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九總統下午出席由國家文化總會所舉辦的「古籍今註今譯」新版發表會。因為今天是11月12日,適逢國父誕辰記念日,也是中華文化復興節,總統認為國家文化總會在今天舉辦這場發表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並表達對於傳統經典閱讀的重視及強調回歸傳統價值觀的重要性。
總統下午由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台灣商務印書館副董事長施嘉明等人陪同出席並致詞,總統表示,「古籍今註今譯」這套叢書,於民國56年開始編撰,當時正逢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破壞傳統文化,造成巨大傷害。為了對抗文化大革命,故總統蔣中正先生展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便是「文復會」,也就是現在「國家文化總會」的由來。
總統指出,海峽兩岸有重回中華典籍尋找傳統智慧的趨勢,全世界也有新一波的學習中華文化熱潮,由遍佈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就可見證。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化,已經超越地域的限制,而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資產。
總統表示,古人從小開始的經典教育,對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古文最迷人的地方,正在於它能將博大精深的知識,淬煉為言簡意賅的文字;將複雜的人生經驗,濃縮為一語道破的智慧。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即使經過千百年的時空變遷,仍能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總統表示,他在唸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跟著當時在石門水庫任職的母親住在桃園龍潭。民國47年的臺灣,既沒有電視可看,也沒有電晶體收音機可聽,晚上沒事,母親常常在「燈下課子,教念古文」。啟蒙的第一課就是《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其中他記得最牢的一句話,就是鄭莊公對他從小被母親寵壞、長大後又驕縱謀反的弟弟共叔段所作的評語:「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這句話,成為他作為自惕與觀人的警語。
總統表示,民國80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各國全面禁止漁民在海洋使用「流刺網」(driftnet)捕魚,以免因為網目太小,造成大小魚通吃而使魚源枯竭。讀過《孟子》梁惠王篇的人,一定會覺得這個國際規範似曾相識。因為兩千多年前的亞聖早就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的話,不得不承認,孟子的保育觀念,實在非常先進。
總統指出,民國95年10月,臺灣被貪腐的烏雲籠罩,民怨沸騰,當時在總統府前廣場,群眾豎起兩層樓高的海報標語,上面寫的就是「禮義廉恥」四個大字。21世紀臺灣街頭群眾運動的訴求,居然是2500多年前春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的名言,這是民主化後的臺灣,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回歸,同時也是古典智慧的再現。
總統進一步表示,國家文化總會的前身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40多年前曾與國立編譯館、台灣商務印書館邀集國內多位國學大師共同出版《古籍今註今譯》系列,各界評價甚高,一時洛陽紙貴。古籍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如今重新刊印,讓傳統經典能夠跨越時空的藩籬,重新活化運用持續傳承下去,期盼古典文化的智慧,就像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盞明燈,繼續照亮中華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