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9年04月10日
總統出席高雄軟體科技園區「兩岸經濟協議座談會」
馬英九總統今天下午率同經濟部、陸委會、農委會及勞委會等部會首長,前往高雄軟體科技園區,與嘉義、台南、高雄地區產業界、教授、農民及勞工代表舉辦「兩岸經濟協議座談會」,向與會代表說明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的重要性,並接受與會者提問。總統重申,長期而言,兩岸經濟協議絕對是利大於弊的政策,政府也保證洽簽過程中絕對會維護台灣主權,確保民眾權益。
總統致詞時表示,兩岸經濟協議是分次到位的自由貿易協定概念,所謂自由貿易協定是世界貿易組織下的機制,它規定任何兩會員國所談的關稅減少協議都得適用於所有會員國家,也就是叫做自動最惠國待遇。而我們所要簽的兩岸經濟協議是採取架構協議的方式,並非一次到位。總統說,以新加坡和美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為例,談了3年,簽了後,主文加附件多達一千四百頁,規模龐大。我們已經落後其他國家許多,所以,採取架構協議可以延長談判時間,讓我們有更多時間因應。
對於簽訂兩岸經濟協議可能帶來的傷害,總統強調,經濟部已經依影響程度區分為「損害救濟」、「調整體質」、「輔導振興」,編列10年950億元的預算幫助可能受影響的廠商,這些工作經濟部都已經做好準備。
總統也向與會者說明不簽兩岸經濟協議的傷害,將可能讓台灣從外交孤立之外更變成經濟及對外貿易孤立,因為世界局勢變化很大,尤其是亞洲,過去10年亞洲最大的變化就是區域內的貿易超過區域外的貿易。2000年時亞洲只有3個自由貿易協定,到去年8月增加至58個,成長19倍,就只有台灣和北韓沒有參加,因此,若我們不儘快參與區域整合,很可能會被邊緣化。
總統指出,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就如同我國當年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方面期待,另一方面又怕受傷。但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台灣整體的對外貿易由2001年2,200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900億美元,貿易額增加2.2倍,這就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好處,當然我們也有受到傷害,包括開放稻米進口、漁民用油的補助受到限制,但整體而言是利大於弊。
總統進一步說明,兩岸經濟協議的內容之一是減讓關稅,關稅減讓後,我們對中國大陸的外銷可以增加,但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外銷也會增加,就要看是否會影響到我們相對弱勢的產業,這方面,我方儘量爭取不納入。另外一方面,農業完全不納入談判內容,也就是不會增加任何一項農產品開放,已經開放的項目稅捐不減少;勞工部分則完全不開放。另外,我們對中國大陸的外銷也會因為稅捐減免獲益,中國大陸的平均稅率大概是9%,台灣大概是4%,雙方同時降低到零時對我方較有利,可以省下近千億的稅,如此一來,在台灣的外商會較有意願增資,同樣的,外商來台投資的意願也會增加,長期的效益就會出現。
總統強調,帶領台灣走出去是他身為總統的責任,要能夠看到未來10年、20年的世界發展趨勢,亞太區域已產生巨變,我們要急起直追,才不會在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
總統於座談會結束前總結內容指出,簽訂兩岸經濟協議是出於良性循環的戰略考慮,我們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例如前年6月與12月二次江陳會之間,美方宣布同意對台64億美元的軍售;去年12月第四次江陳會談完,元月下旬美國第二批軍售也通過;同時,第二次江陳會後,台灣就加入政府採購協定,成為第41個締約國,可以參加全世界的政府採購,商機約有9千億美元;去年5月,我們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兩岸關係的改變並沒有影響台灣的國際關係,反而是相輔相成、良性循環。
總統說,政府鬆綁赴中國大陸投資政策後反而吸引台商返台投資,頂新集團就是很好的例子。從96年到98年,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金額由97億降為60億,反而回來的廠商變多了。這就是政府對企業的作法,讓企業有充分的自由決定要做什麼,藉此,我們希望可以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國家洽談自由貿易協定。
總統再次強調與中國大陸洽談經濟協議的原因,台灣現有簽署5個自由貿易協定,但都在中美洲,貿易額加起來不到千分之二,而且不是主要貿易夥伴。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要與主要貿易對手談才有效果,這就是從問題根源做起。如果我們與中國大陸談好了,對其他國家的誘因會增加,壓力會減少,這也是為什麼台灣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後,與美、日、歐盟的關係也都變好了。同樣地,國際關係改善、國際空間增加,我們又有更大的信心與安全感深化兩岸關係,這就是所謂的良性循環。
對於有人擔心簽訂後是否朝統一傾斜,總統表示,簽訂後反而有助於維持台海現狀,這完全符合台灣主流民意,政府在談判過程絕對會要求對等、尊嚴,協議內容也不會有政治語言,是純粹的經貿協議,但我們也會注意可能的政治效應,一方面維持台灣的主體性,一方面因應未來的變化。
最後,有關公投的問題,總統指出,公投乃是憲法賦予人民創制及複決的權利,但全世界272個自由貿易協定都是送交國會審議,國際上沒有公投的慣例,法律上也不允許直接交付公投,因為依憲法規定,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是同樣的規定,要先送立法院審議,再由立法院審議來決定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