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並聽取日本知名策略大師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博士「全球經濟發展趨勢與兩岸合作關係之展望」專題報告。
典禮上午9時30分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廖了以陪同抵達會場,蕭萬長副總統及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鞠躬禮,大前研一博士即進行專題演講。
大前博士演講內容重點摘要如下:
現在有28個國家的歐盟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未來幾年全球的經濟引擎應該是在新興市場,整體新興市場加起來會比歐盟還要大,因此…台灣準備好了嗎?台灣準備好要因應新興的市場嗎?
台灣已進入一個新的紀元、新的時代,針對中國大陸,台灣謹慎地走過三個階段。鴻海事件大概是第三階段末期的一個現象,那就是以製造為主力的台灣與中國大陸結合起來,韓國人非常擔心台灣與中國大陸合起來成為Chiwan,這也說明了台商在大陸有多麼成功。台灣在大陸要能夠提供專業的服務與金融服務,才能超越新加坡、香港,這是一個挑戰。
在東莞及深圳有台商的製造業據點,以中國大陸為製造基地,向世界各地輸出。現在台灣高科技公司已經相當具有競爭力,而且也成了全球知名品牌,這是台灣長久以來的夢想,20年前,台灣一直在討論要如何建立全球的品牌,當時與施振榮先生曾有深入的討論,他希望能建立一個全球品牌,現在終於成功了。
我曾說過應該要與中國來往、要與中國貿易,不能對中國大陸關門,幸好工商協進會的成員,以及其他的台商並沒有聽當時政府的話,他們儘管沒有政府的支持,還是在中國大陸進行非常積極的擴張,如果當時是戒慎恐懼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所以台灣的表現是非常好的。亞洲國家都越來越依賴中國大陸,很多人擔心會不會過度依賴中國,我說不會;台灣是在打先鋒、是在利用優勢,並沒有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日本有一段時間非常依賴美國,但是我們利用這個力量、利用這個優勢進入東南亞國協、歐洲還有全球市場,正如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有一段時間非常需要依賴父母,待茁壯之後才能離家,我想這是大家需要認知的一點。
我最近在日本一個電視節目上見證了台灣跟中國大陸之間關係的一個發展,我認為台海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了,而且是正面的發展。現在一個星期有370個航班飛行在海峽兩岸中間,我們還記得一開始只有兩岸直航、只有週末包機,所以從那個時候到現在進展非常快速,特別是過去的兩年之間。如果我們看雷曼危機之後的復甦情況,台灣的表現是最傲人的,勝過其他國家的表現,所以我不瞭解大家為什麼要抱怨,不知道為什麼有些記者在抱怨?台灣的成績非常亮眼,而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貿易很成功,因為跟中國大陸的貿易,使雷曼的衝擊對台灣沒有那麼大。台灣的政府提供了一個競爭的環境,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特別是從比較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台灣過去兩年的國際評比,表現也非常亮眼。台灣的台商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出口的幕後推手,如果看中國大陸前面最主要的兩百家貿易商,大部分都是台商,包括很多台商OEM、ODM電子導向的公司。
台灣的優勢來自四個方面。第一是溝通的能力,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跟台灣一樣,既會說日文、英文,又會說中文,而且是中文母語,其他人沒有語言能力,沒有辦法像台灣做這麼好。沒有人像台灣人一樣可以周旋在日本跟中國人之間,取得兩方之間良好的合作與交流,只有台灣做得到。
第二是科學與工程技術方面,台灣現在在這方面的成就是相當驚人的,台灣重視科學家、研究人員,有高科技的教育,有非常好的研究生。
第三,深入矽谷。台灣人在矽谷的比例比其他國家都還要高,可能僅次於以色列,所以台灣與矽谷的關係非常深厚,並建立起公司之間的網絡。台灣重視人才,我覺得這是非常獨特的,而且不斷創新,就比例來說,台灣的美國留學生人數非常的高。台灣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台灣人教育好,有競爭能力,沒有其他幾個國家還保持台灣這樣的心態。日本以前是有這種重視教育的心態,但現在台灣是我們羨慕的對象。
