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6月13日
副總統出席「21世紀台灣:政治、經濟及社會」學術研討會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下午出席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舉辦的「21世紀台灣:政治、經濟及社會」學術研討會,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本人非常榮幸應邀出席今天的盛會,首先謹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及人民歡迎哥倫比亞大學Dr. Dirks副校長及哥大東亞研究所所長孔邁隆等學者專家來訪。我們非常高興哥倫比亞大學能夠選擇在台北,舉辦慶祝該校東亞研究所成立60週年研討會。
  哥倫比亞大學在學術界所具有的國際聲譽及領先地位向為各界所讚佩。哥大東亞研究所選擇在台北舉辦本項深具意義與重要性的研討會,除彰顯哥大重視台灣議題之研究外,亦顯示哥大與台灣學術界合作的密切。我們感謝哥大這個決定,讓所有關心台灣的朋友們能共聚ㄧ堂,就台灣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層面的發展與趨勢,以及在區域及全球關係架構下如何形塑台灣之未來等議題交換意見。
  一、台灣在東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本日研討會主題為「21世紀的台灣:政治、經濟及社會」,在我們的願景中,21世紀不但是一個追求經濟發展的世紀,也是一個民主、自由的世紀。但環顧現今國際局勢演變,仍然充滿各項變數與不確定性,包括近日來朝鮮半島情勢劍拔弩張、日本鳩山內閣宣佈總辭、歐洲主權債信金融風暴仍未平息、國際反恐戰事仍熾、全球氣候變遷致天災頻傳及國際反核擴散議題等,均顯示國際社會仍然面臨各項巨大挑戰。審視台灣所處的地理位置,不論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各層面,在東亞地區,乃至於全球戰略上,均占有重要戰略地位。
  (一)多元民主的政治體制
  就政治發展而言,台灣過去20餘年來在政治民主化方面所獲致的成就普遍受到肯定。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台灣正式進入多黨政治及民主多元的社會體制。1996年台灣舉行第一次總統直選,落實主權在民的憲政制度。2000年總統選舉結果,台灣第一次經歷政黨輪替。2008年總統選舉結果二次政黨輪替,象徵台灣民主制度愈臻成熟,也進入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說的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階段,成為一個穩定的民主國家。台灣係目前少數亞洲國家中真正擁有活力、多元的民主體制,美國前總統布希並曾公開讚譽台灣為「亞洲及全球民主之燈塔(a beacon of democracy in Asia and the world)」。
  (二)強勁的經濟復甦與成長
  在經濟發展方面,過去一年來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均經歷金融海嘯衝擊,度過最困難的一年。為因應這次經濟危機,台灣政府推出各項方案包括促進就業、節能減碳、積極創新及參與區域整合等各項政策。
  所幸半年來台灣景氣復甦已逐漸明顯,失業率連續7個月下降,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已突破兩位數達到13.27%,5月份出口總值較去年同期成長57.9%,創下歷年單月新高。我政府原預測台灣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為4.72%,但如果經濟景氣持續旺盛,似乎亦可上修至超過6%。而國際貨幣基金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則更為樂觀,該會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為6.5%,通貨膨脹率僅為1.5%,這種經濟表現不僅在東亞,甚至全球都屬佼佼者。
  依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公布的「2010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在58個接受評比的國家當中,台灣的國家競爭力排名第 8,比去年大幅進步了15名,去年是23名。更重要的是,我企業競爭力全球排名第3,政府效率全球排名第6。這是台灣在被評比的16年當中,表現最好的一次。
  (三)活路外交初具成效
  就台灣的對外關係而言,台灣海峽與朝鮮半島及南海一向被視為東亞的軍事衝突熱點(flashpoint)。台灣多年來受到中國大陸的外交打壓,在國際空間上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但自從馬總統推行兩岸「外交休兵」政策後,兩岸緊張關係已逐步獲得改善,並初步獲致「活路外交」成效。
