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9年01月13日
總統出席「東亞區域工作會報」與會駐處代表晚宴
  馬英九總統今天晚間出席「東亞區域工作會報」與會駐處代表晚宴,說明政府外交政策與兩岸政策的願景,期勉駐處代表全力協助政府拓展外交;針對我友邦海地今日發生強震,總統也表達遺憾之意,並承諾將盡力協助救難工作。
  總統表示,東亞地區是近年來全世界經濟發展最亮麗的地區之一,全球有超過一半產值、幾近一半貿易量與40%人口集中在這個地區,東協、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加上我國的產值幾乎佔全球四分之一。近年來區域內各國就區域整合紛紛提出倡議,如澳洲總理提出「亞太共同體」(APC)、日本鳩山首相提出「東亞共同體」(EA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也倡議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跨太平洋經濟戰略伙伴協定」(TPP),就是著眼於這個地區發展快速而且潛力豐厚。
  總統指出,從今年開始,東協加中國大陸以及東協加韓國的自由貿易區已正式啟動,主要的影響是90%以上的貨品零關稅,這對我國是非常大的挑戰,台灣在東協各國的市場佔有率本來還可以與韓國競爭,現在勢必面臨衝擊;同樣的,東協與中國大陸簽訂自由貿易區之後,我們的產品與東協各國有競爭性的部分,包括石化、汽車零件、工具機與紡織品也可能受到相當的影響,這就是政府現在要積極與大陸協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兩岸經濟協議」)的主要理由。
  總統說,台灣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隔著太平洋有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北方的日本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西邊的中國大陸則是第三大經濟體,很可能很快成為第二大或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東協10國則是第五大經濟體,然而過去我們卻沒有充分運用這項優勢。過去我國曾經嘗試與新加坡談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一方面因為中共阻撓,二方面因為我們在名稱上過於執著,要求使用「台灣」,後來一度改為Taiwan Economic Entity(TEE),但已經無法贏得談判對手的信賴。事實上,我國與新加坡都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如果使用世界貿易組織的名稱,也許可以避免這些不必要的困擾。
  總統認為,台灣擁有成為「區域跳板」(regional springboard)的潛力,在與大陸改善關係之後,透過兩岸直航,每週有270次航班,外商對台灣的興趣明顯增加;此外,今年10月我國松山機場與日本東京羽田機場將有每日4個班次的包機對飛,這對台灣與日本的經貿觀光助益極大,松山機場與上海的虹橋機場應該也有這樣的機會,若能加上韓國首爾的金浦機場,就是東亞的黃金航圈,這也是他在競選時所提的政見,希望能在航程3小時以內的時間連結這4個城市,目的就是為了讓台灣能夠扮演「世界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及「台商營運總部」3個角色。總統並勉勵所有駐館代表,希望大家的工作能結合當地的區域戰略,思考如何讓台灣運用優秀的地理位置,充分發揮潛力。
  談及兩岸經貿關係,總統指出,他上任之後已與中國大陸簽署12項協議,讓雙方已經非常密切的貿易投資關係得以制度化,早在2007年兩岸的貿易額已經達到1300億美元,順差高達700億美元,可是雙方居然沒有任何貿易協議,儘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並未真正適用。因此,政府希望與大陸協商「兩岸經濟協議」,目的就是建立雙方的貿易秩序,避免台灣在東亞經濟整合的過程中被邊緣化,並促進台灣進一步的國際化與自由化。
  針對國內就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的一些質疑,總統表示,我們不可能只與大陸簽署協議,而且,大陸過去也公開說過,他們並不反對其他與中國大陸簽署的國家再與台灣商討這個問題,東協十國顯然已具備這樣的條件,同樣的,台灣若能與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協議」,相信日本與韓國對類似協議也會有興趣。總統強調,政府這個行動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會讓東亞,尤其是東北亞的經濟整合更為快速,對我國而言絕對是正面的,因為如果不做,就會被邊緣化。事實上,2000年時亞洲只有3個自由貿易協定,到去年已經增加到58個,較具規模的國家沒列入的只有北韓和台灣。因此,台灣必須打破孤立與邊緣化的可能性,才能真正生存發展。
  總統指出,外貿可說是台灣的生命,儘管我們不希望只靠出口來振興經濟,可以透過外銷市場多元化、外銷產品多元化及產品品牌化等方式來改善,但短期內不太容易有結構性的調整,去年經濟衰退非常厲害,但主要的復甦力量還是來自於外銷訂單的增加。
  總統表示,他去年春節的時候特別強調,希望外交人員調整角色,不需要再與中共爭取邦交國,不再從事零和遊戲,轉而爭取雙贏,所以他希望駐外人員能夠多花時間瞭解當地的民情風俗、市場商機,幫助台灣廠商拓展對外貿易與投資。他認為,兩岸和解之後,和解的效應已經超越台灣海峽,而且到達國際社會,包括連前副總統兩度參加APEC會議、我國在去年5月參加世界衛生大會,未來希望能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相關活動和會議。換言之,兩岸關係的發展不但沒有影響對外關係,反而幫助我們在不進行惡鬥的環境中正常發展;當我們在國際間被打壓的程度降低、國際空間增加的同時,我們會更有信心深化兩岸關係,如此一來,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總統強調,他的兩岸政策是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採取「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這個立場符合台灣主流民意,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同時,兩岸關係的發展是基於「九二共識」,也就是「一中各表」,在這樣的架構下,大陸沒有理由扣台獨的帽子,但他也表明任內不會與大陸討論有關兩岸統一的問題,讓大陸所謂的「和平發展」與台灣的「和平共榮」擁有一個最大公約數,也就是「和平」。
  總統指出,大陸當局以及大陸駐外人員也會感受這樣的發展對雙方有利,事實上,我們駐外人員的經驗也顯示,大陸在某部分也許繼續與我們對抗或進行打壓,但也會釋出一些善意,希望這樣的情勢能逐步朝正面發展。換言之,兩岸繼續推動雙邊交流、繼續深化經貿文化關係,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增加國際參與和國際空間,兩者變成良性循環,從零和邁向雙贏。
  比起過去的烽火外交,總統以他個人出訪邦交國的經驗指出,因為能夠更固守立場、堅守原則,他感覺我們的外交官越來越有尊嚴。我們一樣進行援外計畫,因為這是國際義務,但任何的援外計畫都是「目的正當、過程合法、執行有效」,走「正派外交」的路,這才能夠贏得大家的尊敬。慢慢的大家會感覺台灣在這個世界是一個正面的力量,因為我們緊扣普世價值,讓大家知道台灣是一個愛心的輸出國、是一個負責的利害關係者,是一個和平的締造者,絕對不是麻煩製造者。
  總統表示,外交工作千變萬化,挑戰從未減少,他也以中華民國憲法第141條「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條文,期勉在座的駐外館長要時時思索憲法的規範與精神。
  對於友邦海地今天早上發生七級強震,總統表示深刻的遺憾之意,所幸我國大使與公使受困瓦礫堆6小時後獲救,其他館員也沒有很嚴重的情況。總統指出,他一早接獲消息後,立即要求外交部儘速掌握情況,並要求國際救援隊儘快出動,第一批預計於今晚11時出發。他強調,此次海地強震造成嚴重傷亡,政府一定會儘可能提供就難與醫療協助,希望大家一方面為當地的工作人員與僑胞祈福,一方面救援的工作也不能稍有耽擱,以展現中華民國重視人道與人權的對外關係。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