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新聞
98年11月08日
總統出席「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籌備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偕同蕭萬長副總統出席「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籌備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總統首先應邀致詞感謝全體委員為籌備活動奉獻心力,之後一一親頒聘書以示敬意,並合影留念,為今天的會議揭開序幕。
總統致詞內容為:
再過四百多個日子,就是中華民國建國一百週年。英九在今年十月十日主持國慶典禮上正式宣布成立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籌備委員會,並請蕭副總統擔任主任委員,結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民間力量規劃一整年的慶祝活動。今天是籌備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英九非常高興看到大家踴躍參加、共襄盛舉,籌備慶祝我們自己的國家一百歲的生日。
在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立志革命的時候,就懷抱以三民主義的理念創建民國為首要目標,在《民權初步》的序言中有一句話講得最為透澈:「欲與此世界至大、至優之民族,而造成世界至進步、至莊嚴、至富強、至安樂之國家,而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國父一向非常服膺美國林肯總統「民有、民治、民享」的主張,所以他在很多地方都有提到「民有、民治、民享」的概念,最後也進入了我們的憲法,訂於憲法第一條。
國父的建國理想儘管非常崇高,但是在建國的過程當中卻是有層層的險阻、充滿困難。回顧過去98年的歷史,中華民國經歷了許多血淚斑斑的考驗,在大陸的38年可以說從建國的第一天開始,就經過了許多的戰亂,像軍閥割據、日本侵略及國共內戰,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根據官方估計,國軍傷亡人數超過三百多萬人,人民的死傷估計超過二千多萬人,另有一億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後來的國共內戰也有數百萬人的傷亡。
因此,我們很難想像建國的過程可以實現國父的理想,但是從民國38年,也就是60年前政府遷台之後,積極勵精圖治,在台灣開創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局面。現在回顧60年前的古寧頭大捷,可以說是非常關鍵。就在二個星期前,我到金門參加紀念古寧頭大捷60週年的紀念典禮,當時我感慨地說,這場戰役共有5600多國共軍人死亡,戰鬥持續了56個小時,每小時都有一百多人死亡,可說戰況非常激烈。若以古寜頭戰役的死傷人數來說與過去的戰役並無法相比,此戰役本身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它在歷史的地位卻非常重大,也就因為這一戰,中共瞭解登陸作戰並非易事,台灣能在往後多年安定下來,能夠不受來自大陸的侵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場戰役,也因為這一仗開啟了兩岸分治,分別在各自的領域進行史無前例的政治與經濟的歷史大實驗。
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得到建國多年來罕見的和平,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從古寧頭之後、823炮戰直至現在,國軍傷亡人數都沒有超過5000人,也是建國以來戰亂最少的階段,也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在和平的環境中推動國家的建設,尤其和平是國家發展重要的催化劑,戰爭則是毀滅的引信。台灣實際上是一個天然資源不多,天然災害不少的島嶼,過去60年中華民國能夠在這個島嶼上締造史無前例的和平與繁榮,真的是得來不易。
民國14年3月12日,國父在臨終前說了一句膾炙人口的話:「和平、奮鬥、救中國」,他把和平放在最前面,對照往來數十年的歷史而言,真是一針見血的一句話。政府遷台之後首先推動土地改革,追求社會公平,接著推動經濟發展、社會繁榮,然後普及教育,逐漸建立一個多元社會,最後完成民主改革。
去年我當選總統時,接到美國總統的賀電,除了恭賀當選外,還說了一句讓我非常感動的話:「台灣是亞洲與世界的民主燈塔」(Taiwan is a beacon of democracy to Asia and the world),這句話我們過去宣傳都有提到,但是卻不見得有很多人相信,可是從美國總統口中說出,各界的感覺可說是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在30多年前國家財政並非十分充裕的情況下,經國先生推動「十大建設」,接著是「十二大建設」、「十四大建設」,有效地提升了台灣的基礎建設,讓我們逐漸邁向開發國家之路。
