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9年04月21日
總統接見法務部馨生人轉任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志工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在總統府接見法務部馨生人轉任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志工,對他們將自身傷痛化為大愛,鼓勵被害人家屬走出傷痛,表達最高的肯定與敬佩之意。
總統表示,他過去在法務部服務3年3個月期間,推動22個法案,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犯罪被害人保護法」,而「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於民國88年配合該法通過而成立,目的在提供被害人或其家屬協助。
總統指出,該法在立法時,政府即深刻體會到在犯罪被害人與加害人間存在一個不公平現象,有時加害人反而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尤其像監獄是受刑人集中的地方,容易獲得社工團體的注意而獲得適當輔導,這雖然是對的、也是應該要做的事。然而,被害人卻往往分布在社會陰暗角落,承受著心靈與肉體的煎熬,而沒有一個正式的組織去關心這群被害人。因此政府決定要改變這種現象,所以法務部當時就成立了「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
總統表示,受害者不論是肉體或心靈的傷害,絕對需要漫長的復元過程,這些復元工作包括:安全保護、損失賠償、訴訟協助與教育宣導等,涉及層面相當廣泛,若得不到政府與民間的關注,可說是對被害人的二度傷害,因此他要再度肯定法務部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
總統強調,在座志工每一位都曾是犯罪事件被害人,也曾經歷自身或失去親人的痛苦,現在能從被害人的角色,轉變自己,將自己的小愛,變成人間的大愛,關心其他犯罪被害人,共同分享經驗,提供協助。而在座志工比起其他一般人,又更能讓接受輔導者感到貼心與受用。
總統表示,中華文化典籍中「四海之內皆兄弟」、「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及「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等都具有博愛與眾愛的理念,過去在中國大陸從事志工活動的人不多,這當然與社會是否享有自由、民主、繁榮與富足有關。但志工運動在現今台灣社會日益蓬勃,已成為一種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服務利他的工作包括:與人分享時間、精力,就是當志工;分享金錢,就是捐款;分享健康,就是捐血;分享生命,就是捐贈器官,捐贈大體提供醫學研究。
總統以他曾經在美國加州捐血中心捐血為例表示,華人社會對於捐血有錯誤的觀念,認為捐血會傷元氣,因此亞裔的捐血率不到2%,但反觀國內的捐血率超過10%,只要捐血中心發布缺血訊息,就可以看到各地捐血中心或捐血站出現人潮,踴躍捐輸,這是台灣社會的可貴之處。
總統進一步表示,從事志工活動是目前台灣重要的社會現象,不只在台灣,在海外也一樣。例如,慈濟現在已成為全世界救災、救難的第一品牌;上個月他出訪人口只有1萬2千人的友邦吐瓦魯,就遇到林芳瑜小姐放棄高薪工作,在吐國教導孩子們做環保,受到當地人喜愛,被稱為「微笑小姐」,為台灣從事最好的國民外交。此外,陳樹菊女士將平日賣菜的點滴累積捐給母校仁愛國小興建圖書館,被「富比士」雜誌評選為今年亞太地區的慈善英雄,其他還包括成龍、姚明及媒體大享梅鐸母親等,但相較於這些名人,台灣的陳樹菊女士及一些默默付出的人,更令人感到人世間有許多善心人士分布在社會各個角落。
總統也再次感謝被害人保護協會的志工們,並希望大家繼續協助政府消除社會上的黑暗角落,鼓勵無助與內心焦慮不安的被害人或家屬渡過人生幽谷,重見光明,讓台灣的社會更加祥和、安定與溫馨。
法務部馨生人轉任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志工上午由法務部部長曾勇夫、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董事長顏大和陪同,前來總統府晉見總統。總統府副秘書長賴峰偉也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