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11月04日
副總統出席「第七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迎賓晚會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晚間出席「第七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迎賓晚會,除預祝會議圓滿成功,並期盼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把台灣經濟體質與生活品質連結一起,讓台灣變成有文化內涵的開放經濟體,有效展現台灣經濟的軟實力,讓台灣的機會進一步來臨。
  副總統表示,今天晚會盛大召開,充分體現了峰會的主題:台灣機會、中國想像、華人願景。副總統說,這個核心議題,其實就是全球華人如何面對新一階段的國際經濟,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要如何面對新的世界政經秩序。對所有華人企業家,對台灣而言,都要思考自己在新的全球經濟地圖中位置是什麼?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茁壯自己、抓住機會?
  副總統指出,去年9月中旬發生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引發世界經濟大衰退,也造成產業結構大變動,最後導致國際政經秩序大洗牌。一年多後,金融海嘯的衝擊已到谷底,世界經濟逐漸止跌回穩,景氣開始慢慢攀升。
  副總統表示,現在已進入後金融海嘯時期,也就是國際政經秩序大洗牌。我們看到G20試圖聯手治理全球金融議題,但今年4月G20召開之前夕,中國大陸、巴西等新興工業國家,開始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政經秩序。G2:美國與中國大陸,將是國際兩大經濟體的說法,也隨之而起。
  副總統指出,美國經濟學者伯格森( Fred Bergsten)最早提出G2一詞。伯格森認為,如果要讓中國大陸參與國際政經秩序的決定,才能讓中國大陸扮演負責任夥伴關係。這一趨勢對台灣而言是機會,也是契機。
  副總統進一步指出,美國是台灣政治、經濟和區域安全的長期夥伴,中國大陸是台灣近10年來投資最多的地區,也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再加上政治、地緣關係,更可謂相當密切。就台灣本身的政治經濟利益而言,我們樂於看到G2美國和中國大陸形成負責任的夥伴關係,台灣應創造機會,積極發揮影響力,參與這個有利於東亞和平穩定,以及台灣安全繁榮的正面力量。
  副總統表示,馬總統上任後即實施內外兩項策略。對外部份,我們積極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一年多來,效果顯著,兩岸海基、海協兩會已舉辦3次會談,簽訂9項協議;與美國關係,雖然在過去一段時間倒退了很多,但現在重現互信、並持續加強;此外與鄰近國家以及歐盟,我們也希望能加強彼此互動交流,績效並已顯出,尤其最近美國商會、歐洲商會等都希望能與台灣加強關係,足證我們努力的成果。
  在對內政策部份,副總統表示,台灣此時此刻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完成經濟轉型。在這一波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浪潮中,由於臺灣經濟動力來自出口貿易,佔台灣GDP比重高達三分之二,出口貨物又過於依賴電子等高科技產品,使得整體經濟受傷很重。所以,我們必須轉向「創新」,包括研發、設計、行銷、品牌等,以創新作為台灣下一波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政府制定產業創新條例,從明年元旦起施行,取代今年年底失效的產業升級條例,就是著眼於此。
  另外,副總統也表示,台灣也必須推動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政府在去年即決定全力發展生物科技、醫療照護、綠色能源、觀光旅遊、文化創意、精緻農業等六大新興關鍵產業。這些產業有些所需經費不是很大,但只要把它做好,就能把台灣經濟體質與生活品質連結一起,讓台灣變成有文化內涵的開放經濟體,也就是展現台灣經濟的軟實力,台灣的機會才會進一步來臨。
  至於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發展,副總統表示,台灣與中國大陸可以看成一個共同市場,也就是大中華經濟圈,兩岸應達成雙贏,在經濟上互補互利。這是一個市場發展的趨勢,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形成。台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但中國大陸則是大型國營企業為大宗,兩者若能相輔相成,對彼此經貿往來與發展將有正面助益。
  副總統說,我們應把對中國的想像朝向確立中國大陸市場經濟地位來進行布局, 就會有正面的機會,因為台灣是個民主、具有文化內涵,以及開放多元的社會,應有足夠信心面對中國崛起所造成的競爭,並能互補互利,從中找到自己的利基,而最後形成的願景就是兩岸共同市場、大中華經濟圈,海外市場的所有華人也就成了這大經濟圈的代言人、推銷員(salesman)。
  副總統最後期盼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這樣的願景能早日實現,同時希望峰會所達成的共識與寶貴意見,能提供作為政府施政參考,大家一起努力,朝向經濟發展的康莊大道邁進。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