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8年12月17日
副總統出席中經院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歲末活動發表專題演說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下午以「全球經濟景氣復甦下‧台灣經濟問題、對策與前瞻」為題,在中經院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歲末活動中發表專題演說。
副總統以全球金融海嘯後的國際經濟環境為起點,闡述未來景氣發展,並指出台灣當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他認為雖然台灣面對嚴峻的長短期經濟問題,但國際及兩岸新情勢也為台灣帶來嶄新的機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副總統強調,台灣要開闢一條經濟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要有掌握世界大勢與國家發展的宏觀思維,必須擘劃出能夠引領台灣經濟健康發展,可以兼顧短、長期的前瞻藍圖。他並以「內外平衡、貿易分流、調整結構、區域合作」等四面向,分析調整台灣經濟結構的必要性。
副總統說,面對後金融海嘯時期詭譎多變的經濟新局,台灣必須有力掌握全球經濟洗牌的新機勢;面對兩岸新情勢帶來的歷史機遇,要以大決心、大魄力推動經濟的大轉型,有力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徹底改善經濟體質,脫胎換骨,易筋洗髓,為台灣經濟發展開創嶄新的格局,追求美好的願景。
身為政府的一份子,副總統表示,在因應普羅大眾對政府愈來愈高的期待下,推動政府大改革已刻不容緩,他衷心期待2010年政府能夠一掃陰霾,團結全民的力量,共同為台灣經濟轉型作出積極的貢獻。
副總統演講內容如下:
一、前言
60年來,今年可說是經濟狀況最差的一年,台灣也不能自免於外,但我們現在已逐漸走出谷底,逐漸復甦,誠如今年大家選出的「盼」字,希望明年會比今年更好,因此今天想做一個展望與前瞻,提出自己看法就教各位。
首先要感謝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中華財經策略協會及台日產業技術合作促進會共同安排這次專題演講。
2009年全球金融及經濟從艱困之中戲劇性地反轉,景氣復甦跡象從新興市場擴散至先進工業國家。台灣經濟亦自谷底回升,展現復甦的樂觀訊息。值此2009年歲末,對過去一年國內外經濟作一回顧檢討,並對2010年台灣經濟的機遇與挑戰作一前瞻的思考,非常有意義。
二、金融海嘯後國際經濟大環境
(一)、全球經濟明顯好轉,但仍潛在風險
1、全球經濟復甦步伐較預期樂觀,但力道不足
在美國及世界各國政府及央行推出規模空前的財政及貨幣措施之下,全球金融市場迅速恢復穩定,全球經濟也從6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中逐步復甦,根據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最新預測,新興國家自今(2009)年第3季開始已率先復甦,經濟轉為正成長;先進國家自第4季也逐漸脫離負成長,估計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從較今年8月預測負成長2.4%縮減為2%,比預期樂觀許多;明(2010)年估計全球經濟將轉為2.8%,惟較2000~2007年平均成長率3.3%為低,顯示復甦力道不足。
2、全球經濟潛藏風險
相較過去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的經驗,這次經濟復甦較預期為快,但也潛藏更多的風險,包括:
(1)、先進國家經濟前景仍非明朗。美國、歐洲及很多國家失業率皆創下多年高點;失業率高,消費能力自然降低,復甦步伐就可能慢下來。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最近指出,美國經濟復甦正遭遇「強勁逆風」,已點出很多專家的憂慮。日本、英國經濟情況更令人擔憂,日本甚至陷入2006年來首見的通貨緊縮現象。
(2)、系統性金融危機尚未完全解除。雖然全球金融危機在各國政府對金融機構史無前例的支援下漸趨穩定,但仍有部分地區餘波盪漾,例如最近發生的杜拜金融風暴,引發全球金融波動;希臘、西班牙也被指名可能爆發債信危機,顯示系統性金融危機尚未完全解除。
(3)、新興市場面臨新一波資產泡沫化風險。由於各國央行前所未有的寬鬆貨幣政策穩定且活絡了全球金融市場,但也帶來新一波的資產泡沫風險,尤其近月美元大幅貶值,引發可觀的套利交易(carry trade),大量資金湧入新興市場,股市及房地產市場等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日益升高。
