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9年03月16日
副總統出席「2010年台灣投資說明會」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下午出席「2010年台灣投資說明會」,並以「發展台灣成為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籌資平台」(Developing Taiwan into a High-Tech and Innovative Industry Funding Platform)為題發表演說。
副總統在演說中表示,台灣經濟景氣逐漸回溫,經商環境明顯改善,未來台灣經濟發展前景樂觀可期;此外,台灣高科技產業群聚獨步全球,成為經濟復甦的領頭羊,政府計畫運用其充沛資金,建構一個高科技產業(或其他創新產業)籌資平台,將台北打造成為區域金融中心,並推動「產業創新條例」鼓勵創新及招商引資,利用台灣在東亞地理上的樞紐地位,讓台灣成為多國籍企業在亞洲的營運總部。
副總統也強調,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是台灣走向東亞區域整合的第一步,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充分發揮其在東亞的地理優勢,成為本地區物流、人流、金流的彙集點,把台灣打造成東亞最重要的創新及創業基地。
副總統演說內容為:
今天很榮幸應邀參與台灣證券交易所與美林證券合辦的「2010年台灣投資說明會」。今天的投資說明會,除了有本土上市櫃公司參與,還特別邀請到世界各地掛牌的企業與國外機構投資人共襄盛舉。對於在座貴賓的熱心參與,首先表示最誠摯的感謝與歡迎之意。
一、景氣回春、投資可期
金融海嘯過去,國際景氣回穩,台灣經濟正穩步回溫,投資環境不斷改善,各項經濟指標都持續在好轉中。經建會最近公布的資料顯示,國內景氣領先指標連續12個月上升,景氣燈號連續三個月呈現黃紅燈;去年11月,對外貿易、工業生產及商業營業額年增率首先大幅擴增,去年12月起,消費者信心指數也持續上揚,並在今年2月創下51個月新高;消費者物價維持平穩,股市亦穩步走高。
根據各主要國內外機構的預測,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大約介於3.5%-5.5%之間。另根據主計處今(99)年2月的估計,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可望上修至4.72%,顯示台灣經濟已經逐步回穩,朝向金融風暴之前的水準邁進。
為了加速經濟復甦,政府正持續推動各項振興經濟政策,並全力推動法規鬆綁,各種產業發展、企業開辦、建築許可、環評審查等法規皆持續鬆綁,過去一年來,台灣的經商環境已有明顯改善。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10 年全球經商環境報告」,我國經商容易度評比較去年大幅躍升15 名;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09-2010 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第12,亦為4 年來最佳成績,顯見台灣的努力已受到國際的肯定。
處在國內外經濟回穩,兩岸經貿關係改善,台灣經濟發展前景應該可以樂觀期待。如果我們能夠適時的推出一些政策作為,應該可以開創新的局面。
二、高科技產業群聚獨步全球
我們都知道,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相當程度受惠於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政府和產業在科技研發的積極投入,以及資本市場為高科技及創新產業提供順暢的籌資管道。
目前,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全球已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IT產業,擁有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成為經濟復甦的領頭羊。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 200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產業聚落排名全球第一,高科技產業群聚效應獨步全球。台灣也有多項產品市占率傲視全球,以2008年為例,台灣有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等15項產品全球排名第一,另有IC設計、TFT-LCD等10項產品全球排名第二。至目前為止,台灣證券市場上市公司中,科技電子產業占總市值比重已達五成以上,占總成交值的比重亦達六成以上。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最新的統計,自2008年下半年放寬相關規定後,至今年1月底止,已申報輔導上市之外國企業共計50家,其中科技業有25家;2009年新上市之10檔TDR中,有5檔屬科技業,顯示台灣資本市場對科技業有極高的吸引力。
