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5月15日
總統出席一貫道師尊師母傳道80週年紀念大會暨四五孝親感恩活動

  馬英九總統今天下午前往高雄市出席一貫道師尊師母傳道80週年紀念大會暨四五孝親感恩活動,除向在場道親們致上誠摯問候之意,並感謝大家平日對傳揚儒家文化,並促進社會祥和及國家繁榮的付出與奉獻。
  總統致詞時表示,四月及五月是非常溫馨感人的季節,四月份有清明節、五月份有母親節,都讓我們有機會感謝祖先及父母的栽培與生養。
  總統指出,一貫道所提倡的教義與儒家思想最為貼近,張天然師尊及孫慧明師母傳道80週年,具有高深的文化素養與社會價值,可說與中華文化的傳承及發揚結為一體。今天的一貫道在臺灣及海外,特別是中國大陸,都是傳遞「人人孝悌慈、家家滿幸福」的境界。
  總統表示,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孝道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儒家經典中重要的一部就是「孝經」,開宗明義就説「夫孝,德之本也」,此外,論語學而篇也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又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也就說一個孝順的人,還會犯上,是很難想像的。因此,我們常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忠孝是相互為用的。
  不過,總統進一步表示,此概念有時會被誤解,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這點其實孔子不是這麼想的。在孝經中,曾子與孔子有一段精彩的對話,曾子問曰:「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也就是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算不算是忠孝。孔子回答「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這是什麼話?是什麼話?)曾子就覺得奇怪,兒子聽從父親的命令,有何不對嗎?孔子接著說了一段相當精彩的開釋,「昔者天子有爭臣7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也就是古時候天子有7個願意進諍言的臣子,雖然君子無道,但是他不會失去天下;「諸侯有爭臣5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3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亦即有朋友願意說真話,就不會有不好的名聲。而「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亦即一位父親,有一位願意告訴他正當行為道理的兒子,這位父親就不會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如果碰到一件不正當、不義的事情,兒子也要跟父親提出諍言;而「臣不可以不爭於君」,亦即身為部下的也不可以不跟長官提出諍言,「故當不義,則爭之」,也就是,凡碰到有不正當的事情,就要提出諍言,所以「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亦即,如果只是盲從,又怎算是孝道?
  總統表示,可能在座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難道父親的話還可以反對嗎?他說,我們不是鼓勵大家反對,而是強調要符合正當性,2500年前的孔子就有這樣精闢與活潑的思想,真的是中華文化當中非常寶貴的資產,所以今天看到一貫道提倡孝道、讀經,一定要深刻體會這些經典的道理,不要誤解它。總統說,現在中華民國公務員服務法也有規定,如果長官下的命令是違法,部屬可以拒絕,這就代表有不義的情況,就必須遵從義道,因此不可能出現所謂的愚忠、愚孝,這點是中華文化早已有的精闢想法。
  總統指出,一貫道重視孝道,經常表揚孝親楷模,讓我們社會更和諧、更有秩序,也讓我們感覺到這是一種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一貫道雖然從中國大陸傳來,但到了臺灣後才出現如此旺盛的局面。事實上,剛到臺灣時因為政治局勢的關係而被查禁,在場年長的道親可能有過不愉快的經驗,但一貫道仍默默地在傳遞儒家思想,直到民國76年,解除戒嚴後才得到平反,當時參與其事的內政部長吳伯雄先生在此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貢獻,也因此與一貫道道親有深厚交誼。
  總統表示,現在的一貫道已與過去完全不一樣,已傳至全球5大洲,80個國家,其中13個國家設有全國性一貫道總會,旺盛的情況可說空前。而一貫道的思想非常務實,要能夠為社會服務,其組織也相當有效率,我們看到八八水災,一貫道救災的速度與能量,讓人歎為觀止。天台山道場變成災民依靠的第二家園,讓人相當感動;此外,其第三個特色是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志工資源,就是在場所有道親,值得鼓勵喝彩。
  總統指出,他所提到的三化—入世化、企業化、志工化,代表了由大陸來到臺灣的宗教,在一個自由、民主、繁榮的土地上真正地做到枝繁葉茂,而不是花朵凋零,這是臺灣對於中華文化最大的貢獻。一貫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要向大家表達最深的敬意,因為大家創造真正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希望大家繼續秉持這樣的理念,讓我們社會更為和諧、安全與繁榮。
  總統說,不久前他參加了佛光山及慈濟功德會的活動—浴佛節,今天又出席一貫道活動,看到臺灣的宗教在自由民主的土地上如此蓬勃發展,真的令人衷心高興,希望今天的盛會不是只有一場聚會,而是真正貫徹一貫道「挽世界為清平、化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的美好願景,期盼大家共同努力,發揮一貫道「忘己為人,盡其在我,誠敬奉獻」的情操,一起為社會國家努力。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