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5月21日
副總統出席「2010年兩岸科技論壇」開幕典禮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2010年兩岸科技論壇」開幕典禮,除期勉我民間業者與政府共同努力,發展綠能產業、迎向下階段的經濟成長外,並提出臺灣在發展太陽能時將面臨的三項挑戰—培養人才、研發矽材及設計製造相關精密設備儀器,希望透過論壇,集中大家的智慧與專業,共創能源科技新未來。
副總統致詞內容為:
  很高興今天能參加由憶聲科技文教基金會吳董事長所舉辦的兩岸科技論壇,和各位共同關心能源及環保問題,也藉此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對綠能產業的看法。
  各位都知道,全世界正遭逢能源嚴重不足,氣候變遷劇烈,同時,油價持續高漲所帶來的環境危機,讓各國都提高警覺,原本不太重視環保、生態、能源的國家,現在都覺醒了。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為了因應全球金融危機,提出一連串救急方案中,其中之一就是提撥一大筆經費來發展綠色能源產業。今年4月,在中國大陸舉辦的「亞洲博鰲論壇」,來自全球與中國大陸的領導人、企業領袖及各界代表,討論的主題就是「綠色亞洲」,如何讓亞洲在成長的過程中抓住綠色產業的機會,就是綠色成長。
  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受到全球重視,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觀念的改變。以前,大家將環境、生態問題認為是經濟發展的障礙、是負擔,現在則認為它是人類進步的誘因、動力、衝擊與挑戰。因為觀念改變,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各國都在做,所以,我們要追求下階段經濟成長的引擎就是綠色產業。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追求下階段的經濟成長,就要從綠色產業方面下功夫,每個國家都在做準備,希望在這方面搶先、居於領導地位,讓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會更好。所以,若要確保國家經濟競爭力能立於不敗之地,就要重視這個全人類共同的議題。
  臺灣是個很小的開放經濟體,不能置外於地球村,我們對此很重視,也很希望抓住下一波發展機會,很多人問,IT產業之後,台灣接下來的產業是什麼?我想,一個是「ET產業」,就是生態環境有關的綠能產業,一個是「生技產業」,這是臺灣未來非走不可的大方向。
  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了20多年,累積不少經驗、人才、資金、管理技術,加上市場種種優勢,希望將來能夠透過與中國大陸合作,開展綠能產業新領域。在這方面,政府已經有了政策,但最重要的是民間,因為台灣的企業與經濟,依靠的是民間的力量。因為,政府擬訂政策以後,就要盡量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然而,事實上能不能有效推動,要靠民間企業的共同努力,而我們很高興看到民間企業非常積極轉型並投入投資。
  最近我看到一份關於韓國政府積極推動「綠色成長」的資料,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去年韓國「綠色成長委員會」對外宣佈,將推行讓韓國在2020年前擠進全球前7大綠色產業為目標,雖然韓國推動綠色產業起步較慢,但其動作之快與效率之高,令人敬佩。韓國政府並展現超強意志,誓言要在2050年前達到100%能源自主的目標,能源政策調整包括大幅降低石油使用量、大幅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率,甚至連頗具爭議的核能發電比率也要從現有35%提高至50%,並從卡達購入核能發電設備,展現積極態度。
  我國政府落實在全民節能減碳及鼓勵企業投入綠能研發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落實節能減碳方面,政府已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強調發展永續能源應兼顧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過去對環境高污染的產業,經過技術的進步,利用能源再生與再造,已降低對環境的傷害,顯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衝突逐漸緩和。這次上海世界博覽會臺北館的兩項主題,除展示臺北無線寬頻外,另一個就是已推動十幾年的垃圾資源回收處理,受到很多好評。
