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馬英九總統親臨主持,並聽取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王志剛董事長以「兩岸新局.華商新機」為題發表的專題報告。
典禮上午10時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總統由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陪同抵達會場,蕭萬長副總統及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均與會。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鞠躬禮後,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邵玉銘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
隨後,王志剛董事長以「兩岸新局.華商新機」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內容大要為:
壹、中國大陸的經濟成就與問題
一、中國大陸經濟成就
中國大陸自一九七八年進行經濟改革開放30餘年來,經濟發展平均每年以9%的速度成長,貿易成長率平均35%,經濟規模已是世界第二,國際貿易也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中國外匯存底近2兆美元,世界第一,又持有5千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公債,僅次於日本,是美國第二大債權國,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已不容小覷。
二、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問題
中國大陸在這經濟急速發展的年代,卻也開始面臨一些現代文明發展的問題。中共領導人胡錦濤先生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中就具體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的實際需求仍有相當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貧富不均、城鄉差異過大,社會福利發展不足、資源效率不彰、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太高、消費者購買力普遍低落等。大陸地區許多經濟學者也有相同的研究報告結論,知名教授吳敬璉在其研究報告指出:「大陸三十餘年來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靠資源的堆砌而成,並不是靠著技術或效率的提升,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些不健康的因素就包括廉價的勞工、廉價的土地、廉價的環保成本、以及大量外資投入」。外國學者如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教授亦指出,大陸的經濟發展係以自己的寶貴資源,換取一些正在貶值的外國貨幣。
三、大陸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擴大內需」、「和諧社會」及「環境保護」
由於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面臨一些問題,中國大陸當局遂於2008年4月間,重新調整其經濟發展方向,以:「保增長、擴內需」、「和諧社會」及「環境保護」等三個新目標,作為未來施政主軸。
(一)擴大內需:由於中國大陸目前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未來除了繼續維持經濟成長外,擴大內需市場需求將成為施政新重點。在產業型態方面,將以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為重點。其次,在地區分佈方面,將鼓勵企業往內陸、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發展。
而在「提高農民所得」方面,中國大陸當局除大力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家電、電腦、汽車三下鄉政策」、「農村鐵路交通建設」之外,也計畫自2008年起至2020年間,要使農民所得翻一番,也就是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農村所得在未來12年間,每年至少增長6%。這個擴大內需及農村建設方案,將造就龐大的商機,台商若能掌握這些建設方案定能帶來無限商機。
(二)和諧社會:中國大陸的儲蓄率高達52%,而高儲蓄率的問題通常係來自對未來無安全感、社會福利不足、醫療保險欠缺等。可見中國大陸的社會福利建設,並未適時跟上經濟建設的腳步。而和諧社會基本經濟建設目標,包括推動「全民醫保」、「國民義務教育」、「老人福利照顧」、「國民退休制度」等。
以全民醫保為例,今年4月間,中國大陸衛生部及財政部宣布將投入8500億人民幣,推動大陸地區的全民醫保。而近日廣東省政府也宣布將開放給港、澳人士在廣東省經營獲利性的社會福利機構。台商對此應可特別加以注意,以尋求其商機。
(三)環境保護:根據Tomas Friedman所著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The World is Hot, Flat, and Crowded)」乙書指出,中國大陸於2007年間,消耗掉世界上1/3燃煤、1/3鋼鐵、1/2水泥,但產出的GDP僅佔全球的6%。該書亦指出,過度的開發及沙漠化的結果,中國大陸可利用土地於過去五十年間消失了50%,這種情況繼續下去,預計在本世紀末時,中國大陸主要糧食產量,如稻米、小麥、玉米等將減產34%。因此,該書指出:「中國大陸未來之路在於發展綠能產業」。
對此,中共當局已於2007年成立節能減排小組,由溫家寶領軍,就各省、市訂定出的節能減排目標,定期查核定期檢討。環境保護的議題,已經在大陸各地區列為重點工作,台商應多加關注相關機會。
貳、利用台灣優勢,掌握大陸新商機
一、台灣的優勢
台灣在全球競爭環境中,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優質的產業群聚、完整的科技產業體系、深廣的產業布局、優質並充份的人力資源、精緻的文化創意等優勢。
二、兩岸合作,共創新機
(一)配合大陸擴大內需政策
大陸擴大內需政策主要以農村經濟建設為主軸,而農民約有八億,商機極為龐大。外貿協會為配合這個政策,正積極協助台商轉進中國大陸市場,辦理各項台灣商品拓展活動,包括台灣食品團、台灣農產品團、環保設備產品團、醫療設備及器材拓銷團等。另外,為充分有效掌握擴大內需、三下鄉政策等商機,外貿協會預計於今年底前,邀請大陸十四個企業採購團,其中大陸海貿會「家電下鄉」來台採購團及中國大陸彩電面板採購團已經順利達成任務。在長期策略方面,市場紮根是外貿協會主要目標,策略上是以「市場調查」、「品牌建立」、「商品展覽」、「通路布局」等步驟為依據。外貿協會預計在今年內,將在大陸進行30個商圈的市場調查,並於二年內完成共50個商圈的消費行為調查。在商品展覽方面,外貿協會將於今年九月在南京辦理台灣名品展,讓大陸消費者能夠直接接觸台灣商品,藉以建立台灣商品形象。由於台灣名品展的預期績效已經廣為各界所看好,目前吉林等省也開始積極邀請貿協於該省市辦理台灣精品展覽。
(二)分享台灣社會福利經驗
由於台灣在社會福利、老人照護、國民義務教育、全民健保具有多年的經驗與知識,未來我國政府可以藉由兩岸協商機制,將台灣過去成功,甚或是失敗的經驗與知識,適時提供給大陸當局參考。這種兩岸當局互助分享施政經驗的模式,必能帶來兩岸更多的信賴與合作。在大陸和諧社會政策方面,除廣東將開放港澳人士經營營利性社會福利機構外,對於其他和諧社會措施,台商可注意相關商機。
(三)發展綠能環保產業
行政院於今年4月間宣布,將綠能產業列為新興關鍵產業,政策上將全力推動其發展,預計在2015年產值將可以達到1.15兆新台幣。而在中國大陸方面,5月間發佈「新能源發展計畫」,未來將投入3兆人民幣,發展太陽能、風力發電及核能等。兩岸在綠能環保產業,各有擅長,若能攜手在LED照明、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電動車輛等領域共同合作,必能發揮最大效應。
(四)建立資通訊產業共同標準,發展世界領導品牌
根據今(2009)年六月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推出全球資通訊業百大企業排名調查,前十名企業中,我國占有四家、美國三家,德國、印度、大陸各一家。另外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針對全球66個國家高科技產業競爭力進行調查顯示,台灣高科技競爭力2008年排名第2,僅次於美國。這些都是我國資通訊產業受國際肯定的實證。而中國大陸也在基礎工業、重工業、航天工業等具備高水準能力。兩岸若能合作進行技術發展,共同制訂技術及規格標準,將可藉由大陸銷售量的規模,成為世界的領導品牌。未來兩岸企業藉由技術及規格的主導力量,更可在全球市場取得更有利的經營條件。
(五)推廣文化創意產業,截長補短
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實力相當堅強,誠如中國大陸領導人胡錦濤先生於去年底所發表的六點對台聲明,就具體指出「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但是台灣市場產業規模不足,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與國際的接軌就成為必經之路。馬總統曾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可以列為兩岸協商的議題」,未來兩岸若能相互合作,依各自所長,必能發光發熱。