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出席「天下經濟論壇」開幕儀式
中華民國99年01月18日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天下經濟論壇」開幕儀式,並致詞擘劃台灣未來的經濟前景與規劃,盼藉由帶動高就業成長的復甦、全民創新、全民參與的綠色經濟及參與區域的經濟整合,將我國打造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與台商營運總部,厚實台灣長期發展的基礎。
  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我在兩年前競選時所提出的願景,就是希望把台灣打造成三個方向:第一是全球創新中心、第二是亞太經貿樞紐、第三是台商營運總部。這些目標政府並沒有改變,未來我們的發展還是以創新、區域經濟整合與全球化做為策略主軸,創造台灣在全球與亞洲的經濟價值,以實現三個目標。
  但是新政府上任沒有多久,就遇上百年罕見的金融海嘯,在過去的20個月當中,景氣嚴重下滑,出口大量衰退,幸好在人民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現在已經見到非常明確的復甦跡象,當初政府大力擴大內需、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並保障銀行存款全部數額,我國也是第一個實行此制度的亞洲國家,同時政府也發放消費券,幫助大家渡過難關,另提出有史以來最龐大的搶救失業計畫,幫助弱勢族群。
  以上這些政策現在已可見其效果,台灣的景氣燈號由藍燈一路上升至紅黃燈,外銷訂單恢復情形十分強勁,甚至超過2年以前的規模,去年股市上升了78%,在全球名列前矛,而行政院主計處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為4.39%,國內外其他的研究機構對於台灣的經濟預測也逐漸地向上調整,因此我們有信心今年將是台灣的經濟復甦年。
  不過,光有復甦並不夠,全球許多國家都在復甦,我們應該有能力、決心與抱負來打造不一樣的復甦模式,這正是本次論壇所希望看到的亞洲成長的新思維與新動能。我認為這是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復甦模式(an economic recovery with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s),我心目中的復甦模式是屬於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模式,也就是說復甦的過程由全民參與,復甦的果實由全民共同享有。
  這其中包括它必須是能夠帶動高就業成長的復甦。各位可以看到,在2000年時全球的經濟,包括台灣在內,都是由網路公司的泡沫化與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而來的復甦,當時復甦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沒有創造足夠就業機會」(jobless recovery),那時有許多領袖呼籲全球應擴大「全球化的贏者圈」(expand the winners’circle),意即把贏者、獲勝者的圈子擴大,重視就業與勞工的技能訓練與培養,讓成果為全球所分享,可惜此理想在當時並無法實現;因此我們現在要從事的復甦,應該要扭轉過去的缺失,進而增加就業、縮小貧富差距。中華民國過去一向是貧富差距很小的國家,但最近10年我國的M型社會情形愈來愈顯著,使得很多家庭的貧富差距產生很大的落差,所以希望未來的復甦要著重就業的提升,減少失業,讓復甦的果實為全民所分享。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過去透過對外貿易與全球化的成長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台灣的對外貿易,即出口加上進口,已是國內生產毛額的1.39倍,因此若我們想要達成「均」與「富」的目標,當然這並非易事,但是過去我們曾有機會做到,當時我國發展勞力密集產業,大量吸引鄉村與都市家庭剩餘勞動力加入經濟發展,改善了就業問題,增加家庭所得,經濟分配愈益平均,現在已不可能期待製造業再次扮演同樣的角色,因為製造業已走向自動化、技術密集化,就不可能如同過去提供如此多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把期待轉向服務業。
  在新的一年我們會特別強調服務業的發展,中華民國第三個重要工業政策法案-「產業創新條例」將在未來數月內完成立法,法案中規定政府機關對於所轄的產業發展計畫,需要協助業界進行轉型。易言之,政府由過去純粹的管理者角色,將要轉變為促進發展的輔導角色,相信此舉可讓民間活力更加提升,讓我國服務業呈現完全不一樣的風貌,並讓更多人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
