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9年03月27日
副總統專題演說「短不會空,長一定多──兩岸經濟協議(ECFA)對台灣的影響」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由高雄縣義守大學所主辦的「台灣經濟大戰略──一個台灣經濟老兵的真情告白」學術演講會,並以「短不會空,長一定多──兩岸經濟協議(ECFA)對台灣的影響」為題發表演說。
副總統全程以閩南語演說,內容如下:
馬總統自上任以來,本著「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努力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協議 (ECFA),如今隨著兩岸逐步進行協商,此一協議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由於有些民眾對兩岸經濟協議的內容不清楚,且還有少部分人刻意曲解協議的內涵,傳布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企圖誤導民眾的看法與判斷,造成民眾擔心個人或產業的利益會受到影響,因此不論是疑慮或誤導,政府都有責任解釋清楚,以減少民眾的不安。
兩岸經濟協議是海峽兩岸針對經貿議題與事務的約定,經濟協議一定會對經濟有利,才需要雙方藉由約定來保障利益。若從下列三個問題來看,更可以瞭解政府為什麼要推動簽署這項協議。
一、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對台灣到底有那些好處,又有那些可能不利的影響?
二、兩岸經濟協議究竟要怎麼談判,才能為台灣爭取到最多的好處,將不利的影響縮減到最少?
三、兩岸經濟協議簽定後,對台灣經濟發展到底能產生什麼幫助?
針對上述這三個問題我將加以說明,希望大家能因此對兩岸經濟協議有更多的理解。
一、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對台灣有那些好處?又有那些不利的影響?
台灣過去因為在經濟發展上的成功,贏得了世界的尊敬。然而,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卻遲滯,關鍵就在於區域經濟結盟是當前國際社會的主流,而我國卻無法加入區域經濟組織,也未能參與區域經濟協議。當其他國家在區域經濟體系中互相享有優惠,必然使得台灣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極端不利的地位,甚至淪為國際經貿孤兒。
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崛起,已成為國際間不可忽略的事實,尤其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大陸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在那裡,商機就在那裡。過去美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產值的50%,現在,中國大陸市場占台灣出口值的40%,既然世界各國都重視中國大陸市場,台灣也不能例外,必須積極開拓這個市場。
因此,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的好處,以及不利的影響如下:
(一)好處
1.台灣可藉兩岸經濟協議取得優勢條件,才能與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國家競爭,擴大爭取中國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並以此推動台灣的經濟成長。
2.台灣可以兩岸經濟協議為起點,逐步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使我國得以擴張經濟的動能,而不至於淪為國際經貿孤兒。
3.簽署兩岸經濟協議不僅與當前國際發展的潮流相結合,也符合台灣四百年來,經濟開放、貿易自由的傳統。
(二)可能不利的影響
1.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相差懸殊,所以開放措施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台灣經濟規模小,因兩岸經濟協議而受到影響的產業,可能會對台灣整體經濟產生較大的衝擊。
2.台灣與中國大陸是經濟上的合作夥伴,但在政治上卻屬敵對的雙方,經濟上的擴大開放可能使有些人心理上產生矛盾,而不知如何適應。
二、兩岸經濟協議要怎麼談,才能爭取最多的好處,將不利的影響減至最少?
談判必然是「有取有捨」 (give and take),我們的談判原則就是「趨吉避凶」,為台灣爭取最多的好處,但將不利的影響減到最少。然而,那些是我們要取的?那些是我們要捨的?
1.經濟協議的談判項目繁雜且曠日廢時,雙方會先協商出一份早期收穫清單,也就是在協議簽署後最早階段,可以先行開放或取得關稅減讓的產業與產品的名單。對於這份清單,我們若要求的多,對方也會比照而大肆要求,所以,我們會選擇對台灣經濟最有利,也是最迫切的產業與產品,要求對方開放,但同時只對中國大陸的產品「開小門」,做小幅度的開放,以減少可能的衝擊。
2.我們一定全力維護台灣民眾的利益,對於民眾有較多疑慮的地方,我們會堅守底線,絕不開放。不會開放的項目包括:
(1)中國大陸農產品:目前已開放進口的1,415項大陸農產品中,有936項是民進黨在2000年到2008年執政時所開放,而馬總統上任後,從未再開放任何一項農產品,我們的談判也絕不會同意再開放任何新的農產品進口。
(2)中國大陸的勞工:根據國際慣例,勞工議題不在雙方經濟協商議題之內,所以我們絕不會開放讓中國大陸勞工進來,不會使台灣勞工的就業機會受到影響。
(3)勞力密集的中國大陸工業產品:中國大陸具有低廉的勞動力,所以在勞力密集的產品上享有很大優勢。對於這類的敏感商品,我們斟酌情形,不列入早收清單,以免傷害台灣的相關產業與勞工的福利。
(4)涉及政治意識形態及專業考量的服務業,如律師、會計師、媒體等,也不在開放之列。
三、兩岸經濟協議簽定後,對台灣經濟發展到底能產生什麼幫助?