第四,在亞太地區成長最快速的公司,台灣也是第一名,這些公司有一些大家可能很熟悉的名字,例如台積電與宏碁。台灣常見的模式是公司跟其他公司合作,一個公司不見得什麼都要會做,因此不斷衍生新公司,台灣有很多的衍生公司,比如說一開始是在歐洲做行銷的,那現在可以做全球行銷了,聯電、台塑都有衍生的公司。
從第三階段可以看出台灣奮鬥、贏的能力。台灣有人才方面的優勢,不是看國家的大小,而要看人民的素質,才能決定一國的國力;再來是結合全球資源,與其他國家一起合作;台灣有各式各樣的知識,所以有很好的策略可以取得利基市場,台灣人對於中國大陸瞭若指掌,在ECFA之後,韓國人不僅是敬仰而已,而是轉而擔憂了。
現在台灣的產業表現非常的亮眼與驚人,可以分成全球行銷與製造兩個部分。行銷部分做得很好的有Vizio、華塑、宏達電、宏碁等,他們都已成為全球性品牌,如果大家現在去東京秋葉原的3C商城街,將會看到到處都是台灣品牌,還有像捷安特腳踏車的世界知名品牌。
ECFA是精心調製的維他命,可以強化台灣的經濟,讓台灣可以持續成功,這是日本的觀點。從我們第三者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這是正面的發展,未來可以有助台灣在FTA以及其他國家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關係,馬總統也說,他希望在任期之內,能夠把會談談完,我們以前都不覺得這有可能達成,但現在看起來就觸手可及了。未來也可能會簽FTA,包括服務業及金融業的FTA,以及智慧財產權部分,這些都是未來會觸及到的問題。從我的角度來看,最神奇的部分就是中國大陸展現了無比的耐心,我們以前都不預期雙方的會談可以有這麼好的成果、有這麼好的智慧談判,從日本看到的報導,這個會談進行相當好。
台灣未來有很多誘因可以成為在大中華區重要的樞紐,每星期有370個直航班機,還有17%的營所稅,所以日本的公司也可能搬來台灣,我們相信ECFA加上企業稅率、直航班機、直航運輸,都是台灣非常好的優勢。台灣也許不能成為航空業樞紐,但是可以成為企業樞紐。
另外一個挑戰,目前台灣的經常帳還在提升,不斷賺錢,主要是仰賴製造業的部分,可是我剛剛也說到台灣製造業的成功模式已經要到尾聲了。所以我想台灣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就要增加海外投資報酬率,因為台灣的企業稅率僅有17%,相信有很多企業會願意回到台灣設立總部。
第四個階段-ECFA。未來台灣的製造業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低,同時台灣也必須要深入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充分利用中國大陸的製造基地。在第四階段台灣將面臨新的挑戰。台灣與中國大陸過去的黃金模式,在第三階段很成功,特別是與新加坡和香港競爭起來是不錯的,但在服務業方面比不過新加坡與香港,現在台灣還要與其他國家如日本、美國、歐洲等競爭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對於打品牌戰,對台灣來說是新的挑戰。
除了IT之外,台灣其他的專業服務都還在發展,而股市也是非常重要的,台灣的股市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快速取得中國大陸公司股市上市的量,透過技術可以吸收其他交易市場的量,目前台灣的股市還不夠具有競爭力,台灣未來必須更有效地滿足大陸公司的需求;當然政府需要照顧一些弱勢產業,因為在非常劇烈變動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人受到傷害。台灣必須努力往前衝,在ECFA要繼續談下去的同時,也要照顧一些受到影響的弱勢產業。
總結來說,台灣需要全力、同步往前完成ECFA簽署,再進化到FTA,讓台灣在公平的場域競爭,因為台灣的技術與管理層次很高,這將是致勝關鍵。另外,要在中國的內需市場提升行銷能力,例如台灣的食品公司在中國內需市場已經扮演領導角色,此外,行銷技巧更要加以提升,提供專業服務;還有,海外投資回收方面要再加把勁,不能只靠貿易,要能吸引更多外商來台形成投資聚落,建立營運中心,才能取得ECFA、營所稅、大三通等三重優勢,並以此優勢進攻中國市場。
除了中國市場,台灣還要看其他新興市場;教育上,要繼續強調創意設計、重視生活,不能只看生硬的科技、數學、技術,生活層面要有SENSE。
未來的世界舞台有很多機會,注意力及目光一定要超越中國,除了中國,印度和印尼也有很多新興的中產階級,台灣可以切入這14億人的新興市場,利用優勢好好表現。明年是關鍵期,台灣是否能躍升到國際舞台,刻不容緩,現在就要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