  除了先前所提帶動高就業成長復甦層面外,第二個層面即是「全民創新」,2005年5月的美國商業週刊就以「Why Taiwan matters?(為何台灣重要?)」作為封面文章,該刊之所以選擇台灣做為封面故事,就是肯定台灣在高科技產品的設計、創新能力,也因為有此能力,展現台灣高效率的管理,不但在高科技產品可以做到「即時上市」(time to market),甚至可以提升至「快速上市」(quick to market )的境界,使得產品可以快速到達客戶手上,這是台灣在高科技價值產業鏈的價值所在,也就因為這個價值優勢,在世界經濟論壇(WEF)2009-2010的全球競爭力評比,我國的排名從第17名上升5位名列第12位,另在創新領域我國則是全球第8名。
  事實上,台灣是一個高度重視教育的社會,創新能力本來就很強,台灣拿到全球第8名,顯示我國的創新能力仍在繼續提升當中,因此我國要在此良好基礎繼續增加廣度與深度,所謂廣度指創新能力絕不僅只限於高科技產業,我國的產業創新條例所鼓勵的對象也包括傳統產業與農業在內,因為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包裝行銷,把這些產品推廣至全球。事實上,在座諸位若曾享用台灣水果,都會覺得台灣真是亞洲第一,甚至於某些項目還是全球第一,不論是花卉、水果、種苗、有機農業或水產養殖等,若能結合台灣非常豐富的在地文化,透過創新將其推廣至全世界,即可增加其附加價值,這一點已經有很成功的例子。例如台南企業在大陸的Tony Wear成衣、康師傅方便麵、旺旺食品、鼎泰豐還有85℃的咖啡等。
  我再講一個例子,上禮拜我到彰化的芳苑鄉拜訪文蛤養殖業者。文蛤是一種養殖蚌類,業者養的文蛤叫做牛奶文蛤,用牛奶餵文蛤,所以文蛤長得又白又嫩,不過文蛤有一個缺點:會吐沙,所以消費者買回家之後還要泡在碗裡面一段時間吐沙,但業者採用沖水的方式讓文蛤將沙吐光,叫做「SPA文蛤,」「牛奶加SPA」,像這種文蛤就可以直接下鍋,深受家庭主婦的歡迎。我認為這就是創意,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高科技,但是一樣可使產品增加新思維、新動能,這並不限於高科技,更不用說有越來越多高科技領域的公司願意到台灣設立創新中心或研發中心,從WiMax、雲端運算、智慧城市、生物科技等等,所以若能夠透過創新,將品牌、製造與研發三合一,台灣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但我還有一個想法,台灣有人才、技術、籌資能力的條件,我願意提出一個「全球創新走廊」的構想給大家參考,大家都知道,當前不論是美國、歐洲或日本等先進國家都有很強、很深厚的科技創新能力,而亞洲的許多國家卻缺乏產品與市場創新的能力,所以一邊有技術、資金,一邊有龐大的市場,可是缺乏技術資金,台灣在這當中可以扮演一個角色。台灣的市場不大,但有時反而可成為一項優點,有技術、有資金、有人才,很適合做一個新產品的測試場,可以帶來商業化與商品化的創新功能,左邊結合先進國家的科技,右邊結合亞洲的市場創新,共同打造一個「全球創新走廊」,把先進國家實驗室的成果迅速商品化,讓它變成亞洲市場的新產品,在台灣這個比較小的市場先測試市場接受的程度,然後進一步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來把台灣的優勢作最好的發揮,將是非常好的發展新模式。
  在增加就業及創新之後,第三個就是要注意到全民參與的綠色經濟,因為全球暖化、氣溫上升、氣候變遷,台灣是最大的受害國之一。過去這個世紀,二十世紀全球氣溫只上升0.74度,可是台灣卻上升了1.2度,最大的影響就是我們的雨量沒有變,但是每次雨量特別多,次數變少,但是量非常大,剛才殷女士提到台灣南部去年八月在三天之內就下了幾乎大半年的雨量,而在2000多公尺的阿里山遊客中心,雨量竟然高達兩公尺,這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這是一個事實。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7年是全球的百分之一,我們的人口卻只有全球的千分之三,這些問題都非常嚴重,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達成哥本哈根會議所提出,未來50年要把全球溫度減少2度的目標。
  事實上,從前年我們上任之後,就很努力地在推動節能減碳。很高興地向各位報告,2008年台灣減碳工作已經減了4.04%,回到了2005年的水準,我們準備在2016年到2020年間,回到2008年的水準,現在則可以回到2005年的水準,然後2025年回到2000年的水準,2050年則回到2000年水準的一半。
  從上任到去年年底,我國的用電量減少了63億度,63億度有多少呢?它是187萬人,台南市加上台南縣的人口2年的用電量,這用電量也等於10,919座面積達26公頃的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吸碳量,各位可以想像,台灣省電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相當有效的減省方案,讓大家願意自動減少用電,因為民眾在電費上可以得到很大的折扣,也因為這樣的關係,台灣的能源使用效率,就是創造1000元GDP所需使用的能源下降3.6%,這讓人深感欣慰,不過這僅是一小步而已,我們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努力。