根據政府仔細評估,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可以為人民帶來更多發展機會,為產業創造更多利基,並為台灣打開新的發展局面,所以此一協議對台灣整體而言,一定是利大於弊。
台灣的經濟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依據我3、40年來服務於政府的經驗,台灣經濟在不同階段,如遭遇來自國際的衝擊、或者受到內部發展瓶頸的限制等,都會影響發展的腳步。而在這些階段,政府的政策都發揮了不同程度的引導作用。如果政策正確,即使有些頓挫,台灣仍能安然渡過危機,台灣經濟也因此脫胎換骨,走向嶄新的階段。相反的,政策若不正確,經濟發展就不止頓挫而已;錯誤的政策會造成經濟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
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及我國與美國斷交,都造成經濟與社會的重大衝擊,也使得產業成本大增,外資裹足不前;1980年代後期,新台幣大幅升值,造成傳統產業出走;1990年代台灣經濟轉型,許多產業面臨被淘汰的壓力。這兩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也對台灣經濟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這些不同階段,政府所面臨最主要的挑戰,就是如何以積極的政策,為台灣找到出路,從而帶領台灣脫離困境。
如今,國際經貿板塊已發生轉變,而台灣卻始終未能走出自己的新方向,政府對此當然責無旁貸。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已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世界各國也無不積極爭取這個市場。而對於中國大陸,我們不僅有地利之便、有語言及文化優勢,還有台商多年經營的網絡與經驗,更沒有理由畫地自限,將這個龐大市場拱手讓人。
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就是要為台灣產業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讓我們能藉大陸市場,進一步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利用中國大陸的發展機會,我們可以趁勢而起,再創經濟新高峰,也使台灣成為站在中國大陸肩膀上的小巨人。
兩岸經濟協議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幫助,至少有以下幾項:
1.台灣經濟將有新動能:台灣產業若能在崛起的大陸市場,佔據有利的地位,台灣經濟就能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
2.台灣經濟將有新機會:台灣一旦藉由兩岸經濟協議連結大陸後,將可能進一步參與東南亞國協及其他區域整合。這些都將為台灣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3.台灣經濟將有成為亞洲或世界核心的可能:由於能和世界最主要的新興市場緊密連結,台灣不僅將成為台商及外商營運總部的首選之地,更有機會發展為亞太經貿樞紐,甚至全球的營運與創新中心。
結論
總結我的說明,我認為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後,台灣經濟未來「短不會空,長一定多」。
(一)短不會空
台灣雖有部分產業會受到衝擊,但只要在早期收穫清單上緊守「開小門」的立場,減少受衝擊的範圍,政府再提供適當的補救措施,爭取調整時間,台灣產業一定可以度過難關,另創新局。
(二)長一定多
在與中國大陸市場連結後,台灣將有絕佳條件吸引台商、外商來台投資,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長期來看,台灣經濟力量將因此更加強大。
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後,不會只有大企業獲利,台灣的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民眾、勞工、農民也同樣可以得到好處。
(一)中小企業
台灣有些中小企業固然受到開放進口的衝擊,但有些卻能積極轉型、自我改善,反而打開了新局面。例如,有人說襪子、毛巾等傳統產業受到開放的影響最大,但我們卻看到有些業者積極創新,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研發健康襪子、毛巾蛋糕等,照樣賣得嚇嚇叫,行銷全球。此外,中小企業亦可藉著進入大陸市場,利用這個舞台及機會,發展成大企業,例如寶成製鞋、康師傅食品、旺旺食品都是例證。
(二)中低收入民眾與勞工
我們的談判重點,就是不讓敏感項目的中國大陸產品進口,但積極為台灣產品銷往大陸,找到更多更開放的機會。當台灣經濟條件相對改善後,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台商與外商投資,這些將帶來更多的勞工就業機會,也更有機會改善所得收入。
(三)農民
政府的立場是絕對不再開放新的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並將在協商中規範智慧財產權,以確保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力,使台灣農產品有更多機會銷往大陸,增加農民的收入。
我個人多年來在政府單位服務,始終在為台灣經濟打拼,為台灣產業與台灣民眾爭取更多利益。我深知台灣經濟正面臨轉骨的關鍵時刻,簽署兩岸經濟協議是台灣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對台灣「短不會空,長一定多」。而新政府受人民付託,兩年來念茲在茲的,就是要帶領台灣找到新方向,開創新的局面。兩岸經濟協議是台灣關鍵時刻的關鍵選擇,政府將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不為個別政黨,也不為個人,而是為整個台灣發展所做的努力。
最後誠懇的希望大家能瞭解及支持,並做政府的後盾,一起為台灣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