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3月05日
副總統出席台灣高鐵「高速啟動-駛向台灣經濟新發展」論壇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下午前往「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出席台灣高鐵「高速啟動-駛向台灣經濟新發展」論壇。此次論壇為首次舉行,副總統說,他感到非常有意義,並希望透過對高鐵全面的「健康檢查」,健全高鐵本身的體質與營運,同時就高鐵在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定位及形塑台灣軟實力的內涵,勾勒出一個明確的藍圖。
         副總統致詞表示,他在1997年9月1日出任行政院長,24天後高鐵就完成決標,由台灣高鐵聯盟(台灣高鐵公司的前身)負責高鐵的興建與營運,此一重大政策決定盡快決標,主要是考量國家發展、民眾生活這兩個層面的需要,因從1990年代起,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西部走廊的人口愈來愈多,台鐵、省道、中山高速公路、第二高速公路等運輸系統逐漸飽和,加上沿線各大都會區的道路系統也快速興起,台灣西部的交通網路日趨雍塞,所以必須趕快設法解決。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台灣西部土地有限,且缺乏石油及天然氣等天然能源,興建第三條高速公路會造成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增加,不利台灣永續發展;而高鐵的土地使用量,是中山高的1/3,第二高的1/5;能源消耗,以每人每公里來計算,高鐵是汽車的1/5,碳排放量則是汽車的1/4。因此,政府基於符合節能減碳,減少公共支出的考量,決定以BOT的方式興建並營運高鐵,讓台灣擁有快速、節能、乾淨的運輸系統,他認為這個決策到今天依舊是正確的決定。
        副總統說,他曾參與解決高鐵在興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機電系統由歐系轉日系,這是因考慮到日本的地理環境與台灣較為相近,日本高鐵的運作也相當成熟,於是建議改採日系的機電系統;第二個問題是高鐵興建時適逢亞洲金融風暴,面臨銀行貸款困難,他在行政院出面協調,責成經建會、交通部、財政部等相關部會專案輔導,最後由交通部擔保,與高鐵、銀行團簽訂三方契約,使高鐵獲得貸款繼續興建;第三個問題則是高鐵快要完工前發生財務困難,他曾出力協助高鐵取得資金挹注,讓這項公共工程終於完工。
        副總統指出,高鐵是台灣近10幾年來規模最大的公共工程,也是影響最深的交通建設,它創下四項紀錄:第一、高鐵計畫是全世界單一工程規模最大的BOT案,也是全世界高鐵唯一的BOT案;第二、高鐵施工品質良好,新竹站在2002年第8屆國際建築雙年展獲好評,又高架橋樑長達157公里,在2005年獲得英國營建(BCIA)大獎;第三、高鐵從動工到通車花了6年7個月,比南韓節省將近一半的時間;第四、高鐵從動工到通車期間,適逢國際景氣不佳,對國內經濟發展幫助很大。
        副總統強調,高鐵仍有許多需要檢討改進之處,例如高鐵的財務估計太過樂觀,財務結構不健全;高鐵的旅運人數評估太過寬鬆,前年雙十節最高旅運人數16萬4千人次,依舊沒有達到原本估計最低旅運人數18萬人次;高鐵通車迄今3年仍未啟動站區開發,不僅影響營運收入,也無法帶動週邊的區域發展。
        副總統表示,根據高鐵統計,高鐵旅運人數迄今達到平均每人搭乘3.6次,已成為民眾日常的交通工具及生活的一部分,對於高鐵的未來,他有五項期許:第一、保持最佳狀態,在昨天高雄甲仙地震發生前,高鐵創造「零營運責任事故數」紀錄,然而對於昨天地震災害的處理,仍須加強安全營運和危機處理的應變能力;第二、發展高鐵產業,希望繼續培養高鐵興建及營運人才,並積極發展為高鐵產業,甚至外銷至其他國家;第三、強化應變能力;第四、加速站區開發,帶動鄰近地區發展成為現代化的社區;第五、創造高鐵文化,讓高鐵快速、方便、準確及清潔的印象,逐漸發展為高鐵特有的文化,進而轉化為台灣軟實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