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9年05月30日
總統視察台北國際航空站建設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由交通部毛治國部長及台北市郝龍斌市長陪同,視察台北國際航空站建設,除聽取交通部民航局「松山機場未來發展及推動情形」簡報,並搭乘接駁車,親自視察相關整建工程進度。
總統在聽取簡報後表示,松山機場啟用至今年已經60年了,過去一向是中華民國對外的門戶,民國60年他首度到美國訪問、民國63年他赴美留學,都是從松山機場出發,等到民國70年他返國服務的時候,已經換成中正機場。松山機場雖然在民國68年改為國內機場,但機場營運仍然相當興盛,10年前,一天約有200多班飛機起降,不過高鐵通車後,松山機場急速沒落,西部幾個機場包括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也是如此,運輸型態有了很大的轉變。
總統指出,他在台北市長任內即主張松山機場應該與大陸直航,一方面為松山機場謀出路,二方面則認為台灣不能沒有航空業,不論是國內線或國際線,實際上,最大的市場還是在兩岸的航線。總統認為,台灣位處東亞中心,與東亞主要的城市與海港之間,以空運而言,航程平均不到4個小時,海運不到55個小時,都是平均距離最短的地區。因此,他在3年前參選總統時,就提出東北亞黃金航圈的構想,經過相當時間的努力之後,目前已敲定松山機場與東京羽田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的航線,韓國首爾則還在努力當中,對此,他深感欣慰。
總統認為,開闢松山機場與大陸的直航還有一層重要意義,因為台北市有內湖科技園區及南港軟體園區,距離松山機場都是15分鐘以內車程,這些工程師、企業家往返兩岸的需求相當大,也有一些高檔的零組件需要從松山機場運出去,松山機場對他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只是因為過去無法直航,使他們得繞道桃園機場,相當不便。總統說,希望企業根留台灣,應該鼓勵企業將總部留在台灣,如果能夠直航,這些企業就不需要搬總部或舉家遷移,便可以省掉許多不必要的困擾。
總統表示,松山機場自97年7月4日開放兩岸週末包機迄今,他非常肯定交通部與民航局相關人員的努力,也希望相關的整建工程能夠如期如質完工,將松山機場轉型為「小而美」、「小而優」的國際商務機場。從日本羽田機場、上海虹橋機場等城內機場的發展看來,縮小或減少地面交通所需要的時間,是主要的考慮因素。總統說,我國保留松山機場,發揮與桃園機場互補的角色,也是他後來發展的「松桃分工」理念,兩者各有角色與分工。
至於交通部所提國際商務專機的問題,總統指出,他已請國安會葛副秘書長與空軍詳加研究,目前松指部也願意朝這個方向考慮,分階段釋出空間,方便許多國際大廠的CEO或總裁來往各地搭乘私人專機起降,此舉對促進台灣成為「亞太經貿樞紐」絕對有助益。
總統同時也指示,松山機場此次整建應同時重視相關的服務設施,參考羽田、虹橋等其他機場的設備,讓松山機場成為一個高水準的國際機場。總統相信松山機場有其發展前景,他強調,做為台灣主要的門戶之一,一定要能讓國人滿意、讓國際旅客感受我國的進步,既然政府要將台灣打造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營運總部」及「外商區域總部」,松山機場的品質與服務一定要非常優良,才能具有競爭力,希望交通部能夠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