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8年11月26日
總統出席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台北市政府備忘錄簽訂儀式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出席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台北市政府備忘錄簽訂儀式,見證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詹啟賢與台北市長郝龍斌簽署備忘錄,並致詞期許雙方的合作可以互補,進一步提升台灣的族群和諧與和平進步。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英九有機會與歷屆基金會家屬代表董事以及各位貴賓,一起出席這次的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感到非常榮幸,如果你要問我的心情,只有用4個字可以表示--「無比欣慰」。因為國家紀念館的建立,也是我長期的主張,今天看到初步的成果得以展現,我真是感謝又感謝,同時感到非常欣慰。
從前我在研考會服務的時候,就參與二二八事件處理,到法務部服務之後,主導二二八事件相關條例的草擬與通過,在這麼長的一段時間裡,與二二八受難者及其家屬有非常多的接觸,我一貫的原則就是「面對歷史」要「就事論事」;「面對家屬」要「將心比心」,前者是理性,後者是感性的,因此,我們儘可能從家屬的角度來思考。二二八條例通過之後,立刻在民國84年成立基金會,我也以法務部長的身份擔任基金會董事,參加基金會運作,並且實際接觸許多有關補償案例的審查,對於家屬的狀況與二二八的歷史,有了更多的瞭解,也越發感同身受地處理相關事務。
在二二八事件50週年的時候,也就是1997年,台北市陳前市長水扁先生在新公園成立了「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早一年他也把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我在87年接任市長之後,繼續維持紀念館的規模與活動,並且把展覽延伸到其他城市辦理,換言之,台北展完之後,就與其他縣市政府聯絡,探詢他們是否有繼續展覽的意願,如此讓更多人瞭解二二八的歷史。我任內一共辦了30幾場大小展覽,除了二二八本身之外,也彰顯台灣歷史中許多重要的人物與事蹟。「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出版了168位二二八事件罹難者的小傳,將來國家紀念館也許可以繼續這樣的工作,蒐集並呈現其他城市二二八罹難者的事蹟。「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現在已經有9本特展專刊、4本史料彙編及1本傳記。對此,我要特別感謝郝市長以及謝英從館長的努力。
在我與受難者家屬的接觸中,他們在前幾年強烈反映幾個訴求:他們的戶籍資料裡,有的還有一些不妥的記載;同時,二二八事件補償條例應該改成「賠償」條例;最重要的,就是全國缺乏一個國家的紀念館。這三件事情,在過去的2、3年時間中,我們都一件一件做到了。內政部戶政司同意塗銷所有不妥的記載;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補償條例,在我們還沒有執政的時候,就由立法院黨團提出要拿掉,當初用「補償」,是為了讓家屬更方便得到補償,因為一旦用了「賠償」,可能會有一些法律上的爭議,是否需提供足夠證據等,現在補償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修改沒有問題;再來就是紀念館,因為涉及房舍、土地,比較麻煩,但是在我們執政之後經過努力,已經有所規劃,但又有外界質疑,兩公里之外就有一個台北的二二八紀念館,旁邊又設一個國家館,這樣好不好?會不會浪費資源或重複?或者將來也許還會有一些不必要的競爭?
經過我們研究,特別是與詹董事長深入討論之後,我們覺得雙方可以合作。今天的合作,用企業的話來講,不是一個合併,而是一個所謂”joint venture”,不是”merger”,好處是雙方都保持了自己的主體性,但是哪一些展覽更適合由對方辦的,可以由對方來辦,在這樣的氣氛下,就可以把二二八事件所涉及的主要史實以及家屬所希望展出的內容,做更適當的調配。台北市的紀念館比較小,空間比較侷促,國家紀念館相對來講比較大;但台北市紀念館已經成立12年,基礎比較穩固,資料也很多,所以雙方確實有可以互補的地方。今天我們執政了,能夠促成這個合作,我真的感到非常欣慰。尤其是吳院長上任之後,透過預算退回的機會,能夠把國家紀念館的經費補足,確保未來運作無虞,我也要特別感謝吳院長。
另外要特別強調的是,早先外界有一些誤會,認為二二八事件基金會在補償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就可以結束營運,這一點我花了很多時間向外界解釋,他們誤解了,因為原來「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是我擔任法務部長訂的,那時我們的設計就不是補償金發完就結束,因為它的宗旨與目的還包括真相的繼續發掘與教育宣導,這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白色恐怖基金會也一樣,都具備重要的教育功能,代表執政者、一個有權力部門的反省能力,代表他願意以最真實、最坦白的態度來面對歷史,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具有這樣的反省能力,才能夠保證類似事件不再重演。
我每次去德國柏林及其他主要城市,看到他們對二次大戰納粹過去的反省,都非常感動,但有些國家做不到,有些國家做得到,台灣能夠做得到,我覺得是一種進步、一種成熟,所以強烈堅持一定要基金會繼續運作,不但要更清楚呈現二二八的歷史,更重要的,還要從此出發,提倡族群的和諧與和平進步的概念,這才是我們保留並發展基金會的最大目的。
我擔任台北市長的8年中,在營運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過程中,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機構,能夠把台灣的歷史作更好的呈現,讓大家更瞭解,尤其透過巡迴的展覽,即使展覽中批評過去的政府、過去的國民黨,我都覺得沒有關係,我常說「面對歷史」要「就事論事」,事實是什麼,我們就呈現什麼,不要掩飾,這才是最好的態度。我想用這樣的方式來辦國家紀念館,一定可以使得這個曾經是台灣歷史上傷痛最深的事件,轉化、昇華為整個提升台灣人的品質、政治品質的重要途徑,這是我個人內心最大的期待。
今天我心中充滿感恩與欣慰的情緒,因為我相信,經過努力,台灣一定會變得更好、更包容,更能展現出泱泱大國的格局。最後,再次感謝各位家屬、各位受難者對我們的支持,也希望我們將來一起努力,共同創造台灣更美好的未來,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