台灣既然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的生產鏈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應可以運用其充沛的資金,建構一個高科技產業(或其他創新型產業)的籌資平台。台灣的資本市場已相當成熟,上市(櫃)的企業也以高科技領域的企業為主,台灣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也對高科技企業,尤其是小型的高科技企業,十分熟稔,當能合理地評鑑它們的價值和風險。這些是台灣可以成為高科技產業籌資平台的有利條件,這個平台也是政府推動台北成為區域金融中心的主體計畫。
台北要成為區域的籌資中心,除了資本市場要開放、法規要透明、管理要有效率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吸引區域內具潛力的新創企業,在草創的階段即能以台灣為其資金的供應源。證券交易所最近在吸引台商回流方面成效卓著,大家有目共睹;但我期待未來證交所能進一步擴大戰場,把目標放到亞洲的區域內,吸引中、日、韓、東南亞等各國的創新型企業來台北上市。我們如果把目標放在高科技、創新、小型、初期階段等元素上,應可以和香港與新加坡等資本市場著眼於大型而成熟的企業有所區隔,建立屬於台北的資本市場特色。
三、推動「產業創新條例」鼓勵創新
我們對區域內的創新企業有興趣,想吸引它們來台北上市,不僅是希望能提供這些企業金融服務,同時希望更進一步的促進創新型企業的群聚,透過知識的交流、技術的累積,使台灣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創新基地。各位都知道,台灣產業必須擺脫以往以「降低成本」為武器的競爭方式,改而著重創新,才能使生產的價值提高,工資提升,經濟成長更上一層樓。台灣有優秀的人才和創新的能量,但創新活動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愈多人從事創新,愈多企業從事創新,創新就更為容易。因此以籌資平台吸引區域內的創新型企業到台北來會師,不僅是「招商引資」,而且是知識累積和加成的手段。
有鑑於創新對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政府最近提出「產業創新條例」作為「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後的產業發展方針。「產創條例」有別於過去對特定產業提供租稅獎勵的方式,改採功能別的獎勵,針對研發、人才培訓、營運總部及國際物流提供租稅優惠。這項租稅優惠沒有企業規模的限制,也沒有產業別的限制。換言之,不論大小企業,也不論製造業、服務業或農業,只要從事上述四項活動,都享受相同的租稅優惠待遇。
我國自1960年有「獎勵投資條例」以來,租稅優惠的對象都僅限於製造業,因此「產創條例」是個劃時代的方案。我國服務業的產值已占GDP的70%以上,但服務業的生產力偏低、出口能力不足,唯有鼓勵服務業積極投入創新研究,才能提高其生產力,並且打開出口的市場。同樣的道理,農業的產值占GDP的比率雖低,但就業人口仍眾;農業的持續生存發展也有賴創新以及既有智慧財產權的有效運用。「產創條例」是台灣產業擺脫舊有的成本思維,走向創新加值的重要政策構圖。
四、立足台灣、放眼大陸、佈局全球
台灣本身的勞動成本已高,因此做為成本競爭基地的條件逐漸消失,但台灣在東亞的地理上居於樞紐地位,傳統上以貿易立國,經濟體制開放,加上文化的多元性,有良好的條件做為多國籍企業在亞洲的營運中心。對本土的企業而言,在生產據點外移中國大陸或東南亞以後,更應該以台灣做為全球營運的總部。但不論是區域營運中心或全球營運總部,都必須交通便捷、資訊暢通、人才薈萃、金融鼎盛,而且在貿易上和亞洲主要國家均必須通行無阻。我覺得台灣無論在交通、資訊、人才三方面的條件均已到位,金融的條件也正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成熟,政府的工作則應優先打通貿易的任督二脈,建立市場的無障礙連結。
職是之故,我們已正式啟動和中國大陸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協商,順利的話,應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完成協商。ECFA將界定未來兩岸在商品貿易、服務業貿易、投資、智財權保護各方面自由化與合作的架構。一旦ECFA簽署,並經立法院通過後,我們即可進行上述各領域的進一步協商與安排,並簽署必要的協定。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將逐步建立兩岸間經貿往來一個自由、透明、有秩序、可協商、互利雙贏、可長可久的合作架構。
ECFA是台灣走向東亞區域整合的第一步。ECFA簽署之後,台灣將與任何有意願和台灣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進行談判與協商,使台灣完全融入東亞區域的生產體系,使台灣通往東亞市場的道路上不再有關稅、非關稅性的阻礙。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充分發揮其在東亞的地理優勢,成為本地區物流、人流、金流的彙集點,把台灣打造成東亞最重要的創新及創業基地。
我們期待本次投資說明會的舉辦,在國內外機構投資人與財經界相關人士踴躍參與下,能夠提升外資對台灣資本市場的參與,加強投資台灣,為台灣經濟活動注入新的動能。
最後,預祝本次投資說明會順利成功,並祝福大家健康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