今年七月我出訪拉丁美洲友邦,遇到一件意義深遠之事。當時我與某國總統談到H1N1的疫情,提到我國的疫情控制還算不錯,同時我國為了因應秋冬可能升高的疫情,我國決定自行製造疫苗,大約十月底可以完成,他聽了之後大吃一驚,不知道台灣可以自行製造疫苗;另外不久前東南亞某國官員訪台,在會面時我向他提及此議題,雖然他們的生物科技技術領先台灣,但當我向他說明台灣可在11月16日開始施打疫苗,聽了之後嚇了一跳,他說現在國際市場並不容易買到疫苗。我心裡也有很深的感受,就是因為這一件事情,對台灣在生物科技的發展,對於推升台灣國家建設的世界地位,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
今天我們慶祝一百年,很重要的就是要把台灣建設60年來所建立的特殊精神能夠持續下去。各位都知道,文化是社會生命力的所在,困頓之時也是我們最需要的力量,幫助我們向上提升,避免向下沈淪。我在時任台北市長時常說:「建設可以使一個城市變大,只有文化才能使一個城市變偉大」,今日我擔任總統也要說:「國家建設可以使一個國家變大,但只有文化建設才能使國家變偉大」。毫無疑問地,台灣在華人世界的自由民主開放程度,可說已經走在領先的地位,許多方面我們都在華人社會之先,並推動許多讓人敬佩的政策,讓人十分響往,例如台灣的言論自由、政治民主,還有台灣選舉的投開票辦理快速且準確,在許多國家中更顯其特殊。
前幾週台北市有同志大遊行,而在同志的社群之中,台北市被認為是對同志最友善的城市,看起來這只是眾多社會現象中的一個,但也讓很多人感受到這真的是一個很不一樣的階段,像這類的議題,在台灣都能被包容與接受,這也是台灣社會力量的重要展現。
今年雙十國慶我特別提到很特殊、很重要的觀點,我認為60年來台灣發展的重要特色,就是發展出了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很多事情原在中國大陸就已存在,但到了台灣之後得到與眾不同、空前絕後的發展。我常舉的例子就是台灣的佛教,佛教在大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到了台灣之後,展現出非常特殊的入世精神、志工運動與企業經營的理念,這都是過去所沒有的,而且許多教派之間和諧相處,真正把漢傳佛教傳至世界每一個角落,這是過去所未見的現象,它代表的就是我提到的「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它的理念與價值與過去並無很大不同,但是在推動的方式與宣揚的過程,則是過去前所未見,並展現興旺的形態,我把它稱為「台灣精神」。曾為這塊土地打拚奮鬥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價值與風範,例如記述台灣鮮明歷史的連雅堂先生,在八、九十年前推動民權啟蒙的蔣渭水先生與林獻堂先生,抵抗日本人侵略的原住民莫那魯道先生、散播台灣文學的賴和先生,還有近代推動土地改革的陳誠先生、開創經濟轉型的李國鼎先生、孫運璿先生,以及從自由中國雜誌到美麗島雜爭取民主人權的仁人志士,百年來這些人所堅持的理想,就是台灣精神的代表人物。
台灣精神創造了兼容並蓄、族群和諧、多元尊重的價值,豐富了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涵,進而造就了台灣、造就你我、造就了我們的下一代。我們應該相互疼惜、攜手向前,將全體國民共同引以為驕傲的台灣精神發揚光大,傳承百世。在此我們籌備慶祝建國百年,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都在積極籌備的時候,透過台灣精神所蓄積的文化能量,一定能夠表現淋漓盡至。
從我去年就任以來,我努力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個正派清廉、以民為本的政府,致力於把台灣打造成科技與人文的島嶼,並繼續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理念推動大陸政策,把曾是殺戮戰場的台灣海峽,變成一個和平廣場與繁榮大道。在國際事務上則以穩定的兩岸關係做為基礎,開拓台灣的國際空間,讓台灣展現出來的能量能為世界各國所分享。我們也希望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在我們慶祝一百年的時候,也能為未來的第二個一百年打造堅實的基礎。
各位女士先生,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慶祝活動籌備委員會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凝聚國人向心力,展現國家文化實力的神聖使命,我們一起來發揚台灣精神,創建具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豐富它的內涵,使其更具包容力,產生更大的發展空間,帶動民間的力量,讓台灣進入一個不同的境界。籌備工作經緯萬端,有許多事務需要委員貢獻心力,共襄盛舉,我要先向各位委員表達肯定與感謝之意。盼望未來一年多的時間,大家攜手同心,把過去建國一百年帶來的力量與成果展現在國人面前,讓世界瞭解台灣未來如何為世界奉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