  兩岸暫時不再就外交承認進行所謂「支票簿外交」(checkbook diplomacy),尤其是邦交國部分,雙方不再互挖牆角。在國際組織參與方面,台灣以觀察員身份本年第2度受邀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另外,許多與我無邦交國家如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對與我交往日漸熱絡。美國政府上自歐巴馬總統、國務卿柯林頓,下至國務院各級官員不但均肯定我政府對改善兩岸關係所進行的努力,而且更願積極支持台灣爭取擴大國際空間,顯示台灣已不再是過去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而是東亞地區的「和平締造者」(peace maker)。
  (四)兩岸關係持續增溫
  過去兩年來,兩岸之間合作交流日益增加,迄今雙方已簽署12項協定以及達成一項共識,目前並就眾所矚目之「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作最後階段之談判工作。另外,兩岸之間每週已有定期班機270班次,雙方人民互動非常頻繁。本(6)月14日開始,台北松山機場與上海虹橋機場將進行直航,未來兩岸定期航線將增加至每週370班次,預計本年大陸旅客來台人數將超過一百萬人,可望超越日本,成為台灣最大觀光客來源國。
  由於台灣在兩岸關係上採取積極並合理謹慎的開放政策,過去一年來不僅海峽兩岸經貿、文化、觀光等互動關係大幅增加,美、日、歐盟等世界重要國家更加密切觀察以及逐漸重視台灣在東亞國家所能扮演之政、經角色,並且也更願意與台灣進行更多之政經合作,益加凸顯台灣在東亞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二、台灣所面臨的挑戰
  (一)民主化仍須加強鞏固
  台灣在過去幾十年,政治與社會發展十分迅速,但我們畢竟只是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許多民主政治的理念與價值都必須加強擴散到社會中所有的次體系。我們理解,台灣如果要在21世紀中作為各國,尤其是亞洲國家的民主楷模,則必須要加強鞏固民主,持續進行政治改革。這些改革工作包括形塑良好的政黨競爭文化、提高政府的施政效能與透明度、進行強而有力的廉政改革,以及確保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等。
  以兩岸談判簽署各項合作交流協定,以及「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例,即可凸顯我們政府仍然要努力加強民眾參予公共事務的權利。唯有重視民主的程序,民眾的權利才能獲得至少形式上的保障,而這正是我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以及我們鞏固民主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環保與經濟成長並重
  台灣過去一向追求高度的經濟成長,尤其在1960年代至1980年中期,台灣每年經濟成長率平均都維持在8%以上。不過由於環境與資源的過度運用,甚至破壞,造成生態不平衡,以致影響生活品質,反而不利於人民的福祉。因此如何有效的運用環境與資源,以維繫經濟永續成長,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首要的課題與挑戰。
台灣以出口為導向,天然資源非常有限,在全球經貿網絡中不論經貿依存度,或環境脆弱性,都深受全球經濟景氣與氣候變遷影響。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創新求新,以求永續發展。
  (三)兩岸關係充滿變數
  馬總統的兩岸政策雖然大幅減緩兩岸緊張關係,但是中國大陸對台終極目標仍然是統一,對照台灣大多數民眾均主張維持現狀的想法,海峽兩岸不論在人民認知或政治體制上,仍存在有巨大差異。尤其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軍力亦不斷提升,在大陸沿海對我部署超過1千3百枚以上之飛彈,且有日益增加趨勢,顯示大陸並未放棄武力犯台之企圖。
  台灣在亞太地區一向與美、日等國維持友好堅實的雙邊關係,尤其美國自1979年起在「台灣關係法」的基礎上,對台灣持續提供軍售武器與相關訓練,對保障台海安全貢獻甚大。惟現階段美、中關係涉及複雜之國際議題諸如伊朗核武發展、北韓問題,以及美、中間有關氣候變遷談判、能源發展合作等廣泛戰略與經貿議題,因此,在美、中交往過程中,如何確保我國之利益不致受損,或兩岸交流中,我國安全能獲得充分保障,實為我對外關係最大挑戰。
  三、台灣在21世紀應扮演的角色
  在我們邁入21世紀的年代,台灣不僅應擁有永續發展的經濟體,以及堅強的軍事實力,同時應該是一個既開放、又有活力的民主國家。在21世紀的全球社會裡,台灣政府不但要在既有的基礎上,致力於國家建設及長治久安,以保障國民的美好生活,以及後代子孫的未來之外,更要與中國大陸建立友好合作的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的人民分享我們的價值與生活方式。