(4)、能源及原物料價格波動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在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之際,近來國際油價、糧價及原物料價格又蠢蠢欲動,對全球經濟復甦勢必有很不利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停滯性膨脹的問題。
(二)、新興市場尤其中國大陸經濟重要性大幅提升
1、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經濟勢力大洗牌
在海嘯之後,新興市場尤其中國大陸經濟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也由原先的G8、G5、G20,形成現在的G2現象,亦即中國大陸及美國。根據Global Insight預測資料估算,2010年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將達52%,其中中國大陸的貢獻就高達25%,充分反映出大陸經濟在未來全球經濟復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大陸經濟動向關乎亞洲乃至全世界經濟榮枯
(1)、去年金融海嘯發生時,每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都下修,但根據最近中國社科院發布大陸經濟藍皮書指出,2009年大陸GDP成長率估計仍可達8.3%,2010年可望回升至9%以上,顯示大陸經濟受金融海嘯衝擊有限,而且已扮演帶動亞洲地區復甦的重要角色。不過,大陸經濟快速回升主要是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增加,亦即公共建設,今年成長率高達32%,創下16年新高。但大量投資造成產能的急速擴張,是否會導致產能過剩問題,在國際市場上產生傾銷情形,值得關注。另外,大陸房地產市場及股市亦有過熱現象,是否導致泡沫化問題,亦是未來大陸經濟的重大考驗。
(2)、從中長期來看,大陸經濟若要保持過去十多年的高速成長,繫於幾個關鍵因素,包括:一、能否改變長期以來過於依賴投資及出口的成長模式,發展以內需市場為主力的成長動力?二、能否有效改善產業結構,加速第三產業,例如服務業的發展?三、能否有效改善區域失衡問題,讓大型企業及中小型企業發展得到平衡,同時讓經濟發展成果能夠普遍惠及大陸人民,維持社會的和諧?
三、當前台灣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短期迫切問題
1、台灣經濟高度依賴貿易,因此受國際景氣影響尤深。從去年第4季開始,台灣經濟歷經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所幸因為全球景氣回升及政府強有力振興經濟措施奏效,今年第3季經濟衰退已趨於緩和;第4季可望轉為正成長6.89%,全年經濟成長率估計為-2.53%,較今年8月預測-4.04%要好很多。明年經濟估計可望溫和成長4.39%,顯示台灣經濟已渡過最困難的階段,並正穩定回升。
2、不過,由於台灣高度依賴出口,在先進國家經濟復甦力道不足,以及國際油價及原物料價格可能波動的情況下,台灣要恢復過去出口榮景並不容易,必須仰賴內需方能維持經濟穩定復甦。然而,構成內需重要成分民間投資及消費迄今仍低迷不振,依據主計處公布最新統計,民間投資已連續6季負成長,雖然今年第3季投資負成長已縮小為13.3%,但全年仍負成長19.56%,估計明年也僅成長6.85%。在金融海嘯之前,民間投資已明顯不足,2004~2008年民間投資占GDP比重平均17.17%,遠低於1990年代平均超過20%的比重。今年此一比重再降到12.77%,顯示民間投資意願極度低落。而民間消費雖因為近來股市活絡等因素在今年第3季轉為正成長2.21%,但國內失業率仍高且平均薪資下降,未來民間消費提振仍有極大困難。
3、過去一段時間,國內經濟動能幾乎依賴政府大規模公共支出的挹注,但也因此加劇政府財政赤字問題;未來政府繼續擴充支出已有困難,民間消費拉抬亦非短期可以奏效,因此,未來短期經濟成長的關鍵將繫於民間投資能否有效提振,這也是當前所面臨最迫切的經濟問題。
4、在這裡,必須特別指出,民間投資不振,除了國際大環境及景氣因素外,也反映出企業界對台灣經濟前景缺乏信心,對政府各項政策的執行成效仍持觀望態度,這是非常嚴重的警訊,也是當前政府首須面對因應的嚴肅課題。
(二)、長期結構性問題
從中長期來看,台灣經濟發展也面臨以下幾個重大的結構性問題:
