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3月13日
副總統出席國際扶輪社第26屆地區年會並發表專題演說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下午前往嘉義中正大學出席國際扶輪社第26屆地區年會,並發表專題演說。
        副總統以「兩岸經濟協議(ECFA)的面面觀」為題,強調政府刻進行洽簽兩岸經濟協議,主要目標是要壯大台灣、連結兩岸及布局全球,讓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洲經貿樞紐及台商與外商營運總部。
        副總統強調,兩岸洽簽經濟協議絕不會有政治語言,自始至終都是經濟議題,政府會秉持一幫、二不、三要的原則,幫助人民做生意、提高台灣競爭力;要關稅檢驗、投資保障、保障智慧財產權;以及絕不開放大陸農產品及大陸勞工進口來台,請大家一定要放心。
副總統演說全文為:
        今天,3470地區扶輪年會選擇在嘉義中正大學舉辦,我以嘉義人身份歡迎來自各地社友先進,本人與扶輪社也有淵源,現在還是榮譽社員,因此對扶輪社有很深感情。首先要向大家拜個晚年,祝福大家虎虎生風、萬事亨通、氣勢如虹、馬到成功。
        我要向大家講述的題目,是兩岸經濟協議(ECFA)。這項協議,並不是政治問題,自始至終都是經濟議題,在協商過程中不會有政治語言及題目。即使如此,為什麼還會有許多人抱持疑問?經由媒體報導,大家都很關心,兩岸簽訂經濟協議後會有何影響?今天我要趁此機會,向大家作個說明。
        我的說明分為:第一、政府為何要簽訂兩岸經濟協議?第二、不簽會怎樣?第三、簽了之後會有何成效?第四、簽訂後有什麼影響及如何因應?第五、未來台灣經濟發展方向。
        第一,為什麼要簽兩岸經濟協議?本人參與政府經濟工作已四十幾年,我要向大家報告,現在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只要政策正確,我們在這十字路口將走得更為寬廣,但如果錯誤,就會愈走愈窄,所以,現在是關鍵時刻。
        一年前,我們面臨金融風暴,現在已慢慢復甦,而且全世界開始進入區域整合階段,很多國家集合力量形成共同市場或自由貿易區,例如歐洲、北美、中南美及東南亞等。東南亞國協今年開始加上中國大陸,接下來包括東協加三(日本、韓國)、加四(印度)及加六(澳洲、紐西蘭),這就是正在形成的趨勢,受到國際重視。
        在金融海嘯中,表現最好、受到衝擊最小的是亞洲市場,但我們在這個區域整合中竟然未參與,很可能會被邊緣化、變成孤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洽簽兩岸經濟協議的原因。由於這項協議是進入區域整合的門檻,對我們而言很重要,我們有百分之六十幾的出口貿易是在東亞區域,如果我們未參與其中,受害將是長期。
        第二、簽訂兩岸經濟協議後,外商對台灣投資將增加。近日,我接見許多國外賓客,包括日本、美國及歐洲等政商界人士,他們對兩岸洽簽經濟協議都表示樂觀,可以將台灣做為據點打進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市場。因此,如果外商對台灣投資增加,我們的就業機會也會增加,民眾的收入提高,台灣內銷市場景氣與經濟隨之成長,這些都有連帶關係,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後代子孫。
        第三、倘若不簽兩岸經濟協議會怎麼樣?一是對台灣投資減少,就業工作機會也隨之減低,根據勞委會的估計,預估將有四萬七千人工作機會受到影響;再來,台灣走進鎖國狀態,國際社會將不會重視我們。這樣的利害關係,大家應好好思考,簽訂兩岸經濟協議是為了國家及我們子孫的未來。
        第四、洽簽兩岸經濟協議的內容是什麼?對台灣未來有何影響?政府已做好準備,雖尚未正式開始協商,但我們的方案很清楚,就是「一幫、二不、三要」。
      「一幫」是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國家競爭力;「二不」是不進口中國大陸農產品及勞工,也就是說一定要顧及農民及勞工朋友的權益。馬總統與我在競選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時曾說過,我們執政之前,台灣已開放一千四百一十五項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其中九百多項是民進黨時期開放,但馬總統上任後未開放任何一項,未來也不會,此次協商不會談及農產品開放議題,所以請農民朋友放心,不要聽信謠言。此外,根據世貿組織的規範,勞工議題不在協商之列,有關大陸勞工的議題,並不是此次洽談內容,此一國際慣例我們會堅持。
      「三要」是一要關稅減免,我們的機械及石化產業出口到中國大陸要降低關稅,以提升我們產品的競爭力;二要投資保障,大陸台商眾多,我們必須透過協議更進一步保障台商的權益;三要保護智慧財產權,讓我們的農產品、文化創意產品商標及內容不被剽竊。另外,服務業進入中國大陸,例如台南擔仔麵、嘉義雞肉飯等,如果在大陸好好經營行銷,相信未來前景與機會可期,因為大陸內銷市場大,利用此次協議打開中國大陸市場,對我們的經濟發展也會正面助益。中華經濟研究院預估,簽訂兩岸經濟協議後,我們經濟成長GDP將可增加百分之一點七二,就業人口增加二十六萬人。
所謂協議是有給有得(give and take ),但我們不會將門打得太開,因為兩岸經濟架構協議之所以稱為架構,就不會將項目訂得太多,而是選擇急迫性、原則性項目洽談,如此我們的產業就不會受到太大衝擊,可以將傷害降到最小,爭取最大的利益。這麼做,比較弱勢的產業就不會受到太大衝擊與影響,政府將與業界保持密切聯繫,而且政府已有完整的配套措施,經濟部將分十年編列九百五十億元經費,來振興輔導、調整體質及損害救濟,農委會也有計劃輔導農業,勞委會對勞工輔導也已制定計劃,包括訓練、失業補助等,比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的因應措施更為完備。
        最後,也就是第五,談到未來台灣經濟發展方向。台灣經濟已進入轉型期,我記得三十年前我擔任國貿局長、二十年前擔任經濟部長時,台灣面臨不同挑戰與困難,尤其新台幣升值造成很多中小企業停止營業,選擇出走外國,但現在都已變成大型企業,例如寶成製鞋,現在工廠已達四十八萬多人,全世界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穿其品牌鞋子,台灣的廠區現已做為研發中心;康師傅食品,二十年前由中小企業前往大陸發展後,現在一年大陸有六十億包泡麵的生產量;旺旺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這些就是轉型後找到更大舞台的例證。這是我們的機會,如果不爭取到這機會,將來我們可能會後悔。
        貿易是彼此往來、互蒙其利,我們要爭取市場及公平競爭機會,主要目的是「壯大台灣、連結兩岸、及布局全球」,我們要將台灣建設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洲經貿樞紐及台商與外商營運總部,這是將來台灣要走的路。
        台灣有個優勢,就是我們的人才資源很充裕、中小企業有活力,這些條件我們要好好發揮。此外,台灣的農業已有很大發展,政府在推動的六大新興關鍵產業中,精緻農業就是其中一項,我們的農產品都是朝向安全健康的方向研發、生產,這是很正確的方向。
        所以,我們對台灣有信心,就應持續往前走。兩岸經濟協議是我們要走的路,是為台灣經濟找出路,更是我們關鍵時刻要做的關鍵選擇。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