  垃圾資源回收處理,在過去我們看起來好像是負擔,因為每個人都要生活,也因此會製造垃圾,形成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當初台北市興建垃圾焚化爐時,有人認為兩座不夠,但現在證明兩座已足夠,還可以幫助基隆市,代表了我們不是僅製造廢棄物,也會進行宣導教育,讓市民知道如何分類、減量,而不致形成很大負擔,這些都是政府積極在做的事,也就是要在繁榮經濟與環境發展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馬總統將今年訂為「節能減碳年」,世界各國也很關切此項議題,因為這是地球共同面臨的威脅,我們雖未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亦非聯合國會員,但我們是地球村的一員,當然要支持國際公約,因此我們自我約束,訂定一定目標,以落實節能減碳工作。在我們上任第一年,臺灣的節能減碳已有相當成果,達到減少碳排放量百分之4.5的成績,去年則已減少達百分之5。今年對我們將是很大的挑戰, 因為今年經濟復甦,工業生產及民間消費將會增加,因此節能減碳是否還會繼續有效持續,對我們而言是項挑戰。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訂定目標,希望產業界與民間一起推動、持之以恆。
  另外,政府也刻正加強發展綠能產業,包括太陽能及LED照明,目前為止都已顯現成果,太陽能產業是全世界熱門產業,我知道中國大陸在此方面,其各級政府與企業都很積極投入。對臺灣而言,我們的技術在此部份有其優勢,但同時也有困境要克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此外,在這兩項主流產業之外,其他綠能產業,包括電動車、風力發電以及其他生物科技等,我們也都在積極開發中。
  今年年初,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先生來總統府演講,他認為臺灣雖不生產石油,百分之99能源得依靠進口,但他卻覺得臺灣可以克服這些困難,因為我們有優秀的人才,可以彌補自己本身缺乏原料的困境;同時,他也認為我們應該針對IT產業來進行轉型,發展出所謂ET產業,這樣的產業轉型,不光是在我們所謂的硬體建設,也應該是在軟體人才的培育,這才重要。所以,我覺得臺灣將來要發展兩項主流產業,第一是太陽能,太陽能產業的發展面臨3個挑戰必須要克服,首先是人才,過去我們培養的都是一些IT的高科技人才,當然我們還有很多的產業人才,但這些IT產業主要是在半導體及平面顯示器;這方面的技術如何轉化成為太陽能所需要的技術與人才,一方面要培養新人,另方面是現有的人才要如何轉型,這是我們將來需要再努力的工作。
  第二、臺灣的產業缺少一個矽材原料的製造能力,主要還是靠日本、德國與美國廠的供應,這是臺灣發展太陽能要克服的問題,好在現在臺灣自己也已經開始推動,昨天一位企業界的朋友來看我,他已經設立了一個廠,從德國引進技術,自己再開發、製造。倘能如此,將來我們就可以說是一條龍,上、中、下游成為一貫的產業鍊,這樣一來,從原料的供應一直到製程,全部就可以我們自己進行。
  第三、臺灣的太陽能業者沒辦法自行設計我們所需要的精密機器與設備,這一套東西還是要從日本、歐洲進口,未來我們必須持續加強精密儀器的製造及研發能力。
  我覺得這三方面如果能真正克服,讓太陽能產業佔有很大的領先地位,今天我們的討論就很有意義。另外,兩岸的合作也是很重要的部份,兩年來,我們改善兩岸關係後,我們經濟部跟中國大陸的對口單位--商業部成立所謂搭橋專案,搭一座橋讓兩邊業者可以在共同利益產業找出一個合作專案,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在人才、技術、原料、設備、市場、管理等方面一起合作,這樣未來產業就會有很大的潛力與希望。
  我很高興搭橋專案已經有一個結果出來,就像LED,現在工研院有一個照明檢驗實驗室與北京國家電光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達成兩岸檢測相互承認備忘錄,有利臺灣LED產業與中國大陸產業交流與合作,希望在合作後,未來在太陽能與LED產業,能變成華人一個非常突出的產業,在國際間居領導地位。
  我很高興有機會提出對產業的看法就教各位,也希望今天研討會有一個圓滿結論,祝福研討會圓滿成功,也祝福各位貴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