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11月05日
總統參加第7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開幕典禮

馬英九總統今天上午參加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辦的第7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開幕典禮,並致詞。
  總統強調,「改革不能停,進步不能慢」,我們不但和時間賽跑,也和周邊所有的國家賽跑,兩岸間有合作也有競爭,整個世界華人的圈子影響力正逐漸擴大,希望這個動力能夠凝聚起來,大家做正確的事、有共識的事,一步一步地讓我們的力量擴散出來。
  總統致詞內容為:
  今天非常榮幸第二次應邀參加遠見雜誌所舉辦的活動,今天的題目非常特殊-「台灣機會 中國想像 華人願景 共築世界新動力」,這樣的一個理念,在二、三十年前也有人提過,當時只停留在理念的階段,但最近一年多來,兩岸三地情況的發展,已使得這些理念逐漸有實現的可能,因為過去一年當中,中華民國政府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改善台灣對外及兩岸的關係,讓台灣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我們一上任就碰到了油價高漲、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雖然這些變化不是我們原來所預測的,但在我們的政見中即有「愛台12項建設」擴大內需的計畫,我們是有準備的;回到金融方面的問題,還是需要許多救援的行動,才能將情勢穩定下來,如政府宣布銀行存款全部保障的政策,一方面穩定金融,另一方面也讓企業安心,因此企業才能保障勞工。過去這一段時間,政府打造了一個更安全的社會福利網,包括國民年金、勞保年金,加上原有的健保,才使得弱勢族群遭遇的困難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兩岸關係也有重大進展,我們上任前,兩岸除春節外,都還沒有直航的服務,但從9月1日起,每週雙向有270次航班往來,在兩岸來說,是過去60年來僅見,此外,我們除了簽訂9項協議,從海運、空運直航到食品安全、司法互助,以及下個月即將舉行的第四次「江陳會」,就漁業勞務合作、避免雙重課稅等項目進行協商,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如同我在去年823砲戰50週年及今年古寧頭大捷60週年所說的,我們努力地將台灣海峽從過去的殺戮戰場變成為和平廣場,用海峽兩岸的和解取代了原有的對立,用談判取代過去的緊張,並將這方向延伸到中華民國的國際關係。
  過去一年半以來,我國23個邦交國邦誼都非常穩固,而無邦交國家中,尤其與我國安全、利益極為攸關的美國與日本,雙方高層互信已經恢復,因此我們有機會參加追求許久的國際活動,例如我國能選派更適當的代表參加APEC、加入政府採購協定(GPA),這是我們努力了6年才有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我們暌違聯合國38年之後,在今年的5月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而今年9月我們也提出希望未來能參加「國際民航組織」(ICAO)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活動,這些努力都與台灣人民福祉密切相關。衡諸兩岸每週270班的民航機,以及台灣遭遇有史以來的最大水災,我們希望在這兩個國際組織與活動能夠有參與的機會,這些都是過去無法想像的、過去要做卻無法做到的,但我們都做到了。我相信這與我們將台灣從「麻煩的製造者」變為「和平的締造者」有非常大的關係,台灣絕對具有軟實力,這是台灣努力的目標。
  今年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60年。過去的98年,有38年中央政府在大陸,但中央政府在台灣的時間更長,60年前的古寧頭戰役,雖然不是一場大戰役,卻發揮很大的效果,讓兩岸從此開始一個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也讓兩岸當局與人民有機會分別去做一個跨越世紀的歷史大實驗,不同的政治經濟制度,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而在這實驗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過去不曾見過的現象,我把台灣的這一部分稱做發展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台灣的自由、民主與多元是過去在大陸時期不曾看到的,但也因為這樣的關係,讓台灣的軟實力大幅增加。
  大陸的前30年經歷了許多痛苦的過程,可以說血淚斑斑,但第2個30年開始開放改革,也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機會,崛起於東亞而受到世界矚目,所以兩岸因為和解為自己、也為自己的區域、更為全世界帶來許多和平的機會。