1、過於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受到嚴峻考驗
(1)、出口占GDP比重偏高
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由於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及內需嚴重不足,經濟成長幾乎必須依賴中央銀行採取新台幣貶值的策略以利出口持續擴張,這也導致出口占GDP比重從1999年的49.2%快速上升至2008年的70.7%;貿易出超也成為對經濟成長貢獻的最主要來源,2001~2008年貿易出超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平均為65.2%。這種過於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波全球經濟大衰退中暴露出嚴重的弱點,不僅讓台灣遭受國際經濟衰退的衝擊遠超過競爭對手,也導致台灣經濟回升落後於其他亞洲國家。
(2)、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模式難以為繼
台灣能夠不斷擴大出口,主因是台商在大陸大規模投資設廠,利用低廉的生產成本進行代工製造後再將產品輸銷歐、美市場,從而也帶動台灣對大陸機器設備中間財及工業原物料的出口;台灣對大陸包含香港的出口依存度也由1996年23.6%大幅上升至2008年的39%。這種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附加價值低,利潤微薄,受景氣波動衝擊大,因而台灣在這波全球經濟大衰退中吃足苦頭。在金融海嘯後美國及歐洲國家消費緊縮,以及大陸生產成本逐漸提高及人民幣升值趨勢,此一代工生產模式勢將難以為繼,如何調整已是刻不容緩的發展課題。
2、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1)、產業發展過度集中ICT產業
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導致台灣產業過度集中高度依賴出口的ICT產業。近年ICT產品占總出口比重平均超過5成,因為該等產品受景氣波動影響大,從而成為受這波經濟衰退衝擊最嚴重的產業。而ICT產業投資占製造業總投資高達7成以上,在景氣不好時,ICT產業資本支出的遽減,也導致國內投資嚴重萎縮,加深景氣的波動。這樣的產業結構顯然也必須作根本的調整。
(2)、產業結構須因應全球節能減碳趨勢
另一個必須全力因應的產業發展課題,是國際社會日益重視氣候變遷及對抗全球暖化的大趨勢。最近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因應全球氣候變遷高峰會反映出各國政府對推動節能減碳的決心與愈來愈一致的行動。再從市場面來看,國際能源價格的長期上漲趨勢也無可避免,推動節能減碳也是因應能源市場變化的必要途徑。台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長期以來產業能源密集度亦相對偏高,因而可能受到的衝擊遠超過其他國家。全力推動節能減碳,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已是別無選擇。如何加速落實節能減碳政策,是政府無可迴避的責任。
(3)、服務業發展相對遲緩
近年台灣服務業占GDP比重雖然提高,由2000年的68.9%提升至2008年的73.3%,但與先進國家相較,服務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再者,台灣服務業規模相對較小,投資不足,也影響服務業發展的速度與品質。由於服務業與內需及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如何配合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加速服務業發展,也是另一個必須加速突破的重要經濟課題。
3、經濟體質惡化問題
除了經濟發展模式及產業結構問題之外,近年國內經濟體質惡化,尤其是國家財政快速惡化以及金融競爭力持續削弱,也構成經濟復甦及長期發展的負面因素,這也是未來必須積極處理的重要問題。
四、台灣經濟的新機遇、新挑戰
雖然台灣面對嚴峻的長短期經濟問題,但國際及兩岸新情勢也為台灣帶來嶄新的機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一)、後金融海嘯的國際經濟新機會
金融海嘯造成全球經濟的大洗牌,也導致經濟勢力的消長。先進工業國家在這次風暴受創嚴重,相對上新興工業國家已趁勢而起。台灣在新興工業國家中具備相對優勢條件,在亞太地區的兩大新興市場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台灣亦紮根甚深,因而有較競爭對手更佳的條件掌握新的市場機會,提升台灣在世界經濟的重要性。
