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10月30日
副總統出席「第五屆南加大全球大會」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第五屆南加大全球大會」,並以「台灣如何走出金融海嘯」為題,發表英文演說。
  副總統演講內容全文如下:
  首先謹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及台灣人民歡迎大家。我知道每年約有500名台灣學子選擇南加大研修,可見台灣與南加大的友好情誼。今天本人演講內容以「經濟」為主,來與各位分享「台灣如何走出金融海嘯」。
  2007年,震央在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大地震,引發大海嘯、穿過大西洋與太平洋,衝擊到世界經濟版圖上每個地區的海岸,全球幾乎無一倖免,台灣也成了重災區之一。
  台灣是個海洋國家,是個中型開放經濟體。長期以來,國際貿易一直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1999年台灣出口占GDP之比重為41.4%,到了2008年增加到65%。2003至2007這五年間,台灣經濟成長率平均為4.88%,其中出口對GDP成長率貢獻度達90%。由下圖可以知道,我國出口成長率及經濟成長率一直呈現正向關聯。
  2001年網路泡沫化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當時全球經濟受影響的幅度沒有這次嚴重,台灣受到的影響卻遠超過許多國家。2001年9月出口負成長34.15%,是全球衰退最大的國家之一,當年第3季GDP負成長4.63%,也是僅次於新加坡。而當最近這波1930年代以來最大的全球衰退發生,台灣再度成了重災區,今年1月出口下降44.11%,是全球表現最差的國家。也因為出口大幅下滑,使得今年第1季GDP負成長高達-10.13%。
  由於台灣金融國際化程度不像歐美各國,在去年6月之前,金融風暴對台灣的直接衝擊還不大。不過,我們在去年年中就預見:台灣受到的後續波衝擊將會很嚴重,也準確地預估到最嚴重的情況會發生在今年第1季。當時,我們正確地掌握到,除了次貸風波對台灣金融業與投資人直接的衝擊之外,台灣還會面臨幾個重要考驗:
一、企業融資管道受阻。
二、企業因資金不足而經營惡化。
三、企業為降低成本而裁員,就業市場惡化。
四、企業償款能力下降,惡化金融業體質。
五、民間財富縮水,民眾對未來信心不足而降低消費,緊縮內需市場。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擬定的中短期因應措施,主要是針對幾個重點:一、穩定金融體系;二、暢通企業資金管道;三、控制失業率;四、擴大內需。
  為了達到這些政策目標,我們首先提出了「三挺政策」:
  第一、政府挺銀行政策:銀行存款全額保障,降低銀行擠兌風險。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宣布實施存款全額保障的國家,香港及新加坡等也跟進實施。這個措施穩定了存歀人信心,避免了大規模擠兌發生,在第一時間穩住了金融體系。
  第二、銀行挺企業政策:銀行不對企業戶及房貸戶緊縮銀根,紓解市場資金壓力。為避免銀行信用緊縮,政府協調銀行公會,針對營運正常且有短期資金需求的企業,展延貸款;同時,也對還款困難的房貸戶展延貸歀期限或調降利率。
  第三、政府及企業挺勞工政策:對不裁減員工的企業,銀行提供貸款利率優惠。此外,政府提出短、中期的擴大就業方案,2009年估計可提供34.1萬人就業機會,約等於3%就業人口的就業機會。
  面對金融海嘯的來襲,台灣在出口銳減的情況下,要穩定經濟成長,必須採取擴大內需的政策。當民間部門沒有能力擴大支出,政府財政必須擔負起這個責任,以擴張性財政支出政策來擴大內需。2008年政府提出新台幣583億元擴大內需推動地方建設、推動工作所得補助方案、促進就業方案等措施外,同時在今年春節前發放消費券,並提出了4年新台幣5,000億擴大公共建設與都市更新計畫。
  這些中短期的措施,獲得了相當的成效,估計可以增加GDP 2.82%的成長率。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全年GDP成長率將從-6.86%提升到-4.04%,對穩定台灣經濟發揮了重要功能。台灣今年第1季GDP為-10.13%,已經觸底,第2季GDP為-7.54%,第3 季GDP為-3.52,預估第4季由負轉正,GDP為5.49%。
  政府團隊在過去一年半之間,在對抗金融海嘯所做的努力,受到各界肯定,因為大家的努力,讓台灣沒有被金融海嘯所吞噬。不過,我們做的還有不夠的地方,尤其是中長期方面的建設,仍有待努力。
  全球金融大海嘯引發世界經濟大衰退,造成產業結構大變動,也帶來國際政經秩序大洗牌。我們除了全力因應金融海嘯、經濟衰退所帶來的衝擊之外,也要思考後金融海嘯時期,全球產業結構、政經秩序會有那些結構性改變?我們又要採取何種總體經濟策略來因應?
  面對台灣下一波的經濟發展,政府擬定了一些中長期計畫,但這些計畫還需要進一步落實。
  首先,政府必須發展新興關鍵產業,調整台灣產業結構,促使經濟全面轉型。在這波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衰退浪潮中,以出口為導向,且又偏向電子、半導體產業的台灣經濟受傷很重,有必要建立一些兼顧外銷與內需、符合國際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因此,政府決定推動六大關鍵新興產業:包括生物科技、綠色能源、觀光旅遊、文化創意、醫療照護、精緻農業等。
  其次,政府必須推動進一步的經濟改革,建立促進產業研發及行銷的機制。「產業創新條例」將從2010年取代「促進產業發展條例」,未來將以功能別獎勵取代原產業別之獎勵。另外,在全球競爭激烈、資金、人才移動自由的時代,政府也要創造良好的租稅環境,以及有利於吸引國際人才的軟硬體條件。當然,因應全球暖化的衝擊,政府更要擬訂出有利於永續發展的環境、能源等政策。
  再次,政府必須建構穩定、安全而正常化的兩岸經貿關係架構。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台灣如何維持與大陸穩定、正常的經貿關係,自是無可迴避的重要課題。政府自2008年5月20日上任以來,積極尋求改善兩岸關係,3次江陳會簽署9項協議,促使兩岸經貿關係走向正常化。兩岸近期將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加強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未來,兩岸還要協商「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這是台灣連結兩岸、參與全球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後,政府擴大公共投資計畫不只是為了短期擴大內需,更重要的兩個目的是:一,建設良好的基礎建設,提升整體競爭力;二,提供人民優質的公共財,以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這些,都是需要完善規畫、並持續推動的。2009年7月15日,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政府採購協定(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GPA)正式生效,政府採購在一定金額以上者,都要開放國際廠商競標,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經驗進行各項工程,我們非常歡迎各國廠商踴躍參與。
  以上這四個議題,關係到台灣能否完全脫離金融海嘯的陰影,並在後金融海嘯的世界經濟舞台上保持優勢競爭力的關鍵議題。我們的挑戰還沒有結束,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而我們有能力把這四個重要工作順利完全,讓台灣經濟再度躍升。
  預祝此次大會成功,再次感謝各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與學者專家們,祝福大家健康如意。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