  我在香港出生,但2005年我要去香港卻拿不到簽證,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香港特首主動表示願意與台灣改善關係,我們現在正在研商,如何進一步讓雙方的關係更為順暢。
  和平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但往往在歷史上許多階段都追求不到,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將它當作一個最高的價值來追求,台灣這麼小,但能夠創造這麼多的機會。今年9月「世界經濟論壇」(WEF)在評比全世界133個國家的時候,將台灣的國家競爭力評比為全球第12名,較去年進步5名;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評估全球創新能力,台灣排名第6;今年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公布全球資通訊業百大企業排名調查,台灣排名第2。可以看得出來,台灣這麼小的地方,人這麼少,卻能創造這麼多外界難以想像的成果,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做了一些正確的決定,讓人民的創造力能夠釋放出來,未來還是要朝這個方向走,但我們走的時候將有許多新的因素產生。
  兩岸和解之後,雙方的交通更便利、來往更密切,因此有許多的問題必須要解決,我們現在正在努力與大陸協商有關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現場或許從外地來的不瞭解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在我們上任之前,兩岸的貿易即達到1,300億美元,事實上在民進黨執政8年中,兩岸的貿易從400多億美元增加到1,300億美元,兩岸的投資增加2至3倍,我們對大陸的出口,從民進黨上任時佔24%,他們失去執政時增加至40%,這麼大的規模,不可能沒有一個完整的架構來維持交易的秩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簽訂架構協議的理由,將經濟合作制度化、正常化,否則雙方將會出現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如雙重課稅、投資貿易爭端、關稅減讓等,現在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都在簽自由貿易協定,台灣外交相當孤立,如果不能借重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談判的機制,而要回到雙邊談判,這對台灣是非常不利的,截至目前為止,我們一共只簽了5個自由貿易協定,都是和中美洲的國家,可是這5個協定的貿易額全部加總起來還不到台灣貿易額的1%,因此我們還需要和更多的主要貿易夥伴進行合作關係,中國大陸當然是首選,因為它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我們出口最多的地方,因此許許多多的因素使得我們必要非常慎重、堅定地往這個方向走,台灣才會有出路,也因為這樣,可以進一步減少雙方的緊張,達致雙方的和平,這所有的作法,它的核心價值都是「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一方面要維持台灣的主體性,二方面也要讓每一項措施都能夠為台灣帶來更多的福祉。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特別提到台灣雖然小,但是有強大的創新力與製造力,台灣可以宣示在未來10年成為潔淨能源科技的主要參與者。我們在今年2月份,把綠能變成六大旗艦產業的一部分,這是我們未來軟實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能源方面的合作也可以作為未來兩岸合作項目之一,同樣地,六大旗艦產業還包括觀光,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來台旅客卻成長11%,這並非只有陸客,港澳觀光客有很大的成長,台灣整個社會所散發出來的魅力對於亞太地區有了新的吸引力,過去台灣去新加坡的人比較多,現在則是從新加坡來台灣的人較多,台灣確實是愈來愈不一樣了,但挑戰也愈來愈多。
  我們執政將近一年半以來,曾遭遇到挫折,也受到不少批評,卻也學到教訓,在許多議題上,我們會用更穩健的方法因應。展望未來,我覺得非常光明,因為一方面經濟情況逐漸好轉,本季到年度結束前,我們預估經濟成長會超過5%,但全年還是負成長,約4%多,明年,不論是我們的主計處或國際主要預測機構都認為有3%-4%的成長,情況審慎樂觀。
  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改革不能停,進步不能慢」,我們不但和時間賽跑,也和周邊所有的國家賽跑,兩岸間有合作也有競爭,整個世界華人的圈子影響力正逐漸擴大,我們希望這個動力能夠凝聚起來,大家做正確的事、有共識的事,一步一步地讓我們的力量能夠擴散。今天非常高興參加這樣的一個聚會,看到全球華人的菁英共同為華人的問題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中華民國樂觀其成,並一起和各位邁向未來、進入更嶄新的境界,祝福大家!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