(二)、兩岸新情勢帶給台灣機會與挑戰
1、兩岸開放政策改變台灣經濟格局
2008年5月以來政府執行兩岸經貿開放政策,迄今與大陸達成9項協議及1項共識,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也徹底改變台灣經濟格局,包括:
(1)、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陸客來台觀光、開放陸資及大陸企業對台灣的大規模採購,為台灣注入新的活水,也減緩台灣受到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
(2)、改變台灣經濟戰略地位。兩岸實現海空運直航及兩岸經貿關係的逐步正常化,已重新塑造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優勢地位,也進一步強化台灣與國際市場的連結,為台灣經濟發展帶來嶄新的格局與機會。
(3)、兩岸經濟合作增強台灣經濟競爭力。金融海嘯後,大陸經濟在全球影響力更上一層;大陸市場潛力的進一步釋放也成為跨國企業必爭之地。台灣企業在大陸經營已久,兩岸經濟的加強合作讓台灣企業更容易運用大陸市場的優勢,也有助增強台灣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最近「Chiwan」受到國際矚目,即反映兩岸合作對台灣有利形勢。
2、兩岸開放政策亦帶來新挑戰
兩岸開放政策的持續推動,讓台商有機會可以抓住大陸經濟快速崛起的龐大商機,開創新的經營格局,但兩岸經貿關係的益趨緊密,也無可避免為台灣帶來很大的挑戰,包括:
(1)、台灣對大陸市場依賴度持續提升。台灣出口高達4成是輸往中國大陸,台商對外投資近7成前往大陸布局,這樣的經濟依存關係,勢必因為兩岸開放政策進一步加深,如何避免經濟高度依賴大陸市場,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必須思考的嚴肅問題。
(2)、兩岸差距對台灣社經影響。兩岸經濟規模差距過大,社經結構亦有重大差異,引進陸客、陸資對台灣經濟、社會各層面的影響勢必愈來愈大。如何在引進經濟活水的同時,確保經濟、社會的健康運作及發展,無疑是未來政府與民間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3)、兩岸政策內部共識問題。台灣內部對兩岸政策意見分歧,不易凝聚共識,政府兩岸開放政策很容易被誤解扭曲,甚致被認為是「過度親中」,ECFA推動所引發的內部爭議就是鮮明的例證。未來在兩岸政策上要如何減少內部爭議,擴大社會共識,將是兩岸政策成敗的最大關鍵。
五、未來台灣經濟發展應有的策略與做法
總體來看,台灣經濟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捩點,有必須全力面對因應的短期考驗,也有必須克服解決的中長期問題;有可掌握的歷史機遇,也有必須有力因應的重大挑戰。個人認為,台灣要開闢一條經濟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要有掌握世界大勢與國家發展的宏觀思維,必須擘劃出能夠引領台灣經濟健康發展,可以兼顧短、長期的前瞻藍圖。以下提出方向性的思考,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一)、從四個面向調整經濟發展方向
第一,內外平衡。就是要降低對出口依賴,引導經濟長能夠以出口及內需並重。未來政府財經政策必須徹底改變重出口的思維;必須更加重視攸關人民生活的內需市場擴大,這也是何以政府現在重視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因為擴大內需市場,也能提升國人的生活品質。內外兼修,平衡發展,才能夠引領經濟健康、永續成長,也才能讓經濟發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
第二,貿易分流。台灣出口過度集中在以美、歐作為最終市場的ICT產品,在金融海嘯後,美國及歐洲消費能力已明顯削弱,因此台灣要開闢新的出口市場,尤其是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新興市場。目前「以大陸為工廠」的間接代工出口模式,也要改變成「以大陸為市場」的新模式,讓對外貿易有效分流,這樣的改變亦有利於企業根留台灣及經濟的健康發展。