  在座諸位外賓可能不瞭解,台灣失去聯合國代表權之後,既無法參加2005年的「京都議定書」,這次到丹麥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國會議,我們也只能派民間團體NGO參加,但這個都不影響台灣願意主動地、自願地遵照「京都議定書」或COP-15所訂的目標,我們認為台灣願意作一個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而且節能減碳雖然重要,但是還可以有更積極的作法,就是要發展新的能源產業,包括再生能源,我國已經通過了「再生能源法」,未來台灣會大力推動,例如LED的燈泡等,能夠讓更多的省電燈泡供交通、工業使用,或如電動車輛都是如此。
  此外,政府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綠色能源(Green Energy)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希望5年內投入250億元的再生能源及節約能源的設置與補助,政府願意幫助企業與人民更換更為省電、節約能源的設施,同時投入200億元的研發經費提升技術的水準,推動技術自主化,我們希望把台灣打造成全世界新能源產業生產和出口的重鎮。
  最後,就是台灣要參與區域的經濟整合。西元2000年的時候,全亞洲只有3個自由貿易協定,到了去年已經有58個,成長了19倍之多,而這麼多的國家當中,很重要的缺席者就是北韓與台灣,對此情形我們不能接受,台灣一定要積極地參與區域的經濟整合,否則我國的外銷市場將會邊緣化,最後台灣整個邊緣化,現在台灣不論在美國、日本、大陸、東南亞及歐盟,我國出口市場的占有率都在下降,這個現象一定要扭轉回來,不過這並非靠我們一廂情願就可做得到,必須要與各國加強經貿關係,尤其是希望能夠透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幫助台灣拓展外銷市場並加入新興市場。
  從今年1月1日開始,中國大陸與東協十國就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與此同時,韓國與東協十國達到零關稅協議。各位可以想想看,這些發展對台灣的壓力有多麼大,一旦簽約後,就會發生貿易轉向效果,對於中國大陸與韓國這二個國家則是貿易增加,對於其他國家包括台灣在內就是貿易轉向,因此政府絕對要突破這種情況。
  過去我們為什麼不能突破呢?因為台灣要與任何其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都會因中國大陸反對而無法成功,所以現在政府決定與中國大陸先談先簽。事實上,也是因為台灣與中國大陸貿易額已超過1千億美元,但如此龐大的貿易量卻無任何制度化機制以建立秩序,所以這一步一定要走,當然政府會走得很小心,一方面訂好完善的機制,讓貿易量增加,另外就是不能只獨厚大企業,也要照顧到占98%的中小企業、中南部及中低收入戶,這「三中」都兼顧才行,所以希望今年能與中國大陸談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有了這個協議之後,相信再與別的國家談,他們的壓力與阻力就會減少,也希望從今年2010年開始,台灣就積極參與亞洲的經濟整合,讓我們的經濟能與其他國家接軌。
  在新的一年我們強調四個面向:高就業成長、積極創新,希望能夠加入區域經濟整合,讓台灣在這個地區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及台商營運總部。各位知道在1996年著名的趨勢預測家奈思比(John Naisbitt)曾出版《亞洲大趨勢》(Megatrends Asia)一書,他提出東方勢力的崛起是他所觀察到亞洲八大趨勢的主張之一,他認為世界的重心會從西方移向東方,但是在上個世紀並沒有實現。
  在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1990年代美國創造了新經濟,而1997年美國商業週刊還以「大西洋世紀?(The Atlantic Century?)」為封面專題報導美國新經濟情況,因此在那個年代並無十分明顯呈現東方世界成為世界經濟成長引擎的趨勢,但到了下一個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我們看到網路公司泡沫、九一一恐怖攻擊、2008年金融危機,這些因素已漸顯示亞洲崛起已經是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但到底僅是一時現象或長期發展?究竟這些國家能不能享受永續成長?到底在這些變局中,台灣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才能夠順勢而為,並且因此發展自己的市場與經濟?還要做那些事情才能夠讓這些趨勢朝我們樂意看到的方向發展?相信這些議題都沒有答案,希望在座諸位能在未來幾天討論中集思廣益,並且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但無論什麼樣的方案,都應符合剛才所說的四個目標,只有在這四個目標都能達成的情況下,這樣的成長與動能才對台灣人民有意義。最後祝大會成功,各位在新的虎年,虎虎生風,萬事如意。

Code Ver.:F201708221923 & F201708221923.cs
Code Ver.:201710241546 & 201710241546.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