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9年04月22日
總統接見民間環保團體代表
馬英九總統今天下午在總統府接見民間環保團體代表一行,對訪賓多年來致力推動環保工作的用心與付出,表達肯定與感謝之意。
總統表示,今天是地球日40週年,很高興能再次與大家見面,他個人非常樂意定期與環保先進們溝通意見與看法,以做為政府推動環保政策的參考。
總統表示,這兩天他分別在台北與高雄參加全國災害防救演習,希望能將防災整備落實到基層,以減少災損,然而這些都只是治標的工作,政府若不積極推動國土規劃,未來的防災工作會愈來愈困難。
總統表示,因氣溫上升、氣候變遷,對台灣週邊的影響比想像中大得多。根據統計,上一世紀全球氣溫上升0.74度,而台灣卻上升1.2度,比全球氣溫上升多62%。去年聯合國在一項報告中指出,全球70%的天然災害都發生在亞太地區,而台灣有73.1%的國土與人口,面臨地震、水災、颱風及土石流等4種天然災害的威脅。
總統進一步表示,去年8月莫拉克颱風在阿里山降下2,965公釐的雨量,連阿里山遊客中心都淹水2公尺;芭瑪颱風未到已有災情傳出,颱風走了,災情還沒走,更在菲律賓三進三出,這些現象在過去都很少見。依照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團隊(UNIPCC)的年度研究報告認為,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是元凶,因此各國政府均將節能減碳視為重要政策。
總統指出,目前台灣經濟已開始復甦,但他希望是具有台灣特色的經濟復甦-高就業成長、創新、節能減碳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他個人也曾召開多次有關節能減碳的會議,將今年訂為「節能減碳年」,行政院亦將於每個月召開跨部會會議,預計有30多個計畫正逐步推動。
總統指出,政府上任迄今約2年,台灣在2008年碳排放減少4.4 %,去年減少達5%。他在競選時提出,計畫在2016到2020年間,將台灣的碳排放量減少到2008年水準,而今天已向前修正至2005年的水準,在2025年時將碳排放量減至2000年的水準,這是一項挑戰,而政府也承諾到2020年時減少常態排放(BAU)30%,即使如此,壓力還是不少,不過對一個沒有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與洽簽「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國家而言,算是一項不小的承諾。政府也希望將來有機會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相關活動,去年我國無法參與在丹麥舉行的會議,現在仍繼續爭取中。
總統強調,在推動節能減碳過程中,台灣也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遇到兩難的問題,因為經濟發展與節能減碳,兩者間不可避免的會有部分衝突,但政府一定會在可能的範圍內尋找雙贏之路。
總統指出,前年7月政府開始實施電費折扣措施,到今年2月底,總共節省大約70億度電,相當於台中市107萬人口3年的住宅用電量,也減少碳排放量達448萬公噸。政府也瞭解,就碳的排放量而言,住宅所占的比例很低,最主要還是來自產業,但不論如何他還是要求總統府同仁實施油、電、水、紙的節約方案,至目前為止共節省約1千萬,雖然不多,但這是每個人都應養成的習慣,是一個態度問題,縱使被少數人取笑,也應該繼續執行。此外,台灣是缺水地區,節水也非常重要,目標是由每日人均用水量274公升降到250公升。而他在台北市長任內是定為245公升,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可以做到,但仍需繼續努力。
總統進一步指出,政府也實施「綠色造林計畫」,預計在8年內造林6萬公頃,政府每公頃補助12萬元,但誘因不足,因此仍要加強推動。自他上任後,已通過「再生能源法」及「能源管理法」,而「國土計畫法」也已送到立法院,另外,「溫室氣體減量法」及「能源稅法」則是未來政府努力的目標,這些工作無法一次完成,只要逐項進行仍然會有成果。
總統表示,新政府上任後,已扭轉之前能源使用效率不斷下降的趨勢,雖然部分與經濟不景氣有關,但即使如此,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總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環保團體代表包括台灣生態學會董事長胡雅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劉國信、台灣綠黨召集人潘翰聲、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副會長蔡嘉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許心欣、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林淑英、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林耀國、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陳秉亨等,下午由行政院環保署長沈世宏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賴峰偉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