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新聞與活動

總統府新聞

98年07月20日
總統主持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

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並聽取國策顧問李福登以「技職教育的振興與再造」為題發表的專題報告。
  典禮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陪同抵達會場,蕭萬長副總統及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鞠躬禮後,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交通部政務次長葉匡時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
  隨後,李福登國策顧問以「技職教育的振興與再造」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內容如下:
壹、前言
  技職教育以培育產業界所需之實用人才為宗旨,因此,在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早期的人力密集工業以至目前規模龐大精密的高科技產業,其間技職教育體系培育的人才,與整個台灣工、商、服務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且具有相當的貢獻。如40年代的初職教育,提供勞力密集產業的基本人力;50年代的高職與專科教育,提供產業順利轉型為技術密集工業所需的技術人力;60年代成立的技術學院教育,提供資本密集輕工業所需的高級技術人力;70、80年代以後的眾多科技大學,提供了高科技的知識性人力,可以說,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技職教育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資源,促成產業的升級、出口的擴張與經濟的躍進。
貳、技職教育之現況
  根據97學年度教育部的統計資料,普通大學有71校;技職校院中,科技大學有38所,技術學院40所,專科學校15所,共計93校,佔全國164所大專校院之56.7%。以學生數而言,技專校院學生為727,140人(佔51.2%),普通大學為692,704人(佔48.8%)。換言之,技專校院之學校數及學生數遠多於普通大學。另以高中職而言,高職加上綜合高中專門學程之學生數為 346,563人,也大於普通高中加上綜合高中學術學程學生數302,741人,兩者相差為43,822人。
參、技職教育之困境
  如上所述,技職學校學生數遠多於普通大學及普通高中,但在經費等資源上之分配,技職校院卻都遠不如普通大學。以九十八學年度而言,高教生每人分配的預算額度為71,485元,而技專生每人僅只34,220元,相差37,265元。若以公立與私立相比較,公立學生所享有的經費資源也遠比私立多。一般而言,技職生的家庭大多社經地位較低,來自家庭的支持資源也較少。
  由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技職生所受的待遇遠比普通生差,技職教育處於相對弱勢的處境;但論及技職教育所培育的大量知識性技術人力成為台灣發展輕重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助力與優勢,對國家經建所付出的心力與貢獻,技職生決不亞於普通大學生。
  受傳統士大夫及升學主義、文憑主義的觀念影響,家長及學生選校普遍「先高中,後高職」,形成技職教育為學生的第二選擇,導致學生素質提升受到限制,這是長久以來技職教育的宿命。
  曾經,在教改聲中,有人大力鼓吹「廣設高中、大學」,甚至主張「廢除高職」,終因未成共識才使高職存活下來。但政府亦缺乏一套提振技職教育的完整而具體可行的策略。
  此外,課程設計不夠實用、實務師資缺乏、教學設備更新緩慢、就業輔導及協助生涯規畫機制有失靈活及欠缺國際化之規劃等因素,在在阻礙技職教育的進步與發展。
  而受到「少子化」的衝擊,供需失衡,致使私立技專校院招生日益困難,財務趨於惡化,學校經營雪上加霜,也是今日技職教育的另一大難題。
肆、技職教育之轉機
  風水輪流轉,國際社經結構瞬息改變,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各國失業率的居高不下,台灣也不例外,在形勢影響觀念之下,家長及學生的態度隨之改變了。以今年(98學年)高中職入學情形而言,有些基測績優的學生寧可選擇職校,以求學得「一技之長」,確保將來就業之穩定。而政府為推動技職教育,將自98學年度開始,免除建教生的學費,預料應會造成一股就讀職校之熱潮。尤其台灣進入WTO後,全球化接軌的步調快速,產業結構大幅轉變,主客觀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技職教育面對此一波濤壯闊的情勢,若能掌握全新策略思維、順勢作一變革,不啻為技職教育發展的一大契機。
伍、技職教育振興再造之策略
  本人認為,欲大力振興技職教育、重新建構技職教育的特色,宜由下列十種策略著手:
一、開放依類科屬性、強化實務能力的掄才機制:
  如鬆綁應屆高中生可直接報考技職校院、擴大甄選及技優保送入學比例以招收適性適教之學生,如空服員身高體材之特殊要求,及從事服務業所需的耐心、細心及常露微笑等人格特質。所以,除了筆試外,宜有性向測驗、實作表演及面談等配套措施。