第三,調整結構。台灣產業結構必須配合國際環境及總體經濟發展策略進行根本調整。要擴大內需,分流貿易,台灣產業發展的方向要跟著調整。政府已積極推動六大新興產業發展包括:生物科技、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精緻農業及文化創意產業,這是一個調整產業結構的起點。但這樣還是不夠,必須要再擴大範圍,尤其服務業發展是擴大內需、促進就業及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環節,必須要有全盤的發展規劃,從租稅、金融、人力資源、技術創新等著眼,打造發展服務業的優質環境,才能帶動服務業全面發展,這些都是政府刻正極力推動的工作。
另外,節能減碳及綠能發展必須全面落實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各個產業都要有節能減碳及綠能的觀念,才能夠因應未來趨勢,也才能夠厚植產業的未來競爭力。
第四,區域合作。現在全球經濟發展不能夠單打獨鬥,必須透過多元的合作,國家及企業競爭力才能夠提升。在金融風暴後,亞洲經濟率先復甦,反映出未來全球經濟重心將逐漸向亞洲偏移。台灣身為亞洲的重要成員,必須掌握先機,加強參與區域的合作。現在兩岸加強經濟合作,為台灣經濟發展打開新的格局,但是,我們不能以此為滿足,必須擴大合作對象,全面參與區域經濟的整合。
(二)、為民間創造投資機會,鞏固經濟復甦
如前所述,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必須依賴民間投資,因為內需擴大,貿易分流,產業結構調整乃至區域合作擴大,都需要民間積極參與及投資,因此,政府在定好方向後,要全力改善投資大環境,並拿出一套獎勵措施來引導民間投資,激發企業的活力。只要我們能提出很好的案子,例如都市更新,可以呈現台灣的新風貌,是非常重要,且攸關國人生活品質的工程,只要好好進行,一定可以吸引很多投資機會。所以政府要發揮掌舵的功能,為民間引領方向,創造機會,民間投資自然會活絡起來,經濟復甦的步伐也會加快。
此外,還要要有決心、有步驟地貫徹推動財政及金融改革,徹底改善經濟體質,為推動經濟轉型營造有利的環境,同時可以厚植經濟應變能力,以肆應變動愈來愈劇烈的全球經濟大環境。
六、結語
面對後金融海嘯時期詭譎多變的經濟新局,台灣必須有力掌握全球經濟洗牌的新機勢;以及兩岸新情勢帶來的歷史機遇,以大決心、大魄力推動經濟的大轉型,有力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徹底改善經濟體質,脫胎換骨,易筋洗髓,為台灣經濟發展開創嶄新的格局,追求美好的願景。
馬總統最近一再強調我們有必要簽署ECFA,我覺得此問題大家要好好思考。台灣的經濟幾十年發展過程中一直面臨兩大挑戰,一是產業會不會空洞化?二是市場會否邊緣化?
早期我們由農業轉變為輕工業,就是怕產業空洞化,推動轉型,大家記得1980年代後半段新台幣升值、環保及工資上升,很多傳統產業無法生存而出走,大家憂心會否空洞化,但事實沒有,我們將產業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靠的就是自己,我們不斷提升演變與發展。
第二個問題,市場邊緣化部份。在我們早期與美國斷交時,大家也開始擔憂經濟會否受到很大影響,但我們並未被擊退,反而積極爭取加入WTO,但由於杜哈回合談判失敗,全球經貿轉進區域經濟整合,歐盟、北美、中南美、東協加一、加三等區域貿易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2000年亞洲地區簽訂FTA的只有三個國家,到今年八月已有56個,亞洲地區沒有與區內其他國家簽訂FTA的只剩北韓與台灣,北韓是自我封閉,台灣則是要尋求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只是不得其門而入。
產業空洞化是操之在我,市場邊緣化則是操之在人,我們是以這樣的思考與戰略格局,覺得需要有所突破,以創造區域合作的機會,所以希望以區域整合的角度與觀點來做分析,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如果以此角度來看此問題,國人比較不會造成誤解。
整體來說,簽訂ECFA是有必要的,因為我們不能讓自己的市場被邊緣化,如果沒有市場,大家就不會有投資意願。對於ECFA的定位,我們可以將之視為:
一、是台灣參與東亞經濟整合的門檻
二、是台灣要連結全球市場的踏腳石
三、是台灣實現亞太營運中心的催化劑
政府有決心要推動,過程要透明,儘量說明,讓大家可以瞭解。此次我們遭受金融風暴衝擊,就像我開刀手術一樣,術後需要吃藥,才能回復健康,所以台灣受到金融風暴衝擊後,現在要進補吃藥,但是要將正作用發揮,減少負作用,相信只要我們一起努力,一定可以讓台灣成為亞洲經濟的小巨人。
下午的專題演講,中經院蕭代基院長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詹火生董事長等全程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