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5月22日
總統出席「兩岸經濟協議座談會」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南下高雄縣出席「兩岸經濟協議座談會」,總統首先致詞,隨後分別由經濟部次長林聖忠、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農委會副主委黃有才以及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依序說明協議內容及效益,並與出席民眾進行意見交流,總統並於會後綜合回應。
  總統在開場致詞時表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來,努力發展經濟,對外貿易乃是國家的生命線,貿易成為主要的經濟活動,光出口就占國內生產毛額的65%以上,因此,沒有貿易,就沒有台灣。2000年政黨輪替,當時台灣的進出口貿易排名世界第14名,2008年再度政黨輪替時,我們的對外貿易已經下降4名,成為第18名,這是肇因於這段時間,世界經濟發生重大變化。原先,我們希望藉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展開國際化與全球化,沒想到加入未久,世界貿易組織推動的多邊貿易談判停滯不前,因此各國紛紛改為追求雙邊談判。因此,亞洲在2000年僅有3個自由貿易協定,到去年已增加到58個,增加了19倍。
  總統指出,這個趨勢對台灣相當不利,因為我們的外交比較孤立,主要的貿易夥伴都是沒有邦交的國家,包括中國大陸、美國、韓國、東南亞國協及歐盟等,其他國家因為簽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彼此的貨物得以減稅或免稅,而台灣出去的貨物還是要繳關稅,因此,儘管出口增加,我們的產品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占有率都在下降,因為別人增加更多。
  總統強調,我們必須尋求方式改變環境,雖然目前已與中美洲友邦簽署4個自由貿易協定,但是貿易量加起來不到我們總貿易量的千分之二,所以,我們必須與主要的貿易夥伴簽署,而台灣主要的貿易夥伴就是中國大陸,與對方的貿易量在最多的時候超過1,300億美元,占我國出口的4成以上。
  總統告訴大家,政府這個政策是要讓台灣達到3個目的:「一幫」、「二不」、「三要」。「一幫」就是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二不」是不開放大陸勞工、不增加開放大陸農產品;「三要」就是要關稅減免、要保障投資、要保護智慧財產權。
  針對出席民眾的一些提問,總統在綜合回覆時表示,「兩岸經濟協議」與「自由貿易協定」非常相似,最主要就是雙方都要降低關稅,立即的效果就是雙方貿易都會增加,廠商願意多投資,外商也會提高投資意願,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歐洲、日本在台灣的商會都非常支持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的原因。如此一來,就業也會隨之增加,有人擔心大陸便宜的商品或勞力密集的產品進口,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廠商,對此,政府在談判的時候會儘量不開放,如果有部分產品進口並對產業發生影響,經濟部也擬有一套全面的因應辦法,將透過振興輔導、改善體質及損害救濟等三個方式,預計編列950億元預算來進行,請大家放心。
  總統指出,根據統計,目前韓國已經簽了7個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大陸簽了9個,日本簽了11個,新加坡簽了14個,如果我們不簽,就沒辦法在公平的情況下競爭。至於有人質疑簽署協議會不會影響主權,總統說,他上任迄今已經與中國大陸簽了12項協議,沒有一項影響國家的主權,而且不但沒有影響,反而幫助台灣解決很多問題,他身為國家元首,在兩岸談判上,都是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來進行,絕對不會傷害台灣人的利益。
  最後,總統希望民眾在參加座談會之後,也能協助宣導與說明,讓更多人瞭解並支持兩岸簽署經濟協議。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