因此,本人要呼應馬總統日前於就職二週年所揭示的六大主張:「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以打造未來黃金十年。我認為21世紀的台灣應該是:
  (一)創新的台灣
  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07-208全球經濟分析報告指出,國民所得3千美元以下的國家,經濟發展要靠土地、勞力等生產要素驅動;國民所得介於3千至1萬7千美元的國家,需要靠效率來驅動;國民所得超過1萬7千美元的國家,經濟發展就要依賴創新來驅動。為了因應21世紀的挑戰,我政府將致力推動產業創新來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有鑑於創新對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政府最近通過「產業創新條例」,以鼓勵產業積極從事創新研發。「產創條例」有別於過去對特定產業提供租稅獎勵的方式,改採功能別的獎勵,針對研發、人才培訓、營運總部和國際物流提供租稅優惠。這項租稅優惠沒有企業規模的限制,也沒有產業別的限制。換言之,不論大小企業,也不論製造業、服務業或農業,只要從事上述四項活動,都享受相同的租稅優惠待遇。去年11月與今年4月,分別在德國紐倫堡與瑞士日內瓦的發明展中,台灣的代表都拿到第一名。去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在133個經濟體中,我國創新排名全球第六,其中「每一百萬人的專利數」項目,台灣名列全球第一。去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研究各國專利的生產力,台灣排名第三,顯示我國在專利方面在全球名列前茅。
  (二)文化的台灣
  台灣是中華文化的集散地,六十年來台灣致力保存文化傳統,發揚中華文化,加上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台灣成為一個文化的大熔爐。根據歐美資料顯示,西方各國文化產值已逐步超越製造業,台灣擁有如此多元文化,代表蘊藏豐富的文化資產,正等待我們來開發利用。因為如此,去年總統府舉辦文化創意圓桌論壇,匯集文化界力量,並已經完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的制訂。另外,藉由舉辦國際大型活動,一方面推廣台灣文化,一方面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從世大運、聽奧,到現在正籌辦的花博,以及未來建國百年活動,處處展現台灣特有的開放進取、善良勤奮與誠信包容的核心價值,相信台灣在這種自由、民主、多元的社會下,擁有華人世界的文化優勢,以及與世界連結的往來模式,積極從事向下紮根的文化教育與扶植文化產業拓展,我相信定能創造台灣文藝復興的新契機。。
  (三)環保的台灣
  氣候變遷與環保問題是全球共同關注的議題,我們若不採取積極的行動,將會遭遇難以迴避的災難。地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產生極大變化,也導致災難不斷發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公民,台灣不能置身於外,因此我政府致力於打造低碳家園並推動綠能產業。為了建立低碳家園,我政府大力推動節能減碳措施,政府已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強調發展永續能源應兼顧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透過加速發展綠能產業,以取代化石能源使用。另宣布99年為「節能減碳年」並訂定「主要行動計畫」,持續推動相關措施。過去兩年,我國的排碳量較先前減少4.4%,2020年時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預測基線(BAU ,Business As Usual)降低30%以上,較韓國及新加坡所訂目標還高。另外,為順應節能減碳的全球趨勢,各國無不積極發展綠能產業,台灣的綠能科技在國際上具競爭力,包括LED光電照明、太陽能、風力發電和電動車等產業,今年初以《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一書聞名全球的佛里曼先生(Thomas L. Friedman),在其來台的演講中,特別指出台灣雖然沒有大量的石油等天然資源,卻擁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力資源,有機會成為全球綠色科技(ET)的領導者。
  (四)福利的台灣:
  今日知識經濟的時代,台灣經濟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社會朝向M型化發展,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問題逐漸嚴重,如何實踐社會公平正義是政府正努力的目標。由於生活環境改善,生活品質提升,使台灣生育率逐年下降。根據資料顯示,國小新生入學已經不到十萬人,可見少子化的問題日趨嚴重;相對的,社會高齡化的問題也逐漸產生,如何維持社會穩定發展是政府刻不容緩的課題。過去兩年來,我政府開始實施國民年金、勞保年金、老農津貼,使退休老人生活獲得保障。對青年提供安心成家方案,給予購屋貸款及補貼,為鼓勵生育提供生育補貼及育嬰假。為照顧經濟弱勢族群,也實施勞動所得退稅補貼方案,使得超過55萬人受惠。另外,政府也正積極規劃長期照護保險,讓老年人能夠受到完善的照護,這些都必須依政府財力,逐步進行,希望能達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養」的理想社會。
  (五)人權的台灣
  人權理念的發揚與落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尊重人權則是當代國際法及國際政治發展之主流。而在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民主與人權一直是我們致力追求的理想與價值。馬總統上任後即積極著手推動人權相關政策,2009年堪稱中華民國人權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我們完成「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批准工作,也制訂兩國際人權公約施行法,將國際公約國內法化,為我國人權保障政策,奠定法制基礎,使我國的人權保障與國際接軌,並向國際社會宣示,我國重視人權及願意承擔國際義務的決心。未來將參考聯合國提出與人權相關的巴黎原則,並考量我國現行憲政體制與國情,規劃於總統府下設任務編組之「人權諮詢委員會」,以強化人權政策的研究諮詢及整合協調人權事務之功能,並進一步研議設置國家人權專責機關之可行性,逐步落實國際人權標準,讓台灣成為真正在人權議題上與世界同步的國家。
  (六)和平的台灣
  60年前的本月份,韓戰爆發,南北韓自此進入敵我對峙的緊張情勢。一甲子過後,朝鮮半島情勢依然緊張。反觀,我政府自兩年前推行「外交休兵」政策後,兩岸緊張情勢已大幅減緩,台灣海峽現已不再是亞洲軍事衝突的熱點。目前我正致力於與中國大陸加強經貿關係與促進文化交流活動,以期為海峽兩岸建構一個真正經濟共榮與和平共存的關係。
不過,為使我政府能全力與中國大陸發展和平、穩定的雙邊關係,並增加我對大陸談判之信心與實力,我們期盼美國政府能持續提供台灣包括F16-CD型戰機等之防衛性武器。另外,我們也希望國際社會包括美、日及歐盟等重要國家,能正視台灣人民迫切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願望,積極協助台灣加入包括「國際民航組織」(ICAO) 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等國際性組織。
  我們瞭解要達致兩岸和平共存,現階段我們必須要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並以兩岸於1992年所達成的「九二共識」為基礎,繼續發展兩岸關係,先推動和解,再走向合作,最後建立和平,這種循序發展實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論
  明(2011)年是我國建國一百年,在這重要的時刻,政府有責任整合各界資源,齊心協力為國家一百歲的生日規劃慶祝,本人奉總統指派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我們期望透過慶祝活動的舉辦,可以展現台灣往前邁進的強烈企圖心,在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中,幾項國際性的大型活動,如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2011世界設計大會、2011世界管樂年會、2011國際新聞協會(IPI)年會等都將在台灣舉辦,讓世人看見台灣一百年來的建設成果,未來發展遠景,以及致力與全球接軌的各項核心價值。我謹在此誠摯邀請各位能撥冗再來台灣與我們一起同歡。
  誠如馬總統所說,與中華民族過去幾千年的歷史相比,這過去的一世紀只是個逗號,但若以宏觀的角度來看的話,這一百年可就是個驚嘆號了。因為它代表了一百年的奮鬥、一百年的實驗、以及一百年的教育,讓一個民族能真正了解他們也擁有的生存權、自由權、以及追求幸福之權利,即以追求「富」、「強」及「民主自由」為目標。
  面對下一個一百年,以及充滿挑戰與機會的21世紀,讓我們共同努力讓21世紀的台灣持續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成為21世紀國際社會中向上推升的力量、民主的典範、經濟的強國及一個社會和諧的國家,並對未來兩岸代代子孫及國際社會均能有所啟發與效法。
  最後敬祝本次會議順利成功,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我也再次歡迎各位訪問台灣,希望各位未來幾天裏留下美好回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