二、實用課程設計以實務為導向、專業為本位:
  少理論多實務,科目重質不重量,尤應注入職業倫理與人文關懷。本著「 Learning by Doing」之精神,透過「做中學,學中做」的實作演練,練就一身精湛技藝;換言之,人才之培育以完全符合產業界之殷切需求為依歸,俾免落入「業界找不到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之背離情形。
三、彈性教師升等及聘任機制:
  技職教育之定位異於普通大學,教師注重實務之教學能力,不宜以研究性、論述性之論文送審,須建構出以技術報告或傑出優異之作品、獲獎等為升等送審機制,以期激勵教師對技術之深化研究。為強調實務教學,宜遴聘業界具有豐富實務經驗之高階主管或資深人員來校任教,借重其經驗現身說法,分享職場經驗。
四、推動「三明治教學法」之國內外實習機制:
  使理論與實務互為印證探討,發揮學校與業界資源之互補功能,並透過邊學、邊做、邊改之循序漸進方式,採取教育與訓練並行、雙管齊下的「雙軌制」,強化熟練的技能與職業道德的養成,奠定一流的就業競爭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又實習期間若表現優異即可能被預先延攬雇用,可確保就業之機會,更進而達成「畢業即上工,上工即上手」之優勢。實習不僅侷限國內,為因應全球化之趨勢,宜加強學生外語能力、國際禮儀與人際關係,以推向國外實習。更為培養學生國際觀、拓展國際視野,也宜辦理海外參訪活動。
五、規劃學生就業核心能力指標:
  不僅要規定學生修滿學分之畢業門檻,更要求在專業類須取得乙、丙級之證照、語文方面須取得英語、日語檢定之某一級數,使專業課程與證照課程密切結合。此一指標設定之目的,在指引學生努力追求目標,激勵學習之動力,誘發潛在能力之發揮,也可作為學生學習成效的評量指標。此舉大可拉近產學落差、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尤其現今國際交流熱絡,引進國際證照更是時勢之必然。
六、建立產學合作資源整合之平台:
  由產業界提供資金挹注於學校設備、充實師生研發能量;之後,學校將研發實用成果回饋業界,形成互惠互利、共生共榮之善性循環。
七、促進學校與業界人才互動交流之機制:
  設計建立制度,學校鼓勵優秀師資至海內外產業界技術指導或吸取實務經驗,期間可為一年或半年。帶職留薪至業界服務之年資不但可與學校年資合併計算,又可為升等晉級加分。業界也可選派深具發展潛力的優秀員工幹部到校學習進修,提升人力素質;或遴派資深高階主管到校任課。此一產學長期性的雙贏互動模式,必可深耕產學合作,營造可長可久的善性循環文化。
八、推動技職教育國際化:
  多參與國際技能交流及競賽,藉以打開國際能見度,順勢推動國際合作研發計畫,及培育具國際視野之人才。以往台灣選手在國際技能競賽場合中,曾經屢獲金牌、大放異彩,贏得國際間的肯定與刮目相看;但近年來因政府預算緊縮短絀,減少參賽項目,相對的減少獲獎機會,嚴重壓縮技職學生邁向國際發展的空間與企圖心,連帶減弱鍥而不捨向上學習的動力。根本之計,為使成功與國際接軌,宜建立類似國際技職教育交流聯盟之組織,專責其事,活化功能。
九、扶植有特色的單科專業科技大學或系所:
  台灣大專校院的數目、密度為世界第一,但因為同質性高、差異性小而缺乏特色,導致國際間大失競爭力。最近由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委託QS公司所做的「2009亞洲大學排行調查」,香港有四所大學擠進前二十名,而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台灣大學卻僅得第二十二名。補救之道,宜透過評鑑機制,嚴格篩選具發展潛力的校院或系所,列為重點扶植對象,使其發揮特色、助其蓬勃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為台灣發光發亮。
十、技職教育的經驗可作為改善兩岸關係的利基:
  台灣的技職教育,從50年代逐步完成建構高職、專科、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甚至碩士、博士而成一貫體制,其一脈相承的完整性特色學制並不亞於歐美先進國家。而大陸遲至1978年改革開放後、約1990年代才開始推動職業教育大規模的改革,與台灣相差達二十年之久,迄今,大陸技職教育僅有中專(台灣之高職)及高專(台灣之二專、三專)二階段學制而已,而且不像台灣有普通大學與技職校院間橫向縱向互轉之彈性機制。適逢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之際,技術人力已大量缺乏,幾乎發生斷層現象。他們亦自知此一欠缺不利情勢,急起直追,希能快速彌補此一缺口。此時此刻,因緣際會,台灣若能適時協助其建構完整的技職教育體制,並移植辦學的經驗,當可作為改善兩岸關係之重要籌碼與利基。
陸、結語
  睽諸歐美(如德、英、法、美國、加拿大及紐、澳)等技職教育先進國家,政府莫不高度重視技職教育,視其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之重要基礎。時勢所必然,當今我國政府也體察到技職教育的重要性,馬總統與蕭副總統於競選期間發表的「對台灣新世代教育的承諾」文告中,第五項揭櫫「推動高職免費、優化技職教育」的主張,將投入一百億改善技職校院的師資、設備與課程。此一高瞻遠矚的承諾對技職教育而言,實是大旱逢甘霖,給技職教育的振興再造注入一股活水。深盼在高教體系涇渭分明的光譜中,技職教育能重塑核心價值,並尋找到更專業化的定位,為技職學生開創出一片蔚藍開闊的天空。

返回頁面頂端
網站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