,透過振興輔導、改善體質及損害救濟等方式協助產業渡過難關。總統也強調,面對將來我與其他國家因進行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產業衝擊,這些因應措施都會持續做下去,以掌握台灣產業「轉大人」的重要關鍵。
  針對協助廠商爭取「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採購協定(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 GPA)商機一事,總統指出,經濟部已展開許多專案小組,目前正積極協助我國具競爭力之中小企業爭取「美國關島移防商機標案」及「尼泊爾太陽光電標案」商機。此外,總統鼓勵地方政府利用「產業創新條例」加強招商,行政院經建會已擬定全球招商計畫,加上簽署ECFA的效益,許多外商都表達加碼投資的意願。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