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7月20日
總統出席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第17屆年會開幕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亞洲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第17屆年會」,闡釋「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訂後對台灣的益處,並強調政府會持續推動產業創新與節能減碳,把握機會開創黃金十年。
  總統指出, 2000年亞洲地區只簽訂3個「自由貿易協定」(FTA),到去年已增為58個,但台灣過去十年都在亞洲經濟整合大運動之外,隨著東協和中國大陸的自由貿易協定在今年元旦生效,對台衝擊更大;儘管台灣相當努力,但他國的競爭條件卻更加有利。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例,台灣在2002年加入後,對外貿易額由2,200億美元增為2008年的4,960億美元,成長2.2倍,但全球排名卻從第14名降為第18名,由此可見在多邊貿易談判受阻、全球相繼走回雙邊貿易協定之路時,台灣外交所面臨的孤立困境。然而,總統說,簽訂「兩岸經濟協議」後,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的阻力變小、誘因增加,許多國家都對台灣刮目相看,合作機會也因此大增,政府未來將持續規劃與東南亞、印度、俄羅斯、巴西以及印尼等國擴大合作基礎,讓外銷市場與產品多元化。
  關於「教育產業化」,總統表示,除了今年10月將有二、三十位校長赴印尼行銷台灣教育外,他已要求教育部統整國內可用英語授課之大專院校;儘管過去許多東南亞國家不承認台灣學歷,但情勢已變,加上全英語教學課程將促使東南亞學生來台求學,若能輔以台灣具有資訊、通訊及農業等強項,教育產業往後當可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一環。
  總統表示,「兩岸經濟協議」除了幫助台灣產品出口到大陸,藉由貿協所舉辦的商展行銷MIT(Made in Taiwan)品牌,也能搶攻內需市場;台灣除了可成為亞太經貿樞紐,未來更可預期在台的外商加碼投資,至於即將開辦的全球大招商計畫,更有許多國家表示高度興趣。此外,「兩岸經濟協議」的簽訂受到包括歐盟、美國、新加坡等國的肯定,另日本策略大師大前研一形容「兩岸經濟協議」是「為台灣精心調製的維他命」,香港南華早報以「雙贏」形容「兩岸經濟協議」,亞洲華爾街日報稱台灣「再全球化」且貿易豐收,英文日本時報則稱之為「兩岸關係的新紀元」,朝日新聞也認為「兩岸經濟協議」有助於東亞穩定。
  不過,總統強調,「兩岸經濟協議」絕非萬靈丹。開放市場後,國內應有心理和實質的準備,輔導產業轉型,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例,雖然農業受影響,農業人口下降,但升級後競爭力更強,產值與外銷都上升,凸顯台灣有實力、不怕競爭。
  對於各台商聯合會會員風塵僕僕回到國內開會,並持續關注台灣事務,總統也表示欽佩,並指出,僑界捐款新臺幣3,500萬元造林,栽植八萬多棵樹,每年的減碳效益約可達兩座大安森林公園,加上第二階段將投入超過1,500萬元贊助八八水災災區163所校園的復育計畫,都可見台商的熱心貢獻。總統也熱情邀請台商明年返國參加建國一百年的慶祝活動,同時期許台灣應抓住機會,打通任督二脈、培元固本,以期未來大展鴻圖、打造黃金十年。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