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10月19日
副總統出席2009年第3屆國際水協會亞太地區會議開幕典禮

  蕭萬長副總統今天上午出席2009年第3屆國際水協會亞太地區會議開幕典禮,並應邀致詞。
  副總統致詞內容全文為:
  首先,我要代表馬總統及中華民國政府熱烈歡迎來自國內外的學者專家們,出席2009年第3屆國際水協會亞太地區會議。
  國際水協會(International Water Association,簡稱IWA)以地球村的胸懷,將世界各國、各地水界組織起來,積極解決世界各地有關「水」的各項問題,目前共有100多個國家及地區加入成為National Members。
  國際水協會每兩年舉行一次世界水會議,2005年亞太地區分會成立後,即在新加坡召開第1屆會議,2007年第2屆會議於澳洲伯斯舉行,2009年第3屆會議在大會主席駱教授的爭取下,很榮幸由我國主辦。在此,也要感謝另一位大會主席廖理事長所領導的自來水協會,在有限的人力、財力下,把這場大會籌辦如此成功。
  台灣的公共給水有120多年的歷史,自來水事業也有110年之久。1885年清朝巡撫劉銘傳為改善飲水之品質,於台灣北部開鑿水井過濾消毒,開創公共給水的設施。日本統治台灣後,1895年丹麥技師漢生(E. Hanson)實地勘察,認為大屯山麓地區有4處水源豐富,水質甚佳,可開發引用。後由日本總督府衛生顧問英籍巴爾頓(W.K.Burton)以台北縣淡水(原名滬尾)雙峻頭湧泉為水源,歷經32個月施工,1899年4月1日完成通水,第一座自來水廠於焉誕生,開啟台灣自來水事業百年來建設之首頁。1902年基隆暖暖自來水沉澱過濾淨水廠完成,1907年興建以新店溪為主要供水系統的臺北水道水源地。
  台灣光復後,自來水事業建設更進一步發展。為了整合資源,發揮更大效率,於1974年1月1日合併全省128個水廠,成立台灣省自來水公司,1977年1月1日成立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兩個自來水事業單位,在事權統一下,工作效率大為提高,在國內自來水建設上均有輝煌的成果。目前,台灣每日出水量為:北水260餘萬噸,台水860餘萬噸,共計每日出水量為1120餘萬噸,使我國自來水供給普及率達95.1%。
  台灣是一個海島,天然資源有限,加以河川短窄,蓄水量不足,對於水的利用更是慎重。另方面,台灣也處於颱風多、地震頻繁地帶,這些天災對水質的濁度,管線的破壞影響很大,使得漏水率偏高,珍貴的水資源流失。因此,如何改善水界的漏水率,提升高濁度時淨水廠的處理能力,以及區域之間如何建立相互支援系統,已是台灣自來水重要議題。
  改善生活環境品質,是政府十分重視的政策,我們提出的8年內投資新台幣3兆9900億元(合美金1,239億元)從事「愛台12建設」中,包括防洪治水、下水道建設、自來水改善等項目。政府致力於水庫更生計畫,並發展海水淡化,我們本著「永續發展」的理念來經營水資源事業。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政府採購協定(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greement,GPA),已在今(2009)年7月15日正式生效,政府採購在一定金額以上者,都要開放國際廠商競標,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經驗,今後歡迎各國廠商踴躍參與台灣各項建設,包括水資源開發與改善工程。
  西元前500年的我國哲人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根據大會的資料,此次與會的800多位學者專家中,約有三分之二(約500)是來自國外,參與探討水質的處理與管理技術的創新與突破,相信各位的卓見,對台灣水資源事業的發展將有很大的貢獻。
  身為主人,也希望各位外國友人在會議結束後,能夠藉著這個難得的機會走訪台灣各地,感受一下台灣人民的熱情,欣賞一下台灣獨特的景觀;當然,還要品嚐一下世界聞名的台灣美食,才會不虛此行。
  最後,預祝大會圓滿成功,並祝福各位健康快樂。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